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我們的生命周期》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差點什麼,教師過分的關注學生的表現而忽略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學生上課積極性由平淡到興奮,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在關注以至於教學內容沒有很好的體現。情感態度這一目標達到了,知識目標沒有提到位。人的生命周期的四個階段: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在彙報、交流時,總結出每個階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兒童時期,這就好比是一年的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如果沒有春的播種、施肥、除草等精心的呵護,怎麼會有夏的勃勃生機、秋的碩果累累、冬天的幸福享受。所以我們正是人生的最最重要的階段--兒童階段,我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平時多加強體育鍛煉,懂得關愛生命,只有這樣我們的壽命才能長一些,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快樂!

  1.我們的出生與生長變化。

  教學中,對教科書第36頁開始提出的三個問題: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剛出生時是什麼樣子的;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我通過全班的討論來進行教學。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基本都知道,(圖片介紹)。教師適當補充即可,不要求過多展開。學生對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的發言,我要求把它填寫到班級大表上(大表如前面的“0歲一9歲兒童生長變化表”),把其中的“兒童”改成“我們”。身高、體重可以計算平均數。“力所能及的事”,選有代表性的填寫。第36頁“在我們的一生中,身體還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的問題,是一個推理問題,要求學生有根據地推測。比如學生可能會說“體重和身高還會增加”“會變老,頭髮會變白”“相貌會變化”等,教師要讓學生說說這樣推測的依據。

  2.我們的一生。

  人的一生身體是怎樣變化呢?這個活動首先要求學生把人劃分成不同的年齡組。劃分為哪些組、怎樣劃分?可以讓學生先討論,然後教師綜合學生的發言,給出一個合理的分組方法。比如可以分為兒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為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這些不同年齡段的人,其身體的特點有什麼不同?在比較時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平時觀察,找出兩個年齡組的人,觀察和比較他們身體特點有哪些明顯的不同。除了根據自己平時的經驗,也可以通過閱讀單元資料或其他的資料。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播放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現場觀察和比較。甚至可以由教師先在全班指導比較兩個年齡組,比如兒童組和青年組。然後再由各小組任選兩個相鄰的年齡組進行比較,比如青年組和中年組,或者中年組和老年組。在小組比較的基礎上,最後全班彙報、交流、匯總。教師把學生的匯總填寫到班級大表上。學生要把這個匯總填寫到教科書第37頁的表格中。

  根據這個表,全班討論: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經歷的生命階段是哪些?出生后,身體的生長發育主要在哪個時期?什麼時候可以結婚生孩子?是不是像動物一樣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最後告訴學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時健康生活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兒童少年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其健康情況會影響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加強體育鍛煉,關愛生命,珍惜健康。以上是我完整的教學設計,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忽略了第二部分。教學內容不完整,而就我個人而言我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如果說改進,只能讓第一個環節緊湊些,給第二個環節充分的時間。但如果這樣我可能看不到更多的孩子們輕鬆學習、快樂學習的笑臉!兩者兼顧這將是我今後所要努力的方向

  《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教學反思

  《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課可以說是對本單元學習知識的一個總結與延伸。本節課以學生認識動物的生命周期為主線,讓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了解蠶的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歷程,並以養蠶的直接經歷為基礎,去認識各種動物的生命周期。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引領式“問題”出現,縱觀整單元教材,把內容分成了三大部分,(一)引導學生提出想知道的問題;(二)可愛的蠶寶寶;(三)蠶寶寶變了新模樣。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認識蠶的生活習性,知道蠶的生長變化,激發學生養蠶活動使學生不僅能養好蠶,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做中學”以達到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經歷蠶的生長過程。

  課上,我先引導學生提出想知道的問題。首先出示蠶蛾的圖片,學生們都對蠶蛾產生了興趣,他們認為這就是平時見到的蛾子。這時我指出,這不是普通的蛾子,它是蠶蛾,你想了解它嗎?你都想知道它的哪些問題呢?學生們都踴躍舉手,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我從中選出重點板書在黑板上,然後和學生們通過圖片或錄像進行一一解答。

  “可愛的蠶寶寶”是指蠶脫皮、做繭的過程,這些內容學生已經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得到了一些經驗,學生既通過文字了解到了蠶有脫皮的經歷,又在錄像和我的講解中知道蠶脫皮的次數,怎樣脫皮的脫皮和吐絲前蠶的狀態等。

  在講蠶寶寶變了新模樣時,我真實的感受到千萬不能小看學生。整個活動學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組織者,服務者。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知識面之寬出乎我的意料,許多同學從網上下載圖片和資料為其他同學講解、分享。我認為這一單元不注重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在學生通過活動把已有的經驗和所獲得的知識整合起來,形成從自己的生活中主動的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的個性品質。

  《蠶的生命周期》教學反思

  《蠶的生命周期》是教育科學版教材三年級下期第二單元第五課的內容。教材以蠶的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為主線構建本課,重點讓學生親歷飼養的全過程,了解怎樣照顧蠶的一生的飲食起居並記錄蠶一生的變化,總結歸納動物的特徵。城市裡的孩子,除了電視和書本上,從來沒有親自養過蠶,有的甚至沒有見過活生生的蠶。這樣的情況給這一課的教學帶來了很多不便,是簡單地將蠶的生命歷程告訴孩子,還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發現、去驗證自己曾有的關於蠶的知識?新課程標準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體驗式學習就是一種有效方式。所謂“體驗”,就是“體會和驗證”,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憑藉自己的情感、直覺、靈性等直觀感受,去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這個過程,就是體驗式學習的過程。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激情、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同時,良好的科學素養無法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

  《蠶的生長變化》教學反思

  教學進行到這裡時,蠶孵出已經兩周了,蛻過三次皮,成了四齡蠶,蠶不僅身體長大了不少,顏色也逐漸由黑色變成了白色。在養蠶過程中,學生已經有不少發現,也可能產生了許多問題。應該創造機會讓他們交流和討論。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養蠶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下一階段的觀察給予指導,本課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教學亮點:今天,在進行蠶的身體結構認識的教學環節中,當我把蠶的標本展示在學生面前時,許多女學生說:“真噁心”,我當時很生氣,可轉念一想,我自己不是也一樣嗎?不了解蠶吐絲的本領,看到這樣一個面目可憎的小傢伙,也會有噁心的感覺。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種事物,必須讓學生對其有好感。於是,我想到了調整教學順序。先從後面的內容入手,我向學生講解了蠶這麼小的生命,卻能吐出那麼多的蠶絲,人們用這些蠶絲織成了許多精美的絲織品……學生的情緒馬上有所好轉,我抓住時機,問學生:“你們喜歡蠶嗎?”學生豪不猶豫地說“喜歡。”那麼我們就來觀察這個小生命,研究一個它身體的結構特點。學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最初的厭惡之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存在的不足:

  首先,學生提出的問題太多但又有很多沒有價值,以至於教師在回答問題時浪費了很多時間。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