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姑蘇行之—拙政園荷韻(二)

姑蘇行之—拙政園荷韻(二)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拙政園最旖旎的風光是在夏日,遍園荷花盛開,到處綠柳垂楊,繁華似錦,鳥語花香。當微風吹拂,就有陣陣清香飄來。登上隨意的一座樓閣,滿目的池水為荷花覆蓋,環繞在你的四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那一朵朵蓮花鑲嵌在荷葉間,搖曳於水面上,偶爾還真可見有幾隻蜻蜓婷婷的站立於花蕾之上,而荷塘里的蜻蜓品種特別大,身體呈灰褐色,我們稱它為“雲藕塘”。它們閃動着翅膀,時而低飛貼近水面,時而從荷葉下鑽出,從這朵蓮花飛越到那朵蓮花,吸引了遊人的目光,尤其是孩子,歡呼着想逮住它,把玩於手中。行走在貼於水面的曲橋,彷彿自己置身在荷塘的中央,穿行於水榭間,俯首觸摸下荷花,捧起一汪清水,滴落在寬大的荷葉上,看着如珍珠般剔透的水珠,徐徐的滾動在荷葉的邊緣,折射出日影的光芒。當聽到在林木蔥鬱的山坡上傳來蟬鳴,更覺身處幽靜中的高遠。“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正合此景。

  自然典雅,庭院錯落,花木為勝,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園內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苔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遮天映日;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尤以夏日的荷花為最,小坐於涼亭中,望着荷花環繞的池塘,幾近忘乎所以,陶醉於此。

  對於蓮花古人不乏讚美之詞,尤以周敦頤《愛蓮說》為眾人所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蓮花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倚在坐落於園中部池中的荷花四面亭的欄杆上,望着四面皆是荷花環繞,蓮花亭亭凈植,岸邊柳枝婆娑。行人穿梭,笑聲和着鳥鳴在荷塘間飛揚,似乎在蓮葉間移動着輕盈的蓮步,款款的迎面而來。“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王昌齡《採蓮曲》

  正是此中情景的真實再現。

  在夏日的驕陽下,緩步于山道上,穿行在亭榭間,楊柳依依的池岸,水波粼粼的荷塘,蓮花朵朵鑲嵌於綠葉,錦魚嬉戲在蓮葉間遊動,一股股清涼自水中升騰,瀰漫四周,隨着陣陣清風香飄四野,無處不是一片清涼世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身處於此,心中唯有一種對蓮花的高潔產生敬仰,能潔身自好者方能領悟,出污泥而不染,處濁流而獨清。眼中無塵,心中有愛是不會被世俗的污垢所侵蝕的,生命亦如出水的蓮花,艷而不妖,現出生命的本真,清純之中透出無限美好。

  沿池邊小徑,經曲橋迴廊一路慢行,觀賞荷塘美景,遊覽山水田園,不由心醉神迷,無意間走進了遠香堂,此建築形體高大,而且廳內沒有一根阻礙行動和視線的庭柱,四面都鑲有玻璃,回抱于山池之間,後面寬闊的平台連接荷花池。夏日正是荷花盛開時,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所以稱為“遠香堂”。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綉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在此賞荷看景,是聆聽自然之音的絕佳之處。

  整個園林以水見長,在各區域內均是流水圍繞,其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園林造園藝術的絕妙佳作。西部主要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早時因臨池曾養三十六對鴛鴦而得名。卅六鴛鴦館構造別具匠心,頂棚採用拱型狀,既彎曲美觀,遮掩頂上樑架,又利用這弧形屋頂來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使得餘音裊裊,繞樑縈迴,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大多是雕飾精美的紫檀木傢具,花窗房梁朱漆亮麗,屋宇屏風華麗精緻,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盡覽無餘。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迴廊起伏,水波倒影,斜倚欄邊,看波影微漾,別有情趣。

  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的“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軒依水而建,平面形狀為扇形,屋面、軒門、窗洞、石桌、石凳及軒頂、燈罩、牆上匾額、半欄均成扇面狀,故又稱作“扇亭”。扇面兩側實牆上開着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着“倒影樓”,另一個對着“三十六鴛鴦館”,而後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置景之妙處在此得到完美的呈現。 佇立於此頓感到這裡可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十八曼陀羅花館”是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裡面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裡邊分為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可納涼,南面客廳在冬天則能取暖。圓洞門上方的“得少佳趣”篆體磚雕把人引入佳境。大廳造型別緻,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據說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這裡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藍白相間的玻璃,構成美麗的圖案,每當剩下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陣陣涼意。

  “留聽閣”,取唐代詩人李商隱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之意命名。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楠木鏤雕的雲龍圖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龍圖案。在“卅六鴛鴦館”北面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樓閣的倒影,這幢樓閣便是“倒影樓”。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水波微漾的池面,折射出花草樹木,水榭亭台,靈動得虛實難分。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波形廊”呈“L”形環池布局,九曲之形,臨於水面。南由從別有洞天入,止於卅六鴛鴦館;北端止於倒影樓,懸空於水上。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着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無根竹圖,並配有詩詞。沿假山上石徑,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於山頂,即是“宜兩亭”。登臨亭內,周邊諸景無一遺漏。

  園林的構建布局在拙政園中幾乎達到極致,隨意的行走在山坡小徑,或是曲橋亭台,是俯首凝視還是極目遠眺,無不使你賞心悅目。很隨意布置的一處擺設,都恰到妙處,四季花木極盡觀賞之娛,“中國園林之母”實非虛名。在世界各地的許多華人區,仿製的建築亦大多以拙政園內亭台樓閣、院落水榭為原型,也是由蘇州香山的工匠所建。園內名人題寫的匾額,亭柱上的楹聯則是書法文化的精華所在。迴廊、圍牆上的碑帖,廳堂、館閣內的書畫及精美的雕飾,都是集中體現出拙政園所固有的文化歷史,沉澱千年的積蘊象徵著古代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這是自欣賞園林美景之外的最透徹心靈的遊歷。

  當耳邊傳來餘音繚繞的優美旋律,撥動琵琶的輕吟彈唱,或是盛妝濃抹的崑曲表演,穿越山林,淌過水麵,與自然之音混為一體。婀娜的舞姿,淺淺的清音,亭亭玉立的蓮花,隨風輕颺的垂柳,引得水中的魚兒,樹上的鳥雀,無不為之歡躍起舞;花草無語,樹木有情,香漫山林,花開四野,帶來的又豈止是身心的愉悅。享譽海內外的、六十年代拍攝的越劇《紅樓夢》,有許多場景均取於此,尤其以“黛玉葬花”走過的那座小橋,依然還記得那時的林妹妹。不論走在園中的任何景點,耳畔仍然餘音不絕,使你不忍離去,還在頻頻回首這留下無限美好旅程的心靈家園。

您正在瀏覽: 姑蘇行之—拙政園荷韻(二)
網友評論
姑蘇行之—拙政園荷韻(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