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談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我是在今年三月份才正式把寫作當成課餘愛好的,如今算來僅寫了數月。因而,在寫作以及對文章的賞析方面是有待大大提高的。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為一個愛好文學的我來說,是非常贊同這種說法的。因而我在課餘時間免不了會讀些作品,如果把這些作品按文體來劃分的話包括:散文、雜文、詩歌以及小說。下文所說的便是我讀散文後的感受與看法,但因我的閱讀量有限,所以以下內容僅為交流之用,如有不足,還望大家能指出以便提高。

  散文我最先喜歡的文體,也是我讀得最多的文體。散文的寫作形式比其他文體(如,詩歌,戲劇)較自由,因而作者在寫作時往往是懷着一種輕鬆的感受而做之的。但要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並非易事。在我看來,高質量的散文,不但要在文字上要下一番苦功,而且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同時也離不開作者對文字的悟性。只有這三者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才能寫出它的精髓,做到它的真、善、美相統一。

  散文在語言方面有很多種,現在我只說兩種:華麗與樸素。我覺得華麗的散文如“城市”,而樸素的散文如“鄉村”。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往往會想遠離一下喧囂,去鄉村過一下寧靜的生活;而在鄉村生活久了的人往往會想去城市生活一下,去看下它的繁華。呵呵,扯遠了,我的意思是說,語言華麗的散文,讀少一點還是可以的,讀太多了,往往給人一種讀不下去甚至有一種想睡覺的衝動;而語言樸素的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常讀常新的感覺,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註:個人感受)。從入選語文教科書的文章以及散文大家的文章來看,語言樸素的散文遠遠多於語言華麗的散文,甚至可以說在這些散文中幾乎沒有語言華麗的。

  在寫這兩種風格的文章時,華麗的與樸素的相比,往往前者比後者較輕鬆些。我的同學也跟我說過他身邊就有寫這兩種風格的。寫華麗風格的,往往在一個小時左右便可以寫一篇文章出來,並且讀後給人一種‘文采飛揚’的感覺,而寫樸素風格文章往往要花上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一篇,而且讀起來很平淡,給人一種很一般的感覺。但據我來看,這種說法還欠全面。因為因人而異,讀者與作者不同嘛。即:一,寫華麗文章的與寫樸素文章的不是同一人,所以在時間上進行比較的說法欠妥;二,你讀文章的感受不能代表別人讀文章的感受。但從總體上來說,我還是覺得寫樸素的散文比華麗的散文要難些。

  前不久,讀到了魯迅的《秋夜》,它的開頭是這樣的: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讀罷此句,我就覺得它有問題。若是我寫的話應該會寫成這兩種:一,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它們是棗樹。二,直接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但一想魯迅可是文學大師,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帶着這份疑問我百度了一下才得知:魯迅沒有直說“我的後園有兩株棗樹”,而分成四個短句,后兩個短句還有重複之嫌。在語調上,這是魯迅沉重心態的反映。他出門來到後園,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棗樹,接着掃視,又看到了一株棗樹——這也是作家的視野所及,錄為文字的一種客觀表現。另外,魯迅的語氣和文字,在這裡顯示為一個徐緩的情態,為後文設下了伏筆。彷彿表示:作家心中愁悶,需要到後園來靜一靜,尋找一份暫時的安寧!看完我才知道是自己“點金成石”了。

  總而言之,散文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而這種魅力是現在的我還無法真正所能體會得到的,看來自己還需大大的努力呀!( : )

  作者 很高興能與大家成為朋友,若加q請註明“散文”字樣,以便交流,謝謝!

您正在瀏覽: 散文談
網友評論
散文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