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八珍湯》:那些不能遺忘的戲曲

《八珍湯》:那些不能遺忘的戲曲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作者:劉吉賢龍

  我是一個流淌着苗族和漢族血統的人,我是苗族人和漢族人愛情婚姻的結晶後代,我家的高祖是苗族人,娶了一個很美的漢族媳婦。我在少年時代從山村進城讀書起,就開始熱愛漢族文化的戲曲藝術。

  戲曲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特有的優秀的民族藝術,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先秦時代是戲曲的萌芽期,我上中學的時候就讀過《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並開始漸漸地熱愛上了漢族文化。

  唐朝時期是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進一步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含有戲曲藝術的繁榮。唐代的文學藝術給予我們豐富的營養。我至今身上的許多藝術營養是受唐朝文化感染的。

  到了元代,是我國戲曲的成熟期。“雜劇”就在宋代的原有基礎上得到了更大發展,其中最為傑出的劇作家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歷來被後人稱頌。

  明清時代是戲曲的繁榮期。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是一個來源於民間傳說的題材,是一個表現比較完整的故事,戲劇性也比較強烈,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

  湯顯祖的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講述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裡,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多年來,一直受人們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舞台上,煥發著它那藝術魅力的光輝。

  我曾經在全國多地劇院觀看過許多種類的戲曲。我看過北京長安劇院上演的《八珍湯》、黑龍江省京劇院上演的《八珍湯》、福建京劇院選送的CCTV全國青京賽參賽作品《八珍湯》,2012春節戲曲聯歡晚會上的《八珍湯》、第四屆全國京劇戲迷票友大賽的參賽作品《八珍湯》,我曾經在廣東、江蘇、山東、安徽等地看過民間街頭表演的《八珍湯》……

  今天,我要特別評說的就是《八珍湯》。在晉劇、越調、豫劇、徽劇、滇劇、河北梆子、湘劇、淮劇等多地劇種中,都有此劇目。作品講述一個來源於明代民間的故事,深刻展現幾個人的命運,讓我感慨萬千,我同情那樣的命運——

  山西的張文達出生在一個窮苦的家庭,他為了改變命運,下定決心進京趕考進士。但是家裡窮得一貧如洗,如何進京趕考,便借債周、常兩家,一去數載渺無音信,周、常兩家無情地追債,賢妻孫淑琳實在沒有能力還債,周、常兩家便搶走了她的兩個兒子抵債。後來山西荒旱,可憐的孫淑琳尋夫覓子來到洛陽客棧,盤纏用盡,貧病交加,無奈之下賣己來到常府,因在常府燒煮“八珍湯”恰逢自己的長子常天寶,常天寶的妻子閑貧愛富將孫淑琳轟出府門。常府丫鬟春蘭心地善良將孫救至周府,恰逢其次子周子卿之府,周夫人賢惠善良將孫淑琳收留,周子卿發覺孫是己生母,遂於常天保商議認母之事,常天保不願相認,兄弟反目至巡按處辯理,不想巡按既是失散多年的張文達,怒斥常天保夫婦,後來一家相認, 收丫鬟春蘭為義女。幾經周折終將一家團圓。

  這雖然是一個古代的故事,但是當人們用戲曲的藝術形式來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彷佛就在昨天剛發生的身邊故事。當張文達為改變命運進京趕考的時候,讓我們從他身上看見了一個奮鬥的青年,看到這一幕我彷佛看見自己曾經為了改變命運而從田地里走進全國高考的考場;我在思考着張文達出來考進士之後為什麼不回家,是混不出個人樣才不好意思回家呢,還是功成名就沒時間回家,還是流落街頭沒能力回家?這些都有可能。

  我在想,像張文達這樣的人在中國當代一定還有很多,很多人為了謀生離開妻兒出來數年不回家,中國真的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人嗎?是的,我也是數年不回家了;當常天寶不願認母、妻子嫌貧愛富而把孫淑琳趕出家門的時候,這類的現象在古今社會還是存在的,我們從戲劇故事裡得到什麼樣的反思呢?而次子周子卿的妻子是個善良之人收留了孫淑琳,周子卿也認了生母,如此孝順而善良的兒媳將中華傳統美德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認識了一位導演,後來成為我人生的導師,他對我說,真正的藝術在民間。看了許多戲曲表演藝術家深刻地表演了《八珍湯》之後,我深有感悟。普通人身上的普通故事原來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形態。更讓我好奇的是孫淑琳在常府煮的“八珍湯”被民間很多地方百姓視為食糧,珍貴而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的質量。

  “八珍湯”這道菜,早在古代周朝的菜譜上已有記載。其後,各朝代創造了各種“八珍湯”。是使用不同的八種貴重藥材烹調出來的珍貴菜肴的總稱,其味酸甜苦辣,顏色多樣,是一種食療佳品。我想,人生不就像“八珍湯”一樣的味道和顏色么?

  在我看來,不管是戲曲《八珍湯》還是膳食“八珍湯”,都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都是與古人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命運緊密相連的。我們又如何弘揚這樣的優秀文化呢?

  前幾天我和《人民日報》的記者朋友在飯桌上暢談的時候,我們談起戲曲《八珍湯》,又談起了膳食“八珍湯”,他們說,在北京有一家中醫機構為了弘揚“八珍湯”文化而創建了特色品牌——北京八珍堂。聽到這裡,我覺得很是欣慰,我國的優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不管歲月有多久遠,我相信八珍湯文化還是受到人們喜愛的,那些關於八珍湯的故事沒有被人遺忘。

  (作者:劉吉賢龍。社會評論員,作家,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

您正在瀏覽: 《八珍湯》:那些不能遺忘的戲曲
網友評論
《八珍湯》:那些不能遺忘的戲曲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