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小學三年科學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科學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篇一:小學三年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 做得比較好的方面:

  1、在科學教學中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科學能力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內容,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內容,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內容。因此,教學設計便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初步了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內容。因此,設計教案 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3、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為強烈和積極,因此,在教學中都盡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為,三年級上冊的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提供他們能直接參与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並通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己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啟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着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着科學知識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盡量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讓他們去討論。但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同用途等等。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了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小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3、專業知識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於科學不是自己的專業,又是第一次執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學當中,還是有很多細節沒能夠很好的處理,造成教學過程的不完美。還需要日後不斷提升自己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學得更開心。

  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新。我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積极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積極撰寫教研論文 ,以提高教學質量,開拓教學更寬更廣的前程。

  篇二:小學三年科學教學反思

  達爾文的這一段話提示我們:“我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觀察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建議》中也寫到:“觀察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多麼的重要。

  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已經迫在眉睫。應當指出,一個有觀察力的學生,絕不會是沒有思想、沒有創造力的學生。如果教師善於幫助學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識進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觀察,他就能使學生的“舊”知識變得愈加鞏固。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並沒有把觀察看做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看做是發展智力的途徑,而只是單純地看做一種教學的手段,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能力日漸降低。

  其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有很多。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物體模型和實物標本,利用幻燈、錄像、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讓每一個學生眼睛發亮,嘴巴不停,小手直舉,思維就像山澗的溪流源源不斷。課外,教孩子做一個能感悟周圍世界的“有情”人,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留心,帶他們去尋訪小動物,在草地、花壇、樹林、田野、生物園、池塘,一起尋找飛舞的蝴蝶、“點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螞蟻、跳躍的螞蚱,鳴叫的蟬、暢遊的蝌蚪,可愛的蠶寶寶,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蝸牛……可以這樣說,觀察的過程,就是積累知識的過程。孩子們走進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動物的習性,和它們一起玩耍,體驗科學的樂趣。一旦時機成熟,創造就會如泉水一樣噴涌而出。

  再次,觀察能力是需要訓練與培養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觀察方法:

  (一)驗證觀察法

  驗證觀察法就是選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過觀察,對事物本質特徵的理論進行觀察驗證。例如,在教學《觀察水》一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放在桌上的4杯液體(分別是牛奶、白醋、糖水和清水),想辦法找出哪一杯是水。學生通過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手摸等方法,依次排除了牛奶、白醋、糖水,最終找到了清水。教學並沒有就此停止,我接着又拿出剛才的四杯液體,讓學生再次進行觀察,觀察水與其它液體的異同點。此時,觀察已不再是簡單的操作,而是在驗證剛才的觀察方法。

  (二)比較觀察法

  比較觀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點比較其異同的方法。在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物體或生物標本、挂圖、模型時,要指導學生充分進行比較、觀察。例如,在教學《動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一課時,讓學生一邊觸摸金魚和螞蟻,一邊進行認真仔細地觀察,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允許學生大聲地說出來,然後把金魚、螞蟻畫下來,並將它的各部分名稱介紹給自己的小夥伴聽,最後引導學生根據兩者外部形態特徵猜想它們各自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條件,分析他們可能存在的異同點,並填寫在觀察記錄表格中。利用比較觀察法,可以使被觀察物形象、生動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知識的掌握顯得輕而易舉。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對不同事物進行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實驗觀察法

  實驗是鍛煉學生觀察能力、學會觀察方法的有益場所。在實驗中,同學們先根據實驗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自己“將要做什麼”“該怎麼做”;實驗中,教師努力創造有利條件,儘可能地讓學生運用視、聽、嗅、觸等各種感官感知奇妙的科學世界。比如說《紡織材料》一課,需要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我讓學生藉助放大鏡觀察微觀世界,仔細看從布料中抽出的纖維,再拉一拉,比較牢固程度;用火柴燒一燒,比較氣味;把布料浸入水中,比較吸水性,一系列的實驗會讓學生感觸很多,並培養學生對科學發現的興趣。

  (四) 解剖觀察法

  解剖觀察法是把某一物體的各個方面或各個組成部分——分解,通過一部分一部分的觀察,使學生對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還記得自己小時候非常貪玩,放學后我經常和幾個小夥伴去捉蜻蜓,捕小魚,逮螞蚱,釣青蛙。捉來什麼就解剖什麼,看青蛙的心跳、肺泡;螞蚱的筋兒……兒時的興趣愛好讓我決定了當一名科學老師。現在我如願以償了,我也不忘帶領自己學生去解剖動物、做植物標本,為學生打開這一扇扇知識的大門,解開他們心中的一把把鎖。教《種子裡面有什麼》一課時,我先向每一個學習小組發放干種子和泡過的種子,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我只作為他們成員之一,參與觀察過程;接着我讓小組成員互相配合,對種子進行解剖,再次觀察,並認真討論,作好記錄,畫出解剖圖。學生經歷了觀察、解剖、討論,一步步走近了科學的殿堂。

  觀察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型選擇各種合適的觀察方法。

  一個人知識的90%是通過觀察得來的。對於兒童而言,世界是一個充滿生機、多姿多彩的天地,是他們從孩提時代起就懷有濃厚興趣的神奇世界。一花一草,蟲魚鳥獸,都曾引起他們的關注。我們科學課要做的就是將學生的這份興趣延伸,讓他們學會觀察,從一點一滴的變化開始,刨根究底,溯本追源。從一次次活動入手,讓孩子明白科學探究不是科學家的專利,只要用心、留心、細心,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

  篇三:小學三年科學教學反思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為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台,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現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與老師們討論一下:

  一、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問、敢答。

  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加以改革、更新,採取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第一次接觸,有的內容他們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把所思所想拿出來。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合作探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略遠或者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們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啟迪,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我們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防線,解放他們,鼓勵學生敢問,愛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親歷科學”這一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教育學生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敢問敢答就是成功的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提問的過程中,自己才能得到發展。

  二、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第四課《蚯蚓》,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蚯蚓是什麼們樣子的?它怎麼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於小學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第七課《土壤的保護》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保護土壤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為什麼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水土流失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學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嚴重性之後,自然就會想到要保護土壤,防止流失。

  3、從課文中的對立之處提問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對立之處,那正是編者老師們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九課《沉與浮》一課,有這麼一個學生活動:(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麼辦法讓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麼辦法讓它浮起來? (用8分鐘時到10分鐘)在活動前讓同學說一說用什麼方法。 同學們只說出了一個結果 “ 要改變它們” 、 我說怎麼改呀?同學們說“加水、變形狀。”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橡皮泥浮起來了,瓶子沉下去啦。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您正在瀏覽: 小學三年科學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小學三年科學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