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與紅歌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父親與紅歌 標籤:父親的病
父親與紅歌
河北省青縣回民中學李廣福(062651)
一
建國六十年大慶,全縣組織以鄉鎮為單位的“紅歌大家唱”活動。我鎮組織了百人合唱團,我也是團員之一。
這可忙壞了父親,為了防止我出錯,父親一遍一遍的教,一遍一遍的聽,一句一句的糾正。父親唱起了紅歌,聲情並茂、字正腔圓,那精神頭兒,真讓人想不到這已是位傴僂、蹣跚的74歲高齡的老人了。
二
父親是位退休教師。年輕時,可謂多才多藝。那時,一兩位教師一個學校,一個教師需要教兩個甚至三個年級(在村裡一個年級往往就一個班),這就是所謂的“複式”。教複式班的教師,不光意味着同時教幾個年級,還意味着教全部課程:語文、數學、政治、音樂、美術、體育。父親真不愧是那個時代的優秀教師:寫的一手好字(前幾年過春節時,村裡各家各戶的對聯一半是父親寫的,另一半是父親的學生寫的,記得那時父親直寫到除夕夜,還有人在等着拿對聯,這幾年,父親年歲大了,再加上人們買印刷的多了,父親才不那麼忙了);打得一手好算盤,直打得你眼花繚亂,既快又准;能唱很多歌,尤其是“紅歌”,嗓音也好,還會識譜;畫畫也行,畫么像么;就是沒見着父親在體育方面有什麼特長。
父親退休后,仍然對“紅歌”情有獨鍾。幾年前,在一個小書攤上看到一本厚厚的《紅色經典歌曲》,父親如獲至寶的捧回家,這下可好,父親哼唱的紅歌數量和質量又翻了好幾翻。
三
父親唱紅歌,終於又有了用武之地。我妻子是本村的小學教師,前年,她的爺爺去世了,請假犯了愁,假好請,課不好安排:學校小,三個教師——三個年級——三個班,她一走,就只能託付給其他教師,讓同事一個人上兩個班的課。父親自報奮勇:“我早就想好了,你告訴我語文、數學的進度,我給上幾節語文、數學,再教他們唱兩首歌,畫兩張畫,沒問題。兩天了,別麻煩別人了。”我們樂壞了,想不到父親退休十幾年了,對重新上課堂那麼有信心,沒理由不答應他老人家。
兩天下來,父親不但沒覺着累,把紅歌又拾掇起來了。我妻子回來后,爺倆商量:“要不,我給你們學生一周上一節音樂課,教一首紅歌,你看行唄?我看學生挺喜歡的。”父親教紅歌教上癮了。
就這兩天課,父親可是讓小學生忘不了了。那個班的學生時不時、冷不丁的問我妻子“那個老老師么時候教我們唱歌啊?”父親真是了不起!
不光如此,從那后,孩子們不管在哪兒看見我父親,都要湊上前去問聲“老師好!”;父親去上音樂課,一進校門,就有十幾個學生衝出來,一邊好幾個架着父親的胳膊,前呼後擁的場景,真讓父親好不“威風”。“紅歌”讓“老孩兒”和“小孩兒”玩到一起,唱到一起。
四
在80后、90后的年輕人來說,“紅歌”似乎是上一代人的歌,“紅色”似乎是上個世紀的色彩。從我的知覺里,父親勤奮、奉獻,善良、平和,不計名利、自我犧牲,父親的人生跟“紅歌”一樣,浸潤了那個時代的色彩——平凡、單純、亮麗、鮮明。
母親的嘮叨,幫我們拾掇起父親生活的幾個片段:
片段一,母親病了。母親病了,痰中帶着血絲。為了給全家人多掙幾分工,也是根本就沒錢治病,母親一直忍着。可是痰里的血絲變成血塊,整口整口的吐,出身中醫之家的母親,知道病不能再耽擱了,就跟父親說:“你帶我到滄州大醫院看看吧。”父親的回答卻是那樣的出人意料:“現在課正緊,等到禮拜天再去吧。”父親不是冷血,也不是不疼自己的妻子,他工作幾十年,沒告過幾次假——父親對自己,有鐵的紀律。
片段二,起風了。被母親“陳芝麻、爛穀子”多次提及的,還有這樣一件事。麥收時,麥子(還沒有脫粒)晾曬在麥場上。變天了,母親一個人拚命的堆着麥垛。起大風了,母親便用矮小的身體壓着麥垛。下課鈴聲響了,母親稍稍鬆了口氣。想就在場邊學校上班的父親一定會就着課間來幫幫忙。可是等到上課鈴聲響了,也沒見父親的影子。一個大麥垛還剩下一小堆,當母親哭着質問他為什麼不幫忙時,父親說了實話:“忘了”——父親工作起來,忘我忘家
片段三,暴雨後。這是被我二姨夫經常當笑話談的一件事。一場暴雨後,二姨夫下地去看看自己玉米倒了沒有。正碰到我父親在學校的玉米地里忙活(當時,大隊給學校二畝地,收成便是學校的筆墨紙硯,玻璃粉筆,父親當時是學校的負責人),扶起一棵棵倒了的玉米,再用泥巴給撐直。渾身都濕透了,還弄了滿身的泥。其實我們家的玉米也倒了。——父親從來把學校、學生利益都看的高於一切,那時也叫“舍小家,顧大家”。
片段四,中午。那是父親調到中學後勤工作時的事。每天中午,年過五十的父親都要把後勤的水缸挑滿水(當時,沒有自來水,用水要從農村自挖的井裡用水桶提上來,再用扁擔挑回來),除此之外,還要用熱水器給學生準備幾壺熱水,好讓有病的學生有熱水喝。——這都是份外的事——父親心中總裝着學生。
片段五,摔傷后。那也是父親56歲時的事。父親去縣城新華書店給學校拉書。回來途中,坐在裝滿書的機動三輪車上,行至盤古村北丁字路口時被甩下來,頭朝下摔在路中央,一輛由西向東本來直行的汽車,迅速順行南拐,順便追上還在高速行駛的機動三輪車,把父親及時送到醫院。雖然“吉人天相”,保住了生命,但從此後,父親就落下個頭疼的毛病,一直到現在。有人提醒說可以申請工傷認定,但父親沒這樣做。——父親要求於他人、於社會的甚少。
片段六,趕集。父親趕集的笑話,是附近幾個村的笑料,卻是我們家的“氣料”。父親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遠處的集市去不了,只趕“陶官營集”(與我們村緊鄰,二里左右,五天一個集)。父親趕集,推着自行車(也當拐棍用),馱着一個筐。回來時,總會把筐裝滿。我們家在家常吃飯的只有三口人——父親、母親、妻子,我中午一般不回家。菜買的太多,吃不了,冰箱里放不下,常常爛掉;而且,父親買的菜,價高質劣,買的黃瓜老的只能炒着吃。儘管母親常常因為買菜數量和質量批評父親,還常常“輔導”買菜常識,但下個集——外甥打燈籠(照舊)。你說,誰不生氣,母親有時被氣的罵上一頓。後來,在父親的辯解中,我慢慢明白父親所謂買菜,其實是給那些年紀大的、日子窮的人“銷菜”:“你看,高六叔守着這堆黃瓜,說讓我捎着點兒,他怪難的,我就給包圓了”,“他牛嫂子讓我捎着這點兒茄子,一個婦女,拉扯着倆孩子,孩子還得上學,庄稼人家,哪有么進錢道,買點就買點唄”,“東頭大哥,病病歪歪的,非給我這梱大蔥,還非不要錢,我沾人家光幹嘛,我給扔下5塊錢。”——父親永遠都那麼善良。
五
我常常思索父親——更準確的說父輩們——“又紅又專”的根源,唱着“紅歌”,看着父親唱紅歌時那無法壓抑的激情和教我紅歌的那份執着,我似乎有所悟……
是啊,我承繼了父親的事業,也當了一名教師,但我自知,我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品德、操守遠不如父親。也許,“紅歌時代”的父親以及父輩們對他人、對社會、對事業的無我境界,是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
我能做的,將父親鍾愛的紅歌唱下去、教下去,將父輩們的精神傳承下去,並盡我所能,照顧好父親,讓父親永遠快樂、幸福。
作者聯繫方式:
通訊地址:河北省青縣回民中學李廣福
聯繫電話:0317-(宅)0317-(單位)
(手機)liguangfu932828@126.com(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