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游白雲古洞記

游白雲古洞記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pp958

  好風景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藝術品。

  它透過美麗的面孔所噴射出的豐富內涵,能讓遊覽者的心境隨之變換更迭,讓寂寞、憂傷化作驚喜和快樂;讓失落、惆悵如煙般逝去。

  白雲古洞就是這樣一處風景。

  一片平坦的原野、一條如帶的潮河、一架凌空而起的木板橋、一組綳得筆直的鐵索,景區的門面足以給人一種漸入佳境、俗中見奇的感覺。未及仔細思索,窄窄的入口和映入河中的山峰就湧進眼帘,裸露的山石蒼黑粗糙,像是老人布滿皺紋的額頭。峰頂的天空,白雲朵朵,幾隻灰鶴在自由飛翔,閑雲野鶴,用於此處很是恰當。自入口向內行,路更窄,谷更深,及至曲線天、連蔭寨等已寬不足米,僅容一人側身而過,人行木棧道上,抬頭仰望一線藍天,白雲飛鳥疾掠而過,綠蘚蒼苔寂寞地貼在岩壁上,年復一年,慢慢地生長,又慢慢地枯死。腳下,木板輕輕顫動,下面是深澗,水流嘩嘩作響。停留在這幽暗陰涼的谷中,一切爭鬥、索取、貪婪的心都會趨於平靜,所有痛苦、失意、無奈都會化為烏有。古人在遊記中所寫的“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或許正是這種感受。自木棧道下面露出身影的山溪,清亮透明,映着山峰草樹,極其美麗,稍作停歇,便形成一盆盆潭水。潭水冷且靜,偶爾才能見到少許的魚兒穿梭於岩石間,模樣也不俊俏,不過對於剛從幽暗的谷中走出的人來說,這自由翔於淺底的魚兒,是最適合用來調適心情的景緻。

  山間多碎石,土層極薄,然而從參天大樹到低矮的灌木,從百纏千繞的藤蘿到纖纖細弱的小草都不嫌這裡貧瘠,它們競相生長,將白雲古洞覆蓋上厚厚的綠色。說是綠色,又不僅僅是單調的綠色。春天一到,山花爛漫,報春、野櫻桃、山杏、杜鵑交替開放,花香瀰漫著每一條幽谷深澗。此時的谷中尚未解凍,高大的冰瀑垂懸壁上,與山花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夏天的綠從表面上看極其普通,但需要長久的品位才能有所領悟。秋天水靜天清,霜葉如火,縷縷金風自山下的原野向山上推來,其中摻雜着稻穀和水果成熟的香甜。及至深冬進山的峽谷已為冰雪所封塞,觀賞那絕妙的冬景的權力,只屬於少數勇敢的人。

  如此上好的景緻,絕不會長久地塵封于山中而不為人所知。早在400多年前,就有僧人在此開山,建寶華寺於白雲洞,香火日漸旺盛。七、八十年後,道教在八寶洞建起青雲觀,上個世紀的30年代,哈哈洞又建起了隱仙庵,自此形成僧、道、尼共居一山的局面,久而久之成為一大奇觀。如今這些寺院已然無存,但僧眾的塔林尚在,舊時的碑文依稀可辨,它們在講述昔日的輝煌與興盛。昔日的僧眾大約是已修成正果,杳然不知所蹤,而末代的尼姑和道士仍就在山中住持,在如織的遊人間增添幾個峨冠長袍的身影,白雲古洞也就多了不少古意。站在白雲古洞的至高點俯看這裡的奇峰怪石,才發覺大自然早已把僧、道、尼共居一山的奇觀昭示得清清楚楚:卧佛山、佛掌石無可爭議,是佛家的標誌,獅、象、傘、蓋分別是佛教菩薩的坐騎和法器,在山中皆查找到蹤影;鶴是道家的吉祥物,這裡便有迎鶴峰、仙鶴洞;太極圖是道家的標誌,在八寶洞門前有巨石形成此狀,十分形象。邊牆山、筆架山是俗家事物化來,但山中的僧道也並非不食人間煙火,這些東西的出現既合理又自然而然。

  山中景緻雖好,但周而復始的“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生活格外單調,日子久了,自是寂寞無聊,於是就會演繹出一些傳說來填補空白。白雲古洞也不例外,諸如探尋無底洞、高僧運石碾等故事數不勝數。山中有個二仙對弈峰,遠觀頗神似,有關他的故事,源自一個著名的傳說,據《述異志》記載,晉人王質入山中砍柴,路遇二仙對弈,便上前觀看,一局過去,手中斧柄已然爛掉……劉禹錫詩句“到鄉翻似爛柯人”,說的也是這個個人。此處並非爛柯山,但與之卻有頗多的神似和因緣。還有一個關於靈芝仙子的故事就更為精彩,其中的兩個主角更是有特點,一個是修鍊了二十餘年的有道高僧,一個是千年靈芝化成的美麗少女。在一個月白風清的夜晚,眾人皆睡,唯高僧在閉目打坐。此時,靈芝仙子現身於高僧面前,併發出“咯咯”的嬌笑。高僧百般忍耐卻無法自制,遂伸手去拉。那女子說了聲“可惜”,便飄然而去……真的很美,在深山老林、尼庵道觀、青燈古佛間出現這樣一個傳說,增添諸多人的氣息,實實在在的人間勝過一切虛無飄渺的仙境。白雲古洞因此顯得格外美麗。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先人對於名山名水的靈性早已剖析得淋漓盡致,即便是你再去轉上幾遭,也很難有新的感受。白雲古洞雖非“養在深閨人未識”,卻仍舊是半掩着面孔,因此每游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和感受。就這一點而言,如此的山水比之名山大川更有魅力,又何況它本身就是一處鬼斧神工的自然藝術品。

您正在瀏覽: 游白雲古洞記
網友評論
游白雲古洞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