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學習心得 > 課例研究學習體會

課例研究學習體會

手機:M版  分類:學習心得  編輯:得得9

課例研究學習體會 標籤:研究生畢業 兩會學習 黨章學習 外出學習

  課例研究學習體會

  課例研修的過程為教師提供了集體觀課,課後相互評論,反饋教學,共同改進教學的平台。當老師們以“課例”為載體,表達課程實施中困惑與成功,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時,藉此引發更多的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反思、探討與教育教學實踐有關的問題,提升教師的專業判斷和教學的實踐智慧,那是一個多美妙的過程啊。我想這也是課例研究所真正所要追求的境界。

  課例研修是以教育理論作用於真實的教學實踐,它發揮教師集體研究的優勢,藉助觀察、記錄、分析等手段,解決課堂教學的真實問題,改進教師教學行為,從而提高研修技能和實踐智慧。

  課例研修是以一節課作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進行分析,找到成功之處或是不足之處,或者對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的深刻反思及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例如:如何處理教材、如何制訂目標、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怎樣設計提問、怎樣製作教具、怎樣運用教學具等等。課例研修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具體任務是備課說課。第二階段具體任務是上課觀課。第三階段具體任務是說課議課。教師參與課例研修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能不斷提高教師的問題設計能力; 二是能不斷改善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三是能不斷改變教師的教學觀。

  做好課例研究,首先需要一個團結合作的團隊。因為,個人的智慧遠遠比不上集體的智慧。特別是對一個課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其次,需要執教者自己反覆地琢磨,大家的建議最終還是需要執教者自己去綜合,最終形成與自己的風格相似的課例,這樣才能讓學生、讓自己受益。

  課例研究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重點,可以提高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教師面臨著新的問題,產生了新的困惑。進行課例研究,為教師們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了條件。

  課例研究注重發掘教師的實踐智慧,可以促進教師從經驗型向反思型、專家型教師的轉變,促進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專業的成長和發展,關鍵在於實踐性知識的不斷豐富和實踐智慧的不斷提升。開展課例研究,有助於發掘教師的實踐智慧。課例研修就是教師通往專業的必經之路,教師的主陣地在課堂,大部分的時間也在課堂度過,只有深入的研究課堂教學,才不會虛度自己的光陰。

  在課例研究中我認為一定要改進教師“教”的法子。用好課文這個“例”,帶領學生深入到文本語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鑒語言,在重點、難點、疑點上進行思維碰撞、交流,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得意、得言、得法,從而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不做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老師要有創新,讓自己的“教”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讓學生真的在讀,真的會說,真的會寫,真有感悟,真去體驗,從“學會”,“會學”到“樂學”.

  通過對課例研修的學習,我的教學水平運動會得到提升,學生的學習也會有較大的進步。

  第十九期頂崗實習支教正藁晉分隊 正定四中 歷史學 劉彥東

  拓展閱讀:教師在教育行動中成長旨在課堂改進的課例研究

  ——學習王潔博士《課例研究》課件有感

  假期,學校給我們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就是觀看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王潔博士的課例,然後撰寫學習體會。我先是上網查找了有關王潔博士的一些資料,然後又走進了她的論壇,最後找到了她的這個名為:教師在教育行動中成長——旨在課堂改進的課例研究。對於這個課件,我反反覆復認真研讀了幾遍,其目的就在於要領會王潔博士這個課例研究的精粹所在。

  可以說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成就來說,教師質量這個變量遠比其他變量重要得多。因此,一開始,王博士就拋出了三個共同思考的問題:

  1.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活動和常規教研活動的區別?

  2.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活動中,做課例研究的目的?

  3.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活動中,教研組長該如何作為?

  王博士認為,我們要倡導的課例研究,那究竟什麼是課例研究?她從我們最熟悉的一堂數學課“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課例出發,生動的為我們解讀了什麼是課例研究,讓我們知道了所謂課例,就是一個變成研究的對象,一個實際的教學例子,是課堂的具體化和特殊化,是教師學習和反思的載體,課例研究是來自於教學一線的課堂,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學生的反應,及時記錄,及時反思的過程。它告訴我們必須“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養成對家常課質量檢測的習慣,不斷積累有效的實作性的經驗。

  那麼究竟該怎麼研究呢?她在這個《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課例研究》基礎之上,深層次地就“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做了剖析。她認為,“交流”不意味着讓學生重複別人的正確算法,更應該尊重學生計算過程中的多種方法並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出來。有些課堂上,看似非常熱鬧,但事實上,只是教師理解了各個學生的發言,學生之間是否相互也都聽懂了?要不要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中幾乎沒有一句引導學生相互溝通額話,板書中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整理的暗示,總結中沒有意識到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優化的判斷,那麼,這恐怕就是造成課堂交流低效的主要原因。因為交流不僅僅意味着讓學生講出不同的算法給他人聽,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作出比較和判斷。

  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麼?

  反思一:

  交流就是讓學生充分“說話”,儘可能給學生表達的機會;交流還是讓學生表達不同的多樣化的算法,並相互啟發;交流更要讓學生之間溝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並通過比較分析尋找相對合理的和最有的算法。

  反思二:

  課堂教學中的的有效交流不僅僅表現為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更是學生與數學實質的一種對話——這才是觸及學科實質的有效交流。

  那麼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得知以下幾點:

  研究的目的:改進教學,發展自我,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研究的方法:行動中研究 行動中學習一邊工作 一邊研究

  研究的形式:以課為載體 正式與非正式研究的結合

  研究的過程:強化合作交流 開發差異資源

  研究的關鍵:有主題,有基點,有方法,有改進

  研究的成果:個人化情境化的知識 不斷的行為改進

  研究的條件:需要直接或間接的專業引領 需要支持性環境

  我們倡導的課例研究是將教師的研究、進修和日常教學實踐緊密聯繫起來的一種活動。其實質是教師在職學習的一種方式。

  我們倡導的以課例為載體的研究不僅關注文本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連環跟進。

  我們倡導的以課例為載體的教師研究,是教師教學方式、研究方式、學習方式、專業發展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要讓教師成為課程教學的真正主人。

  接下來又向我們展示了課例研究的基本途徑,一般流程,接下來又解決了,我們該如何做的問題

  總之從王博士的課例中,我讀懂了教師進行課例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發展自我,為自己而研究,要研究自己。作為一線忙碌的教師,不可能像專家一樣,只能一邊工作,一邊研究,在行動中學理論,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在行動中學經驗,少走彎路。

  醫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師的真功夫在課堂上。教師以課例為載體的研究,解決的是自己的實際問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做中求進步,以做為中心,教學做融為一體。養成對家常課質量經常檢視的習慣,不斷積累有效的實作性經驗。關注學科內容及其實質,關注小組學習,關注主體悟性,把學懂的東西做出來,做好的東西說出來。

    教師研修學習體會師德學習體會感悟資料性研究學習的指導

您正在瀏覽: 課例研究學習體會
網友評論
課例研究學習體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