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寺廟為何多建在奇險偏遠處?
手機:M版 分類:優秀隨筆 編輯:小景
“峨眉天下秀”,不能不使人向而往之。從市區到山麓,汽車一晃而過。從報國寺開始進山,雖是黎明前,天空依然黑暗,茫茫夜色中,汽車在柏油路面上快速地行駛着。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1個小時過去了,汽車仍沒有停下來的意思。“路曼曼其修遠兮”。時空使人突發奇想:這柏油路如變成羊腸小道,甚至荊棘叢生根本就沒有路呢?如果沒有麵包,沒有礦泉水,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僅憑兩條腿跋涉,後有追兵,前途又莫測,那麼,峨眉還會“天下秀”嗎?
翻翻有關介紹峨眉山的資料,從報國寺到金頂100餘華里。秦漢時期,有方士在山上隱居,漢末三國之際,道教開始在此傳教,佛教到了兩晉時期才在峨眉山修建寺院。“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李白《登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據有人統計,李白“在傳世的千篇詩文中,筆觸到峨眉的有二十餘首”(田家樂《峨眉山文史·李白詩文中的峨眉山》)。所以,真正把峨眉山“炒作”起來的,應是到了唐代的李白。從秦始皇到清朝滅亡,2000多年的歷史,有一大半的時間為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百姓苦,“合”百姓苦。為了這“分”和“合”,一夜之間,項羽把20多萬投降的秦兵全部活活埋在大坑裡。為了這“分”和“合”,董卓從洛陽向長安遷移的時候,放起一把大火,洛陽周圍200多里以內,曠無人煙,原來人口集中的黃河流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因而,那所謂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由於短暫才顯得寶貴,“開元盛世”又可遇而不可求,並為史家所津津樂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500餘年,百姓之苦,可想而知。由此看來,最早進入峨眉山的可能是不願服役或者是被統治階級抓捕的什麼人。即便是方士吧,這些方士也一定不會有今天佛教所謂“凈土”的概念。對他們來講,這“凈土”是安靜的土地,是躲避災難、保全生命的土地。不然,誰又願意住進這深山老林、過着壓抑、孤獨、非正常人的畸形生活呢?!
許多有名的大山,生存環境惡劣,且不是險,就是遠。“惹不起,躲得起”,反映了居住者的辛酸和無可奈何。透過這些名勝古迹,折射出的卻是我們的祖先艱難生存的歷史軌跡。
樂山凌雲禪院有副對聯,其下聯為“神州驚巨變眾志成城惟信多難可興邦”。對時間老人來說,神州巨變,60年只是極其短暫的一瞬;對一代人來講,60年前的歷史,也許是刻骨銘心的,恍若昨天,還歷歷在目。邦者,國也。現在的邦是從“多難”中興起來的,今後這個邦還將繼續無休止地興下去,但靠的就不再是“多難”的“輪迴”。中國已跳出了噩夢般的怪圈,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當今人民的幸運。
相關範文
- ·我身何處?鄉關何處?魂歸何處?(一)
- ·進入寺廟為什麼燒三根香一對蠟
- ·偏遠山區班主任教師演講稿
- ·建在陵園外面的陵
- ·力促偏遠鄉鎮長期和諧穩定
- ·建在雲上的寨子
- ·描寫寺廟的句子
- ·寺廟古槐紀念碑
- ·水口山之寺廟
- ·我去寺廟
- ·那時的寺廟記憶
- ·寺廟古槐紀念碑
- ·為何,為何?
- ·遠處的星星讀後感450字
- ·《遠山遠處》觀后感
- ·遠處的一雙眼睛
- ·站在遠處看風景
- ·設局是遠處的那盞燈?
- ·不遠處,熏依舊
- ·夢,就在不遠處
- ·《遠處》
- ·最近的遙遠處
- ·你,還在不遠處等着我
- ·近處的橋,遠處的橋。
- ·你聽,遠處誰寫下夜的憂傷......
- ·你聽,遠處誰寫下夜的憂傷
- ·你就站在遠處
- ·音水禪遠處的風景
- ·風景總在遠處
- ·幸福,在那不遠處的拐角
- ·遠處的思念,致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