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生活隨筆 > 讀書·春雨

讀書·春雨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小景

讀書·春雨 標籤:漢書·藝文志 讀書思廉

  春雨,“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乾枯的枝條發芽了,枯黃的草叢泛綠了,讀書、又何嘗不是這樣?

  現代人還有讀書的激情嗎?生活是煩躁不安的,世事是紛紜難料的,還有人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嗎?

  記得一位老教授在學生們畢業時臨別贈言:要求大家以後每年讀一兩本書,即將踏上社會的同學們哄然大笑。十年後,當大家再聚在一起的時候,老教授問:請完成了當年那個要求的同學舉手,全班寂然,無一人舉手。

  很多人畢業後會感慨,上學的時候,為什麼不多讀一點書呢?工作之後人變得忙碌,油鹽醬醋茶、愛人、孩子、朋友、諸如此類,排滿了多少天後的時間表,也變得功利。再沒有那一片適合讀書的凈土。有時候,聽一番專業講座都變得陽春白雪。

  有的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不服氣,常常說:我們哪有時間去讀那些沒有效率的書?找工作、干工作,這些都用得上嗎?是啊,在今天,讀書還有用嗎?

  我有時常常在想:讀書的作用在於心靈,肉體強壯了靠的是鍛煉和磨鍊,,心靈呢?靠的是知識的細流涓涓不息。正如春天大地萬物復蘇,不正是一場場春雨滋潤的結果嗎?

  記得經濟學家樊綱經常說,他在上大學時最難忘的事就是,啃着冷饅頭,在自修室里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資本論》,那種快樂無法言表。也正是讀書為他以後的成就打下了基礎。

  小的時候我也很喜歡讀書,我的小學基本是在出生地山西省完成的,當時由於家裡的哥哥姐姐都比我大得多,所以陪我玩的時間幾乎沒有,那時我們家就住在學校旁邊,學校圖書館的管理員是我們家的鄰居,姓楊,是個東北來的女知青,她和我大姐同歲,經常到我們家玩或者吃飯什麼的,戴一副眼鏡,看上去很有學問,古今中外什麼都懂,她外語很好,平常與自己父母通信時,都用英語和俄語兩種外語寫。那時候,她就是我爸媽眼裡最有出息的孩子。認識她的時候,記憶中自己也只有4、5歲,剛上一年級,由於年齡偏小,所以爸媽對我能否按時上學要求不是那麼嚴格,所以我就天天跟着楊姐姐出入在圖書室中。

  那段時間,她教我給每一本圖書分類、編號、歸類擺放,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她每天都給我讀書聽,聲情並茂,而我也總是用小孩子僅有的讚美語言重複地誇獎她,就這樣在似懂非懂中,還沒上五年級時,我就已經將司湯達的《紅與黑》、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戰爭與和平》、還有什麼《悲慘世界》、《卓婭與舒拉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近百本外國名著,一知半解的聽完和看完了,另外,連聽帶看還把中國四大名著、以及《魯迅全集》、《毛澤東選集》等閱了不只四遍之多。後來在1985年我們家調回安徽之前,楊姐姐的爸爸來把她也接走了,好像說是去英國讀書,因為他父親是英國一所大學的教授。走的時候,楊姐姐還送給我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鋼筆,至今我還保存着,在筆記本的扉頁上寫着“書海無涯,學無止盡”八個字,從此,少年時的巧遇和偶然遇到的讀書好機會,讓自己養成了喜愛讀書和記筆記的好習慣。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在,讀書已經成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讀一篇文章,每星期看一本書,已經養成了習慣。

  沒有紅袖添香,不用燃香凈手,就是隨隨便便的讀書,床頭上、衛生間里隨處放上一兩本書,閑來讀一讀,月夜裡,一杯清茶也可以讀上一會兒。讀書,給了我另一個世界,也使得能在這紛紜複雜的世界里給我一個自己的“桃花源”。

  羅曼·羅蘭在《巨人三傳》的序言中曾寫道“培養心靈”,我想,讀書也是這樣,它能象春雨一樣,潤物無聲,用知識的雨露來滋養我們的心靈。

  如今又一個春天來了,又一場春雨正在滋潤着大地,望着窗外的春雨,於是寫下了這篇小文章,春天正是讀書時,別忘了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常讀讀書,讓我們負累疲憊的心靈沐浴在讀書的春雨中,放鬆一下,得以滋潤,得以清新。

您正在瀏覽: 讀書·春雨
網友評論
讀書·春雨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