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在大學一詞里漫遊

在大學一詞里漫遊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在大學一詞里漫遊 標籤:大學生入黨 大學四年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禮記。大學里的開篇之語,如果按照現在的思維理解,會有不少人在崇尚明德至善的內悟上抬頭仰望,感慨先人聖明,有穿古通今的智慧構建。首先會在親(新)民一詞感動不已,所以自唐宋以來,《大學》的地位越來越高,成了世代流傳的文化格言,也一直深深影響着中國人文化內戀的思維走向。

  這句話的真正內容是大學教育的基本宗旨,它在體現“明明德,親(新)民,止於至善”所謂“三綱領”。強調自我道德完善,為善不已,守善不渝的自修目的,達到“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其中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把思維規範在所謂的發展順序上,讓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這樣一來就能“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封建社會制度下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時也表達了只有這種社會結構才能催生的理念願望。

  如果我們仔細分辨就會發現,裡邊的內容都是統治階級修練的營養液,對平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思維撫慰。我們可以想到大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大,舊讀太。是一所高級學校名稱,入學者多為貴族,王公子弟。有人認為是博學可以為政,有人純粹說是大人之學也。無論它的理念有多嚴密,解釋有多可合理,普通百姓無緣領悟,只有世襲貴族,統治階層可以奉為法寶。也許裡邊有一詞“親(新)民”有必要回味一下:新民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就是不斷更新人們的道德境界,在上個世紀用的最廣泛的是新民這個詞。那大學里的親民如何理解?親愛人民也許是初望,至少聖人認為應該是這樣做。也許這也是麻痹人民的理由所在,可是回頭一看,一切都被封建思想體系,思維邏輯,倫理觀念,等級秩序遮的嚴嚴實實,只剩下一本所謂的高貴靈魂在那裡低吟。

  這本書的生命邏輯就是在意識上形成理論走向,博大精深的思維結構中一步步逼近所謂的“道”。一般人們相當重視“道”這個概念,而大學里的道又有何指呢?這個不用深思可以想到,封建社會的家,國,天下和我們現在的想象並不一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願望都為統治需要作準備。這和我們現在的社會有着本質上的區別。我想《大學》這本書的理論核心,就是修德從善。這大概是聖人的教化用意,當然對現代人們還是有益處的,但是應該看到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這裡應該承認,我們今天的文化思考範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在變化的發展理念里尋找存在價值。自修內練固然重要,但追求個性,展現自我已經成為時代的一大特點,沒有王侯將相,只有崇尚超越自我的理念。

  《大學》這個名詞流傳到現在已經幾千年了,賦予它新的內涵應該是上個世紀初。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月刊》刊詞就聲明:所謂大學者,實以是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一該沉悶幽深封閉望怯之氣氛,一個自由民主兼容並收的新型學風吹向祖國各地。我們可以想到,民眾的大學來得多麼不易,從習慣里走出來又是多麼的艱難。再看看我們今天的大學,可以說遍布城鄉,大學生正在走向最基層,在各個領域發揮着特殊作用。看今日之大學,正在成為祖國發展之動力,研究開發之中心,文化繁榮之搖籃,人人嚮往的聖地。

您正在瀏覽: 在大學一詞里漫遊
網友評論
在大學一詞里漫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