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會議發言 > 市教育科學會議發言稿

市教育科學會議發言稿

手機:M版  分類:會議發言  編輯:得得9

市教育科學會議發言稿 標籤:科學發展觀 會議精神 教育的智慧 愛的教育 三生教育

  品讀無字之書 守護科研夢想

  ——杭州市教育科學會議上的一次發言稿

  章榮華

  各位尊敬的領導、各位校長及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感謝杭州市教科所能給我這次機會,來談一談自己從事教科研的經驗。

  至今,我工作了16年,對教育科研也堅持了16年。16年間,在科研的歷程中,我遭遇到許多問題,也遭遇到許多好心人的幫助得以釋惑。其中最珍貴的是杭州市教科所老所長施光明老師給我的點播——"要做好教育科研,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正是施所長的這句點播,讓我對教育科研有了新的思考。

  認識到教育科研要走的更遠,要讀懂大師的智慧。

  2004年之前,我跟隨洪漢青老師學做科研,他是一個極具創新思維的老師,在他手把手的教誨中完成了《小學生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小學生自探學習方式的研究》、《小學生自探學習小事件的生成研究》等系列課題研究,學會了課堂教育教學的創新方法。

  2008年之後,我重走教科研之路,看着每年市教科研成果的發文情況,我總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像杭州的一些名校、縣內像劉明明、王昌飛、盧遠明老師等一些教科研名人總有成果獲獎呢?"我想在他們身上應該有着一些別人所沒有的學識。

  08年下半年,我開始瞄準劉明明老師,他的優勢是對教育要素的把握非常準確,對科研架構的邏輯非常嚴密。我想,這正是洪漢青老師沒有的。在那一年裡,我白天在自己學校工作,晚上到姜家初中幫助劉明明老師做教科研方面的工作,和他談教科研中遭遇的一些問題。記得當時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和他同改一篇論文,改完后兩人對比,看看改的思路存在怎樣的差異。

  正是這一年時間的磨礪,我充分認識到了"邏輯架構"對做教科研的重要性。

  2009年,我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位貴人——夏玉成。他讓我進了淳安縣小課題研究課題組,這是一個集淳安教科研大師的一個智囊團。在這裡我看到了夏老師那種猶如"太極拳"般的科研思路,認識到教科室主任不僅要自身硬,更要能帶動一批、乃至一校老師都要硬,學到了他的團隊管理思路,學會了新的教科研方法。

  2009年下半年,我向夏老師提出了一個非常過分的要求,讓我進"杭州市教科研高級研修班(淳安站)".當時高研班只能安排30名學員,姜家鎮小的教科室主任是方愛英老師,如果再增加我,就等於一個學校要佔掉兩個名額,這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但夏老師看着我的虔誠,向教研室主任彙報、向管局長彙報,硬生生地把我給塞進了高研班。這一場盛大的教科研"洗腦",讓我對教科研的認識更深了一步。《學習遷移生成——山區小學科學探究性案例開發研究》成果獲得杭州市新課改優秀成果一等獎(這是第一次)。

  2010年9月,夏玉成老師和我說:"章榮華,如果從武功的境界來說,我最多只是金庸筆下的洪七公,現在我們有個拜師"張三丰"的機會,你想不想要?""當然想要!"我急忙問夏老師如何爭取。夏老師讓我申報一個"2010年浙江省農村青年教師課題",在他的幫助下,我很幸福地被方展畫院長選為徒弟。在大師的引領下,我認識到了教育科研要做實"文獻綜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課題研究思路。在方院長的指導下,《以"玩轉圖像"為載體的探究學習研究》成果獲得杭州市規劃課題成果評審一等獎,與其相關的論文獲得學科評比國家級二等獎。

  2012年10月,俞曉東所長再次給我搭建了學習的平台。在杭州市重大課題申報活動中,俞所長本着對農村教育的厚愛,每年資助1萬元錢聘請杭州師範大學朱曉斌博士指導學校的教科研活動。這無疑是錦上添花的好事情。以前,我們要跑到杭州來找專家,今天俞所長把專家送到了我們的家門口,是何等的幸福!事實上,朱博士的到來,其效益遠遠超越了做課題本身,他不但給我們在課題方面引路,還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學生的教育問題,教師做課題的需求問題等等,甚至他還把哪些優秀的研究生帶到我們學校,進行一對一的結對輔導。

  正是這些大師的指點,讓我對教科研的理解變得深刻了。

  在科研工作中,我從只關注教師做科研的技術問題轉向了研究教師做科研的動力問題。

  我們都知道教育科研是一件很難做的事情,多數老師都很怕做科研,畢竟做科研不能憑藉經驗來,況且做科研還需要做文字梳理工作。說的難聽點,這些都是"土行孫"做的事情。那到底怎樣才能引領老師保持鮮活的心態參與科研工作呢?

  首先,抓住教師的心理需求,讓教育科研保持鮮活。每一個老師做科研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比如剛畢業的老師往往為了獲得一個"教壇新秀"的榮譽而做科研;從教了3-5年的教師往往會因為不服氣同伴的科研成績而做科研;對於那些工作了十幾年的老師往往會因為領導"尊重"他而做科研;中層領導往往因為"責任"而做科研。

  我每年開學都會拿着教職工名單分類、思考:哪些老師會參與科研工作的?哪些老師是不太願意參加科研工作的?每個老師的科研動機是什麼?等等問題,並把老師歸歸類,寫下對付他的策略,甚至寫好找他談教育科研的時機,備好談話的內容。

  比如學校有一位美術老師,它帶領孩子把身邊的廢紙、廢酒瓶收集來然後在上面作畫,搞的非常有特色。我讓他總結總結、研究研究自己的教學經驗,但他總是笑笑不於理會。為了激發他的科研鬥志,我首先趁《杭州教育》報道學校辦學經驗的機會,把他和學生的作品作為封面予以刊登,然後借片內校長大講壇的機會帶外地老師來參觀學習,最後總走到美術教室和他聊天,讓他總結一下形成課題。就這樣,經過2年時間的等待,他終於在2013年12月20日上交自己在"低碳美術"教學方面的經驗,並形成了課題。

  其次,摸清專業起點,讓科研成為常態。研究內容是否切合教師的工作經驗,也是影響教師從事教科研興趣的重要因素。比如老教師做研究一直是各個學校最難攻克的難點。我們就針對老教師應試成績好,但作業負擔重的問題,鼓勵老教師研究"應試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與布置等問題。通過這項研究,我們的老教師對工作的創新性也提高了很多,學校汪可設老師是一個年近退休的老師,在這場研究中主動上公開課6次,撰寫的導學案、作業設計、試卷評比在縣級層面獲得了二、三等獎的好成績,而且他還在浙江教育資源網開闢了自己的教學專欄,現在在線率已經排名全省100名。

  後來,我梳理了一下這件事情做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研究點的選擇正好適合老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

  2013年,我們就沿着這樣的思路,把教師劃分為四類,並設置了相應的"研究點".對於新老師,主要做好課堂"教學常規"方面的研究;骨幹教師主要做好"新課程教學方式"的研究;老教師主要做好"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准學科名師主要做好"教學風格"方面的研究。這樣的規劃讓每個教師找到了科研的"最近研究區",激發了研究的動力。

  為了做好這件事情,我們還搭建了四大研究組織,即"集體備課、師徒結對、課題研究、名師牽手"學習小組,將老師兩兩三三組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帶動教師樂此不疲地開展科研工作。一年下來,老師成長很快。比如方桃女、李秀娟、童璐老師組成的課題研究小組就唱了一台精彩的戲。在一年之內,三個人上了縣級公開課8次,獲得一等獎4次,論文均在縣級層面獲獎,2個老師同時被評上同一屆教壇新秀,學生的考試成績均在全片第一。

  走到今天,我成了老師眼裡的"牛皮糖"、"變色龍"、"唐吉可德",也成了讓全校女老師挂念的"男人",今年冬天,一個剛畢業2年的女老師,她在雙12淘寶中給她的男朋友買了一個暖手寶,同時也給我買了一個。我知道,我的付出換回了老師的"尊重",是什麼讓我獲得老師的"尊重"呢?我想應該可以從掛在辦公室牆壁的十個大字:"品讀無字之書,守護科研夢想!"中找到答案吧!

您正在瀏覽: 市教育科學會議發言稿
網友評論
市教育科學會議發言稿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