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讀書隨筆 > 值得珍藏的四十五分鐘

值得珍藏的四十五分鐘

手機:M版  分類:讀書隨筆  編輯:小景

值得珍藏的四十五分鐘 標籤:萬曆十五年

  時隔近四十年,我受在正源學校執教的司馬先生之邀,有幸重返課堂,聽了一節(准)高一的語文課。

  正源學校遠離市區,靜靜地躺卧在青翠的山谷之中。校園環境幽雅,空氣清新;園內走廊潔凈,教室敞亮。講台上不僅有長寬的弧形黒板,還有多媒體教學的銀幕或大彩電。高、初中生的課桌上砌着一垛垛書牆,眼瞅着那些厚薄不一的教輔書籍,不由令我羨妒。我們那代人真可謂:生不逢時。饑饉、動亂如影隨行。好不容易盼到了上學,可發的主要教科書卻是:毛主席語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著作(1-4卷)。即使是偉人的文章,當時的學生也沒充裕的時間學習。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勞動,小小年紀的我們全都成了開荒的農民或工廠的童工。

  司馬老師講授的是:“文言文實詞意義推斷法”。授課的內容藉助媒體播放器,被醒目地映射在銀幕上。學生聽講認真,答問踴躍。司馬老師對答問的學生總是報之以親切的笑容,逢到學生因緊張而卡殼時,他不急不躁透過厚厚的近視鏡片,給學生投去溫柔的眼神,並微微頷首鼓勵學生繼續。而後,他會把學生回答正確的部分巧妙地揉合進講解之中。這樣的學教互動,不僅拉近了授受者之間的距離,並且有效地提升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除了老師的講課聲,連喁喁私語聲都聽不到。我們那時上課,教室里那個亂呀:講小話、扔紙團、打瞌睡、埋頭在課桌下看閑書,形形色色。老師佯裝不見,只自顧自在講台上照本宣科就是。因為那時的老師,大多出身於革命對象(地主、富農)家庭,洶湧的紅色怒濤把教師隊伍衝擊得七零八碎。出身不好的老師不是被訓斥,就是挨批鬥,惶惶不可終日,師道尊嚴蕩然無存,誰還敢維持課堂紀律?

  司馬老師的授課方式與我記憶中的教學方式大相徑庭,他一改照本宣科的陳規,運用所掌握的豐富知識,旁徵博引循循引導,幽默的話語輔之生動的手勢,引起學生不時爆發出會意的笑聲。我的一位初中物理老師,不知是為求自保,還是腹內空空,上課時不苛言笑,卻總愛時不時蹦出一段段的毛主席語錄。一學期結束了,物理課的三分之一都沒能教完。他最愛背誦:“學游泳有一個規律,只要掌握了這個規律,那是並不難的。”久之,同學們除了能在背後維妙維肖地學他的舌之外,其物理知識實在是沒能學到什麼。

  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力求兼顧全面有所側重地授業解惑,這大慨是教師高明之處的所在。未講解知識點之前,司馬老師總是啟發學生先聲發言。在講解“六書”時,他也是這樣。“六書”?這名詞對於我這位學歷不高的書蟲來說的確是不知其所以然,可大多數學生也是一臉茫然,彼此大眼瞪小眼。司馬老師見狀,迅速調整方向,轉而詢問同學中誰課外書讀得多。後排的一位學生站起,用課外書中的知識回答了“六書”的大慨意思。司馬老師對這位學生博覽群書的求知法大加讚賞,並熱情鼓勵學生擠時間多讀課外書。而我們那時,閱讀課外書籍卻是一件大逆不道的“罪”!課時和書本的缺乏,沒能阻擋我和另幾位好學的同學對知識的渴求,我們開始偷偷傳閱連環畫或小說,可這類書當時統統屬於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大毒草,誰看誰犯禁,輕則批評,重則批鬥。為看課外書,我幾乎是期期挨批,年年遭整,檢討書寫得比作文還多。

  記得初一下半期的某晚,就寢不久的我,就着昏黃的電筒光躲在被窩裡看《西遊記》,被學校查寢的文革主任(校長)X逮個正着。X主任在南海艦隊參加西沙戰役時負傷,文化程度可能不高,但革命的警惕性卻高得近乎病態。一件在今天看來頂大算是學生違紀的小事,可經X主任無限上綱上線后,竟演變成了企圖顛覆政府的大罪!說我妄想學會孫悟空騰雲駕霧翻江倒海的本事,打算長大後去造無產階級司令部的反!

  第二天全校的課間操,臨時改成了對我“觸及靈魂”的批鬥會。X主住一手抖着殘破的《西遊記》,一手指着在台角低頭認罪的我,當著全校幾百名師生的面,義憤填膺慷慨激昂地痛斥我企圖顛覆政府的罪行和平日的種種劣跡,並逼我親手焚燒這本《西遊記》。我接過火柴,顫慄的手划斷了幾根火柴梗也沒能划燃一根,最後還是X主任親手點燃了這本書。

  此事對我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我曾在心中默默地詛咒X主任幾十年。直到信奉基督教之後,我才徹底寬恕了他戕害我幼小心靈的行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缺乏獨立思考精神的X主任,干過很多的“極左”荒唐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笑柄。由此可見,人可以無權無錢,但不可以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否則,必生盲從害人損己。

  司馬老師通過剛才的提問,明白大多數學生對“六書”的知識不甚了了。於是他圍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娓娓道來,並運用良好的繪畫功底,在黒板上又書又畫,把古人的造字法講解得形象而生動。連我這位滿腦漿糊的老冬烘都略知了一二,相信他的學生一定已心領神會。

  何為“師”?大多數人的解答可能是:從事教師職業的人就是“師”。非也!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韓愈在《師說》中首次對“師”作出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定義。如果一位教師僅僅只注重向學生傳授文法、公式、定義等,使學生在各種考試中能得高分,而忽視“道”(正確的道德觀)的“傳習”(培養),那他也僅僅只是一“教書匠”而已!

  當前在教育界,“安貧樂道”成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形象示範;“德高為師”僅只成了掛在嘴上的口號;“有教無類”蛻變成了權力和金錢獨享的盛宴;“因材施教”掉進了按財授教的泥潭;“教育公平”成了讀書貴、上學難的代名詞。君見否:有多少家貧的少年在校門外徘徊?又有多少無良教師將理應公開傳授的知識,留到自辦的補習班私下授受?又有多少僅剩背影的寒門學子,上大學的資格被學校和權貴上下其手取而代之?又有多少風華正茂的研究生,被教授誘姦或欺凌?又有多少教師,拿着比普通公務員和工人高得多的薪水還在不斷向政府發難?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然而這樁樁件件,無不與部分教師道徳觀的糜爛性潰瘍緊密相連。雖說“師不必賢於弟子”。但作為教師,其言行總該符合一個優秀公民的要求吧?!其身不正其影必斜!部分教師由於自身原因,缺乏對學生進行正確道德觀培養的底氣,因此不得不放棄重要的“傳道”責任,所以才出現了大學生與老人搶座、中學生輪姦女同學、高校畢業的官員淪為階下囚的種種醜行。社會道德暫時性的滑坡並不可怕,尤其可怕的是國民教育的全面潰敗。因為,國民教育的成敗不僅直接關係到教育的聲譽,它還將長期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

  司馬老師不僅注重給學生授業解惑,更注重學生的道德培養。他抓住下課前的小段時間,讓學生閱讀一篇摘自古人筆記小說的文章,其大意是:“一人貪圖河豚的美味,不幸中其毒而亡,死後尚託夢囑妻,祭祀莫忘獻河豚。另一人沉迷賭博,終至傾家蕩產。臨死前,要後人將賭具置棺內陪葬,以期到陰府重開賭局再板本。”對於遠離不良嗜好的教誨,大多數老師和家長,常常習慣用直白的語言對年青人強行灌輸。而司馬老師卻獨闢蹊徑,拋卻淺露的直白,靈活地採取潤物細無聲的春風化雨法去濡染每一個在場的學生。無疑,這種方式更易於學生接受,其效果也肯定遠勝於前者。

  一堂課很快就結束了。四十五分鐘,在歲月的長河中,我輩已擁有太多;然而終生難忘而又有意義的四十五分鐘,對於我們卻是很難得的。現在的年靑人和未來的青年,的確有太多的理由值得慶幸,因為他們的一生將比父輩擁有更多的美好。感謝上帝!祂使我今生終於有幸擁有了這段難忘的時光,雖說來得太晚,但它依然值得我永遠珍藏。

您正在瀏覽: 值得珍藏的四十五分鐘
網友評論
值得珍藏的四十五分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