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西北行之三 銀川西北影視城

西北行之三 銀川西北影視城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pp958

  西北行的第二天,8月10日的下午,旅行社安排了遊覽西北影視城。這個景點估計是銀川旅遊局要求外地的旅遊團必去的地方之一,所以來到這裡可真說得上是人山人海。不大的一個地方,擁擠着那麼多的人,耳邊只聽到導遊用高音喇叭講解的聲音。有很多時候,同一個地方前後擁擠着幾個團隊,幾個導遊先後同時用擴音喇叭講解,不知道誰講的是什麼,只有嗡嗡聲一片和着焦辣辣的太陽像一根根刺直扎向你而你卻無法躲藏。

  隨着團隊的腳步邊走邊看,根據牆上的介紹和從導遊那裡聽到的斷斷續續的講解知道,這個西北影視城是當年在這裡插隊的上海知青、後來的作家、今天的商人張賢亮在他的小說《牧馬人》改編成電影時,來這裡拍攝外景,為給當地窮困的的老鄉改善經濟條件想出來的主意:利用這裡現有的西北小村,明、清殘存的古堡城牆把這裡開發成影視城,也算是為當年自己在這裡插隊時的老鄉做一點事情。但是建造一座影視城是要很多資金的,本來就很貧窮的當地政府出不起那麼多錢來造這樣一座看起來不知道前途(錢途)怎樣的影視城。據說已經成名了的張作家用了一部分自己的稿費,利用自己當作家的影響,並把用自己的作品改編的電影、電視拉到這裡拍外景,給這個地方製造影響,吸引那些需要拍攝西北大漠風光的影片到這裡拍攝外景。還給當地人出主意:凡是來拍外景的影片一律不收拍攝費用,條件是只要留下在這裡拍攝時製作的、所有用到的道具和背景、建築。經過幾年的經營,隨着《紅高粱》、《龍門客棧》、《大話西遊》等影片在國際得獎或在國內熱播,這個原來貧窮的西北小村,今天已經成了蜚聲海內外的中國西北影視城了。這裡的村民農閑時當起了專業的群眾演員,政府也利用這個影視城作為旅遊資源,從今天的旅遊團的人數來看,應該是不錯的收入。

  應該是在影視城的中心位置吧?有一座比較現代化的建築與周圍要麼是低矮的黃土牆,要麼是古老的門樓,要麼是明顯帶有文革時期特點的建築不同。走進去,只覺得氣氛還有點莊嚴肅穆:比較幽暗的燈光,安靜的環境也不像其他地方充斥着吵雜的聲音,只是偶爾有工作人員提醒遊客不許用手觸摸裡面的物品。細看之下原來是個陳列館(或者說是紀念館?活人祠堂?),裡面陳列着張賢亮所有的小說作品、電影電視作品、一些與張作家有關的紀念品、與張作家有關的照片圖片、張作家與國家領導人的合影等等,都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神秘而莊嚴。

  看到這裡,我不禁在心裡笑了一下:張作家到底是個上海人!精明啊!在這裡生活了幾年,受了許多的苦難,但他並沒有被這苦難銷蝕,而是把這苦難變成了財富。因了這些苦難的經歷,他成了作家!成了編劇!因了這些苦難,他發現了這個充滿西北大漠蒼涼胸懷的角落。這個給了他苦難的村莊同時也給了他成功,他沒有記恨,而是滿懷感激:他要讓這裡還在苦難中的老鄉日子好過一些。不管他是不是真的這樣想吧,反正事實是這裡的老鄉日子已經比過去好過很多了。要把這裡建成一個西北最大的影視城,可是沒有資金投入。他就建議當地老百姓和政府不收取來這裡拍攝外景的攝製組拍攝費,而是要求攝製組留下用過的道具,搭建的場景。於是,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影視城建成了!對於來此拍攝的攝製組也是好處多多啊,“留下用過的道具”?有什麼不可?反正已經沒有用處了。“留下搭建的場景”,這有何難?難不成拍好了影片還要將那麼多的土牆、燒焦的門樓帶回去不成?省去了場地租金,還有現成的古堡、殘破的城牆、西北正宗的泥牆民居可借用,連拍完后恢復場地原樣的工序都省卻了,他們感謝張作家還來不及呢,還用得着動用張作家的什麼人情呢?剩下的自然就是紛紛來此拍攝了啊。對於大部分的遊客來說,要領略西北的蒼涼荒野,而又不願意走太多路程的話,那這裡應該就是個很好的濃縮了。更不要說有不少的遊客其實也是對電影里的場景有着很大的好奇呢,如今能到電影里走一走也是覺得很滿足的了。真是一舉多得啊,不盡雙贏,簡直是很多贏呢!這個精明的上海人!而這裡收穫最多的是誰呢?不用說也知道啊,純樸的西北人對張作家自然是愛戴有加,那些電影人對我們的張作家也是應該感激的呀。於是,張作家的小說一部部的出,一部部的小說紛紛改編成電影、電視,媒體的宣傳、政府的嘉獎、各種桂冠紛紛飛來,在這個陳列館里,真不知道是當地人對張作家的感激還是對張作家的炫耀,是張作家對自己的宣傳還是人們對張作家的瞻仰。但有一點是真的,張作家真是名利雙收了。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評論張作家的,我只覺得他真的是個聰明加精明的上海人!儘管我對到什麼影視城旅遊是不感興趣的,更不會在明星們的簽名牆前留影之類。

您正在瀏覽: 西北行之三 銀川西北影視城
網友評論
西北行之三 銀川西北影視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