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我與晉祠有個約定

我與晉祠有個約定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晉祠,晉之根!佇立在河之東,山之西……

  晉祠,晉之魂!縈繞在史之源,民之心……

  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

  你可是我夢中的一簾婉約?或是我眼中的那一幅水墨?或是你我心裡珍藏的那一份約定?

  來與不來,見與不見,卻從未停止對你的仰望,若非千年的深邃和高遠,你怎能開啟三晉的智慧,博得眾多生靈的虔誠:不絕於耳的林濤、泉韻、鳥語、蟲鳴,在呼你喚你;盈滿胸懷的秀樹、奇花、珍禽、異獸,在陪你伴你;絡繹而至的平民、賢達、騷客、文人,在品你讀你。

  千年的光陰,依然容顏光鮮,留得住旖旎壯麗的家國情;依然胸藏神的氣息,心裝三晉的山山水水、悠悠歲月、子子孫孫。

  我累積思念的約定,驚嘆在這方家園……

  【鬱郁古柏含蒼煙】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兩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昔日周成王“桐葉封地”,有了春秋五霸中的晉國,有了由晉國分出的韓、趙、魏,有了以後強盛的大唐帝國。君王無戲言,一片樹葉開創了三晉的起源,樹即為晉祠的根。漫步晉祠隨處可見根之所在。斑駁的樹榦深鎖着世事演變的年輪,飄落的樹葉憑弔着前赴後繼的哲人……我的腳步在晉祠里輕輕地移動,目光注視着一棵又一棵柏枝虯勁,樹葉墨綠的古柏,宛若在欣賞一副壯美震撼的畫卷。但見東嶽祠前的周柏,樹榦勁直,樹皮綻裂,冠頂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卧於石階旁,宛若老者說古;昊天祠內的唐槐,六人合抱不攏,盤根錯節,蒼枝橫陳,但卻生機盎然,綠葉如蓋,微風拂動,恰似老嫗梳妝;更別說聖母殿前的周柏,歷經風雨三千載,樹皮斑剝,筋骨盡露,但銅骨鐵筋更加森偉,盤根崛起,直聳雲霄,樹皮一起向左擰去,一圈一圈,紋絲不亂。樹頂向下勾曲,如巨龍俯衝大地,冠頂綠葉恰似旋起的雲煙濃霧,被稱為“左扭柏”,又被稱為“龍頭柏”。古柏不知何時開始頹然南傾,與地面形成45度夾角,幸得一株正值壯年的“撐天柏”巍然托舉,大自然悄然演繹着新老更替的天然法則,同時又孕育着扶老攜幼的生動範例……

  這些古柏,就像一棵棵古老的“綠寶石”、“活化石”。佇足在一棵又一棵古柏下,千年變得那麼尋常,那麼平淡無奇。讓思緒隨綠色一起上升,看到的是千姿百態的枝條、千變萬化的身軀、古老歲月的痕迹。它們不以葉取勝,只以粗大的枝幹傲立人間,千年的修鍊,它們參透了塵世炎涼,悟出了佛心禪意,有的即使枯乾了,依然保持着偉岸孤傲的雄姿……風蕭蕭兮,搖曳着悲和喜的記憶;雨瀝瀝兮,蕩滌着榮與辱的痕迹。它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靜靜地聆聽着風聲雨聲鳥鳴聲,與暮鼓晨鐘相伴,用倔強的根須,把大地緊緊抱着,伸向四面八方的枝杈,如呼喚自由的手臂,向藍天、向白雲、向青山和綠水,勃發著希望和生機……

  【潺潺流水如碧玉】

  巍巍懸瓮山,悠悠晉河水。水是晉祠之源,晉祠,因為水,延續了三千多個的春天,滋養了晉祠一個個屬於春天的經典:剪桐封弟的帝王情、彩塑聖母殿、傳奇水母樓、難老清清泉、滄桑周柏唐槐,以及晉祠里所有鬱鬱蔥蔥的生命跡象和美學建築,就像盛開在難老泉上的一朵朵奇葩,開開合合,貫串時空三千年。

  難老泉,從懸翁山流淌而來,從《詩經》里孕育而出。有水活着為歌唱,有水歌唱為活着。“永錫難老”,你要潤澤山西,又怎麼能幹。正如吳伯簫老先生所言:“難老泉,聽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不必看見,就彷彿已經看見了。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聽,是誰在撥弄着琴弦而歌呢?奏出千秋清夢中的淡泊與寧靜。老遠就聽見一種脆生、輕快、響亮的聲音。踏上那凸凸凹凹了千年的石板路,尋聲而走,我看到了難老泉的泉眼。只見一股一股的泉水爭相從泉眼湧出來,似乎永遠冒不完,永遠不會幹。落花輕輕地依偎在水面上,隨泉水漂流着,但是此時的泉水卻拋開了寧靜,因為它知道:花落是一種完成,余香也許最美。泉水不急不緩地向遠處流去,千百年來就這樣不知疲倦。當然,並不是每一滴水、每一條小溪都能匯入大海,這泉水也不一定能到大海里,但有了這份守望,它就變得執著。消逝的從來都是有形的生命,留下的卻是歷史文明的精神,它常常昭示着生命的存在和價值。現在,它已沒有了任何依戀,只是帶着那些美麗的傳說,年復一年、晝夜不歇地唱着歡歌,朝未來和大海流去……

  漫步園內,這裡一條清渠,那裡一泓碧潭。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細流脈脈,林中碧波閃閃,如線如縷,如錦如緞。晉祠之水,多、清、靜、柔,如一條條晶瑩碧透的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你傍着水濱去欣賞那些亭台樓閣,禁不住會納悶:“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着吧!”

  在晉祠的水邊,你會遇見很多人,已經成為皇帝的李世民、已經是詩人的李白、隱居的哲學家傅山、研究建築的梁思成,還有他的夫人林徽因,你也會看見他們骨子裡都流淌着晉祠的流水。晉祠流水是周成王的諾言,是李世民的筆墨,是李白的情思,是傅山心裡的璞玉,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戀情,是梁衡先生散文的絕美……

  【拳拳孝心敬聖母】

  聖母何幸,能凌傲古今?“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郭沫若先生一語明真相。邑姜,姜子牙之女,輔佐兒子叔虞,開土拓疆,福澤晉民,化育眾生。拂去歷史的雲煙,我分明看到了邑薑母儀天下的裙裾翩翩,聽到了慈母教子的諄諄教誨……婦以夫貴,母以子榮,從此一位偉大的母親成了這方土地的至高敬仰。無論是時下三千萬三晉兒女,還是史上三國分晉的韓趙魏後代;無論是從洪洞大槐樹下走向大江南北的山西移民,還是千百年間漂洋過海散居世界各地的“唐人”,血管里無不流淌着聖母的親情。祠名為晉,祠居於晉,聖母在天下晉人心目中榮晉……

  水鏡台之名,取自《漢書》名句:“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寓意為善惡忠奸盡人皆知。台是古代的戲台,是為聖母唱戲的地方,但是聖母隔了很遠,怎樣才能聽到戲呢?古人很聰明,他們在地下埋了口對口八口大缸,利用回聲原理,將聲音傳播出去,多好的一種創造性思維啊!這何嘗不是一種孝心呢?

  “對越”牌坊。相傳,明代書法家高應元為治其母親偏頭疼頑症,到晉祠為母焚香祈願,所求籤上有“添磚加瓦”四個字。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台、橋樣樣都有,惟獨少了牌坊,所以,就在聖母殿前不遠處獻殿和金人台之間建一座牌坊。計劃中的牌坊比較小巧,但動工后不久母親的頭疼病就好了,因此高應元更改計劃,改建成如今這座高大的牌坊,取名“對越”,源出於《詩經》,“對”是報答,“越”是宣揚,原義是報答宣揚祖先功德,這裡寓意報答宣揚母德高尚。聆聽晨鐘暮鼓,母愛怎能忘卻?

  魚沼飛梁,十字飛架,厚重中而輕盈的感覺,如飛燕般展翅,將神聖的聖母祠托起。聖母祠廊柱上的木雕盤龍,鋼勁內蘊,輾轉欲騰,仰天長嘯,似乎在訴說著這千年風霜中對母親的忠誠呵護。8條木雕蟠龍,據說這是標明聖母僅次於皇家“九五之尊”的標誌。古以龍為皇帝的象徵,陽數中九為最高,八條龍也許就是一位並未成為至尊王者的女性之最高待遇了吧。聖母殿里,那旁邊久站的侍女,她們的年齡或老或少,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或幽怨或天真,和時光的河流一起,托着文房四寶,舉着邊關的月亮,吹奏着隔世的笛音……在與晉祠仕女像對視的那一刻,我彷彿聽得到她們的心跳,嗅得到她們的氣息,理解她們對聖母的赤誠敬意……穿越歷史的烽煙,冥冥中,又曾有多少達官貴人,將相王候,為了祿名與禍福在這裡叩求聖母,跪祈安康呢?任憑風雨和霜雪千年,怎會忘記得晉的開創,怎會不讚歎聖母的功德?歷史從來都是由人的心書寫的,我也從內心深處盪起由衷的敬仰,久久不能釋懷,唯有深深一拜……

  相約晉祠,來了,不想走;走了,期待下一次的相約……

您正在瀏覽: 我與晉祠有個約定
網友評論
我與晉祠有個約定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