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新教育改革何新之有

新教育改革何新之有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小景

  在地鐵上聽見幾個中學生模樣的孩子高談闊論着復旦大學一研究所被其室友投毒致死的事情。“這樣掛了反倒是一種解脫!”我被其中一個男孩子的話怔住了,而其他幾個人都做頷首贊同狀(南京地鐵開得還是很穩的),所見所聞不禁讓我駭然。

  我本無意於揣度這些孩子的想法是基於什麼邏輯而做出的判斷,因為這只是我偶然碰見的個體行為,但我也並沒有覺得他們像是在講一個純粹的笑話,因為我並不能笑出來,心底反倒多了些忐忑。要是這句話出自某個更為博識的人之口呢?要是點頭讚許的不僅僅是這麼幾個孩子呢?

  想起了這些年一直炒得沸沸揚揚且毫無減勢的新教育改革,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都相繼推出了所謂典型,暫且不論收效如何,這種革故鼎新的出發點本身還是值得欣慰的,或多或少總能給人以啟迪。

  但是請注意全國揭竿而起的所謂新教育改革運動都革了些什麼——教育模式,非教育體制。

  看着那些所謂的典型,我不知道該如何做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畢竟自己也是過來人:把傳統的班級體分成若干小組,換個布局;把老師單一授課模式變為更多的學生參與,講的還是試題;把作息時間再統一安排一下,但依然是公雞、老鼠的作息;再可能就是學校花血本引進些新科技教學,省點粉筆……不一而足。

  充斥其間的依然是若隱若現的應試教育,看看所謂的成果便可窺見一斑了,這些學校每年在大門口的鮮紅喜報上寫滿了“本校***年達線人數***人,在**地方名列前茅,其中**同學被**大學錄取”的字樣。如果你還想再證明一下自己的想法,那就去學校外面形形色色的“培訓班”、“衝刺班”門口轉轉吧。

  我看着眼前的這一串光鮮的數字感到很迷茫,難道這就是新教育改革成功的證明?學校乃至社會需要的僅僅是這幾個冰冷的數字?媒體的大肆報道宣傳是為了督促改革的深入?

  可能這種“鼠目寸光”式的發展只是學校沽名釣譽最快捷的投機方式吧,我知道學校也有學校苦衷,教育商業化是市場經濟的必然,一個地方的學校遠不止一個,真正是“人比人,氣死人”,還有哪個校長可以敞開胸懷對另一所學校的校長說:呵,你的學生在應試技巧上打了強心針,我的學生後勁可比你們強多了!

  我無意於揭誰的傷疤,只是因為學校教育之於孩子的影響絲毫不亞於來自家庭的因素,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的考量與反思,由不得半點浮躁,這也是民族大計之所在。我不希望看到所謂的教育改革只是着重宣傳其固有框架下的某種教育模式,這顯得多麼捉襟見肘,我也不希望看到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本身沾沾自喜往臉上貼金或是卑顏屈膝做乞討狀,教育精神之自由獨立是其靈魂所在,可能西南聯大是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標杆。要知道,好與不好並非一個人或是一群人說了算的,如果一個時代都對你豎起大拇指,那你才是真正流芳百世的傳奇。

  任繼愈先生的憂慮可能更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中國現金教育一缺做人的教育,二缺傳統歷史的教育,三缺創新能力的教育。這三者是環環相扣的,教育得先讓大家學會做一個好人,至少不能是壞人,爾後不能忘本,要思古及今,辯證地看待歷史方能繼往開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為實現自我存在價值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更進一步。這些不是靠試卷就能灌輸的概念,如果這三者都不曾涉及,那我就會困惑於學校到底教給了孩子什麼,或是孩子為什麼要接受學校教育。

  有人慨嘆教育體制改革難,難於上青天,噫吁戲!那只是大多數人較安於現狀,或是有太多的利益糾葛捆綁在一起,是吧?如果從上至下都甩下個人私利而朝着一個方向走,朝着真正為了民族大計着想的方向走,難從何處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不希望所謂的新教育改革只是一個響亮的口號,更不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串流水線般產出的無謂的數字,多麼可悲的鬧劇,因為那樣給人的心靈的震撼無意於你只知道南京大屠殺的那一串冰冷的數字而別無所思,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寫到這裡,我倒真心希望在地鐵上遇見的那個孩子說的只是一句純粹的玩笑話,也可能是我多想了。

您正在瀏覽: 新教育改革何新之有
網友評論
新教育改革何新之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