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的手抄本歲月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pp958
常常瀏覽網站,知道電子作品閱讀非常方便,真是羨慕現在的時代,讓人不用花錢,就基本上能讀到很多作品。想着想着,不覺得回憶自己小的時候度過的手抄本歲月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可能沒有誰會遺忘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中國大地流行的手抄本文學,現在回憶起來,就像在品茶,儘管入口苦澀,但餘味醇香。
記得七十年代,我還是一個兒童,那時特別喜歡看書,喜歡買小人書,買小說,那些小說《連心鎖》、《西沙兒女》、《新兒女英雄傳》等,都成了我購買的對象,當然,還有姐姐們看過的沒有封皮的小說《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岩》等,也是我的最愛。其中沒頭沒尾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成了我最最喜歡的小說了,不知道為什麼,我當時竟然藉著煤油燈,一夜之間,趴在炕上,將厚厚的《西遊記》看完了。早上上學,因為起床遲了,也懶得洗臉,到學校,同學們都指着我笑,我不知道為什麼,原來是我的領個鼻孔全被煤油熏黑了,鬧得我很狼狽。
正當我當時對紅色文學瘋狂喜歡的時候,另一類文學走進了我的視野,那就是手抄本文學。
記得我十一二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姐姐拿着一個本子,在煤油燈下,認真地抄着什麼。姐姐已經不上學了,還在抄什麼呢?懷着好奇,我走過去,要看看她在抄什麼。她停下筆,讓我快速的翻翻,原來是一個手抄本《梅花檔案》,用大作業本抄的,大概有二十多頁呢。那字跡工整不工整我已經記不得了,只記得我喜歡看,那神秘而誇張的情節吸引了我。姐姐催着我快給她,我卻細細的看開了:
六十年代初,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攜夫人郭德傑女士參加了廣州商品交易會,就在這個會上,郭德傑女士莫名死去,當公安人員檢查他的屍體時,卻發現他的胸前別著一枚梅花。公安人員將梅花圖案放大,發現裡面寫着一個人的名字“王光美”,為此公安機關展開了驚心動魄的偵破工作。。。。。。
後面的情節我已經忘記了。但當時那種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就也想抄下來,姐姐告訴我,她抄下來我隨時可以看。第二天中午,我把姐姐抄的《梅花檔案》帶到學校去,向同學們炫耀了一番,頓時在班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流行風。後來這本小說在班上瘋狂的傳抄開了。
還有《十二張美人皮》《綠色屍體》,我已經不記得怎麼傳到我的手裡了,反正我也抄了一本,故事情節在當時來講,絕對稱得上驚心動魄。記得,還有一本外國手抄本,名字我忘了,但故事情節至今讓我毛骨悚然:
有一個老闆,徵募敢於在某個宅子住一宿的人,當然,你能住一宿,給你相當的報酬。有一個叫查理的窮小子晚上住在這裡。他剛到這個房間,恐怖的氣氛撲面而來,牆壁上掛着蜘蛛落網,落滿塵土的桌子上,放着一把手槍和一本書,幽暗的燈光,更增添了這個宅子的恐怖氣氛。這個小夥子,開始看這本書。書上寫的是這個宅子以前住着什麼有錢人,可是有天晚上,當腦中敲到十二點的時候,一串怪異的腳步聲很陰森的傳來,後來怎麼這個宅子的主人離奇死亡。當這個小夥子讀到這塊的時候,牆上的掛鐘敲到十二下,一陣恐怖的腳步聲由遠及近而來,然後是敲門聲,這個小夥子對着門板,開了一槍,一股藍色液體從門縫裡滲出來,然後的情節我就忘了,反正這個房間,住一個人,死一個人。沒有人能挺到第二天早上。
那個時代,還有一本淫穢手抄本《少女的心》,不過我沒有看過,比我高兩級的一個同學看過,他們幾個男生聚在一起諞裡面的情節。他們看到我來了,就不諞了。所以我最終不知道寫的什麼,只知道非常流氓。流氓,是我們當年對那些淫穢小說的一個很流行的統稱詞彙。
當時的手抄本作品,我看了大概有十幾本吧。我把它叫手抄本文學,從篇幅角度看,也就不到上萬字吧;從文學角度來看,文學性實在太差,根本談不到什麼文學描寫、人物塑造、故事有些粗線條的感覺。有些類似於魏晉南北朝的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類志怪誌異小說。可它離奇的情節,新穎的故事擺脫了三突出原則創作的革命作品,給我們單調的閱讀世界帶來了一線亮色。當然,當時的手抄本也不全是如我評價那般,也有個別例外,比如張揚的《第二次握手》在文革末期就已經作為手抄本,在老百姓中流行,可惜我沒有看過。當文革結束后,我有幸買到這本厚厚的小說,津津有味地閱讀的時候,我還一直納悶,這麼好的文學作品,這麼長的文學作品,是怎麼在民間傳抄的?這隻能說明一點,人肚子餓了,則會飢不擇食;人心靈餓了,也不會計較什麼叫累。我當時天真的想,如果我是女孩子,我要結婚,不要任何嫁妝,只要我的婆家給我搞到很多手抄本書和一些小說、小人書(小人書至今都是我的至愛,我在很多文章中談到過)就夠了。看看,人民的精神力量是何等的強大呀。
前幾天,我和一位愛好寫作的朋友聊到投稿,我們都對紙質的付稿費的作品比較鍾情。可我的兒子過來了,看到我們聊天內容,大感老爸已經out了。“什麼年代了,還那麼守舊?在網絡文學壓倒一切的時代,還有哪個腦子有毛病的人鍾情於紙質文學?”話語尖銳不講團結,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細想一下還真是這樣。不說別人,就拿我們來說,一年到底能賣多少潤澤心靈的書籍?我對書籍的渴望已經降到了一日三餐的程度——今天還有多少人因為餓了要吃飯?大多是因為到了吃飯的時間,象徵性地吃一點。很多書籍,都是我在網上看的。而且在今天的全民炒股票般炒文學的熱潮中,我對書籍的敏感性越來越遲鈍。一般的正宗的文學作品已經很難讓我產生閱讀的慾望。以至於放寒假前,為一位作家朋友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的報告文學寫評論時,才發現自己的手是那麼的笨拙,因為好多年已經不看或者少看報告文學了,對報告文學的現狀已經知之甚少,留下的一點知識還是當年讀大學時的文學概論課上,老師教的那些。為了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整個寒假我一有空,就在如饑似渴的讀報告文學,最終才寫完了這篇評論。
是誰破壞了我當初的濃郁的閱讀趣味?是當今的文學作品太多了,太豐富了。今天看到文學作品,不管是散文還是小說詩歌戲劇,你只要一打開網站,簡直像走近了琳琅滿目的超級市場,讓你目不暇給。看來,繁榮未必完全是件好事情,就好比人多議論多熱情高幹勁大,可人多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昨天的孩子,一看見肉,就沒命了;可今天的孩子不吃肉——美味過剩吧。
今天的讀者,已經很難體會我們讀手抄本的心情了。那麼我就借這篇文章,來祭奠我那已逝的手抄本歲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