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優秀隨筆 > 誰來給我打毛衣?

誰來給我打毛衣?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小景

誰來給我打毛衣? 標籤: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現在,我都不敢在辦公室里脫外衣了,再熱也得捂着,因為每次脫外衣,露出那件毛衣,總會引來科室那幫年輕人的調侃或起鬨:

  “頭,又患上‘氣管炎’了吧?明天我給您買一件好的,省得受壓迫。”

  “趙科不愧為老革命,繼承光榮傳統,我們要向您學習呢!”

  ……

  甚至有一回,新來的一位女大學生,悄悄地將一件高檔的羊絨衫,塞在了我辦公桌下,讓我尷尬不已。

  我知道,他(她)們是笑話我身上的那件手工編織的毛衣:實在是不該穿了,應該進歷史博物館了。我也明白自己這件藏青色的毛衣,確實太土太舊,甭說毛衣的領子袖口己磨損,顏色也褪化了許多,早沒了原先的光澤,是該換了。但我心裡總是糾結,不是我沒有替換的羊毛衫,家裡多着呢!一直在衣櫃里掛着,可我就是喜歡穿這件手工編織的毛衣,因為這是我母親風燭殘年給我打的最後一件毛衣,陪伴我己整整12個春秋。雖然我有時也會換穿羊毛衫,但總感覺沒有手工編織的毛衣來得舒服;穿着母親打的毛衣,我會感到很貼慰,彷彿母親就在我的身邊,溫暖着我的心。

  也許像我這樣,還頑固地穿着手工編織的毛衣的,委實不多,男女老少無論誰,絕大多數人穿的,都是現買的羊毛衫或羊絨衫,款式新穎,顏色鮮艷。同時,會打毛衣的,現在更是寥寥無幾,基本上都停留在老奶奶老媽媽這一輩。物質的豐富、生活方式的更迭,使得這一傳統項目斷了層,青黃不接。80、90后的女孩,更不會再像自己母親當年那樣,孜孜不倦地打着毛衣。在她們眼裡,逛商店、美容美髮等是最好的休閑,而把寶貴的業餘時間用在打毛衣上,是最大的浪費、最大的傻瓜。

  也難怪,社會的變遷,決定了不同年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情可源。我們那年代時,羊毛衫還未出現,所以,打毛衣盛行,女人們紛紛買上各式各樣的毛線,給家人打毛衣。在廠里,女人們會利用休息時間,爭分奪秒地織;在家裡,女人們會忙裡偷閒地織,那些花花綠綠的毛線,在心靈手巧的女人手下舞動着,很快就變成一件件漂亮溫馨的毛衣。平針、上針、元寶針、桂花針……,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女人們還常常湊在一塊,嘰嘰喳喳地交流各自的手藝和經驗,很有情趣,也很熱鬧。

  我母親本來並不會打毛衣,也是形勢所迫,不會不行。為了一大家人的衣着,她拜我大姑為師,很快就掌握了毛衣的編織技巧,從此,一家7口人毛衣的編織,全部由我母親擔當。那時,母親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身體不太好,但她仍在忙家務的同時,編織出許多毛衣、圍巾、帽子和手套,我打心眼裡佩服她。至今,還讓我難以忘懷的一件事是:有一年春節前,我雖然已經參加工作,但仍穿着舊的毛衣,自己覺得很寒酸沒面子,於是三番五次地嘟囔着,要母親給我打一件新的毛衣。母親答應了,很快買來毛線,也很快打成了毛衣。除夕之夜,我換上新的毛衣,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半夜三更,我起來上廁所,看見母親還在廚房裡忙活,她身上竟然穿着一件用廢棉紗和舊毛線拼湊編織的“毛衣”,我霎時一陣心酸,熱淚盈眶,從此,我再也不敢和母親提非分的要求了。

  本來,中國傳統觀念里的“女紅”,並沒有打毛衣這一行,但那時,做父母的都會要求兒子在找對象時,要把會打毛衣作為擇偶的條件之一,現在看來雖有些荒唐可笑,但也有其合理之處。受此影響,母親也給我套上了這道“緊箍咒”,為此,在找對象時,我傷透了腦筋,折騰浪費了不少大好時光。最後,無奈之下,母親想通了,去掉了我頭上這道“緊箍咒”,我才得以找了至今仍不會打毛衣的老婆。

  雖然現在的羊毛衫羊絨衫,已佔據了人們衣着的統治地位,但我想:手工編織的毛衣不會也不應該退出歷史舞台。手工的毛衣,也許沒有羊毛衫羊絨衫那樣雍容華貴,但它有着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價格優勢。自己打的毛衣,無論是材料還是人工,都能省下不少錢,而且,手工的毛衣可以反覆拆織,翻着花樣,隨心所欲,毛線的使用壽命也很長;尤其是在當前通脹形勢下,自己打毛衣,更能凸顯出它經濟實惠的優勢。其次,自己打毛衣,也能體現出濃濃的人情味。給父母打毛衣,可以呈獻一片孝心;給老公子女打毛衣,更添一份關愛和溫馨;給戀愛中的男友打毛衣,更能獲得對方的好感,增添幾分愛情。如此優勢,百利而無一弊,女孩們,何樂而不為呢?

您正在瀏覽: 誰來給我打毛衣?
網友評論
誰來給我打毛衣?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