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責任教學反思

責任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責任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責任教學反思(一)

  《責任》讓學生初步形成責任意識,明確作為家庭、學校、社會的一員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自己能做的事情應該自己做,熱心參加家務勞動和學校活動。

  針對目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責任意識相對較弱的情況,教學中側重幫助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在教材呈現上,注意體現體驗性、探究性學習的特點。以問題的形式切入,給學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間,並注意針對學生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認識,同時適當地進行行為指導,注意道德教育的激勵作用和榜樣作用,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參加學習活動,願意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的同時,給學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教研會過後我認真進行了反思,本節課有如下收穫:

  一、創設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生活。

  課的開頭至關重要,它往往決定着學生能否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有一定的求知慾,表現慾望強烈等特點,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響產生的。所以,引導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是非常重要的。上課一開始,當孩子們看到老師在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出現的大屏幕中,了解到老師在不同社會角色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立即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使他們不由得考慮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二、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

  體驗是在與人和事物的直接或間接的交往中產生的,通過活動,讓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體驗,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內化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意志引發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個體的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在教學中間,我又把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經常見到或者經歷過的場面呈現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感悟自己的責任,剌激他們承擔責任的積極性。通過錄像、表演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的情感與行為體驗不斷豐富,自我認識不斷加深,讓品德課真實起來,讓品德課與生活接軌起來,體現品德課回歸生活的理念。通過師生對話、小組交流、表演等較活潑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挖掘課程資源,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局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极參与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我的責任》一課中,在深化明理這一環節中,我錄製了學生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文明的、不文明的日常生活規範行為的片斷,讓學生觀察後進行辨析,既充分挖掘了社會資源,又深化了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這一資源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件,易於學生接受,易於學生辨析,使學生輕鬆愉悅地完成了這一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供老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並且,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得越充分、越細膩,感悟得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可見,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俗的價值。教學中,我們要找准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繫,尋找學生生活中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將其納入課程。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反思,即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行為方式的改變,也讓學生覺得課程對他們有意義,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的課程,既要源於生活,又要高於生活,才會使學生受到真教育。

  責任教學反思(二)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明確作為公民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作為青少年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為什麼參加公益活動?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體會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樹立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意識。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關愛社會的實踐能力,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能力。

  通過學習,使學生主動認識和要求自己在現階段讀好書,學好本領,以主人翁的態度去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報效國家,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課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啟迪學生,用優美生動的名言引導學生。同時教師還應用同齡人的故事當鏡子啟發學生,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正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2、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發揮,給學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在自我表達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努力達到相關要求。

  3、鼓勵學生大膽參與教學,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能切身體會到事物發展的過程及規律,更清楚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

  4、在授課時對教材的提問須教師課前安排得當,在課上給學生分工明確,以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學習和討論,課中引導得當,以便學生能準確地領會,成功地完成教學目標。

  5、課後應安排一些與現實結合密切的作業,學以致用,鍛煉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不足之處應該多引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對社會上不良風氣要治理,看到社會的光明一面,而不應該只看社會陰暗面,力爭在學生心靈深處,增強責任意識,負重自強。

  責任教學反思(三)

  今天的思品課上,我與同學們一起學習了《在承擔責任中成長》一節,責任,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事和不應該做的事,在沒有學習責任之前,學生對於責任有感性體驗,遭遇過不負責任而受到責備處罰,享受過承擔責任所帶來的快樂,但對責任的理論概念及責任的來源不是十分清楚,針對這一現實,在教學責任與角色的基礎上,我特意設計了一個環節:模仿語文課的結尾寫一段有關責任的感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有一位同學的題目是“感悟責任”,讀了之後令我非常感動、欣慰,足以證明了對責任的重新認識。有這樣兩段內容:一“以前總將換下的臟衣服帶回家給媽媽,然後穿上媽媽洗乾淨的衣服,沒錢了開口要就有人給,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一天自己覺得媽媽在洗衣服時彎腰不是那麼利索了,父親走路時腰也不是那麼筆直了,自己的心隱隱作痛,我為了這個家又做了些什麼呢?我用自己的青春蠶食着父母的身體,我卻一無所知,有時還用自己所謂的長大去創傷他們的心,我開始思考我該為自己的家、為父母做點什麼?”看,學了責任之後,這位同學開始學會反思自己的責任,責任感明顯增強。

  另外一段:“我們處在社會中,我們就有對這個社會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曾被剛剛過去的不同尋常的夏天感動過吧,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感覺到的卻是一股股暖流,我們的主席,我們的總理都曾親赴災情前線指導救災,人民子弟兵不分晝夜地搶修公路、電路設施,當記者採訪他們時,他們說:這是我們的責任!多麼地簡單的回答,但卻是那麼的有力——責任。在感動的同時,我知道我現在雖然不能像抗擊泥石流前線的英雄那樣,但我應該做的是努力學習,為建設美好祖國出力,這是我的責任——我對社會的責任。”這段話已充分證明了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社會的決心。這說明思品課必須回歸生活,思品課的生命力源於社會,所以,必須要聯繫現實生活,適時地聯繫社會熱點,將教材激活,並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使學生獲得的理性知識轉變成為鮮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並最終得到情感的升華。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尋找出二者之間的切入點,教給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初三政治教學的一個重點。第一課責任與角色學生結合的時事就是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了教材的重點難點,又是學生感到學習政治並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切實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長期以來,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奉行的是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教師以講授法為主要教學形式。這樣,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不利於學生的發展,而這節課使我意識到在教學工作中,應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突出情感教育,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優勢,聯繫現實生活提升學生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每位教師都應為學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有關責任的反思!

您正在瀏覽: 責任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責任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