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情感故事 > 汾河經流黃土厚

汾河經流黃土厚

手機:M版  分類:情感故事  編輯:pp958

  凌晨兩點從西安中轉,我坐上了相對古老的綠皮車,總共需要25元人民幣即可在天亮時到達我此行的終點站——-山西南部的一座冠以歷史文化名城美譽的縣城。

  綠皮車自西安站駛出,立刻就投入濃重的夜色中,車過韓城雨漸歇了,天蒙蒙亮時便過了黃河,進入山西地界了,首站便是黃河之要津————河津市。

  這河津龍門口便是汾河匯入黃河的所在,綠皮車在濕漉漉的晨霧中緩慢地向前開行,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撲面而來,待採摘的柿子樹古老的站立,棗園的棗子已經收了,綠色的葉子依然繁茂,地里的莊稼,高的是玉米,矮的是冬小麥,一個是老氣橫秋的綠着,一個是初出茅廬的綠着。火車道兩旁的農人院落與屋頂披掛着玉米棒子、攤曬着脫粒的玉米粒。一水的金色,在深秋的霧氣蒸騰中散發著糧食的溫暖。

  八點二十四分,綠皮車準時到達了我此行的終點站。我需要在此間逗留一周。

  縣城

  離開這個縣城整整一年了,總有許多變與不變闖入視線,走在曾經暫居過兩年的小街,熟悉的面孔依然清晰,賣水果的男人還在賣着香蕉橘子,賣塑料袋的女人還是挨着商鋪送着一把一把的塑料袋,早點鋪子依然人頭攢動,變的只有CPI,曾經八毛錢的餅子賣到了一塊,白水煮雞蛋從五毛變成了一塊,我無緣到北京高校深造,所以只能吃一元的雞蛋。某村是一個曾經因牌坊而得名的城中村,一年不見,它也在發生變化,牌坊就樹到了大街上。它的想法直接而坦白,似乎想用水泥製品來增加它的歷史厚度。

  這是一個因汾河穿城而過有着歷史印記的縣城,一直在晉南享有水旱碼頭的稱謂。這裡的商業與手工業一直發達,富庶談不上,倒是頗能留住人,歷史上在山東、河北、河南發生天災人禍之時,這裡必定空前繁榮,這是一座光榮的小城,歷代以來消化、接納各式各樣的災民與創業發展的小手工業者。平凡中隱約顯現着包容的光芒。

  玉米

  去年就是玉米收穫季節離開的,今年又是玉米收穫季節暫短的逗留,收玉米算是苦活,工錢高於收穫其他作物,一個短工一天的勞作可以換取四十元人民幣。這一片黃土相對來說是養人的,特殊時期,在全國幾千萬樸實的農民因食物短缺而過早離世時,這一片黃土卻沒有因為糧食問題讓百姓走極端。關於特殊時期,只記得父母有着餓的頭暈眼花的經歷,他們的口述歷史從未涉及極端事例。隨着全球變暖的不可逆轉,這片黃土也經歷了今年的大旱與秋澇,具體表現就是玉米熟的晚,花期雨水大,授粉不好,玉米棒子頂端總會有黏答答的霉斑,傳統的收穫方式耗時耗力,即使工錢高至四十元,也得短工顧及玉米地主人的面子才可成行。

  藥材

  還是種植中藥材來勁,隨着中藥材價格的連年看漲,許多農人主動放棄了種植糧食作物的人民幣補貼,轉而種植中藥材,以期有着更多的收入,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藥材收購商先期查看藥材的長勢,然後說好價格,給付現金,這藥材的採挖權就屬於收購商的了。採挖短工也不過是一天三十五元的薪資,百密總有一疏,漏網的藥材也不在少數,村人們就開始購買三齒或五齒的釘耙,隨了屁股後頭撿拾沒有落入收購商口袋的藥材,這批藥材是黃芩的莖塊,另一些收購商看中此商機,開了車來,帶了空口袋和大鐵叉來,收購方向很明確,就是農人拾秋所得的黃芩莖塊,用鐵叉子把莖塊上的黃土抖落,每市斤收購價兩元一角,還有些農人想坐等價格上揚,只等的最新鮮的水分蒸發了,價格變動並未出爐。眼看着種藥材的村人滋潤,大家都在盤算着來年種藥材,農人很會算賬,藥材價格與市場不是問題,主要是種一季藥材就必需倒茬。土地還是需要用糧食作物倒茬。說白了,這一片黃土最認的還是糧食。

  小麥

  相對來說,小麥的種植與收穫就簡單了許多,播種與收穫都是機械作業,這就給外出經商、務工的農人們省下不少事,這是一片傳統的冬小麥種植帶,此間的文化屬於小麥文化,亦或可以稱作饃文化區域,小麥的種植不再做為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更多的是為自己提供口糧,市面上麵粉廠出產的麵粉白的晃眼,農人們世代耕作,深知這種白色不是黃土本身所能夠滋養的,固執的自己種了小麥,拉到村裡的磨坊自行加工原始風味的麵粉,去年村裡還有代加工機器壓面的作坊,今年已關張了。農人的消費觀念也在轉變。走親訪友不再提着點了紅點的饃走動了,但是紅白喜事各式各樣寓意的饃還在登峰造極的層出不窮。才長出行的麥苗綠的可愛,給即將來到的冬天帶來生命的綠色,覆蓋著厚重黃土造就的溝溝坡坡。

  紅薯

  我承認現在是信息時代,但你別不承認農人間的信息交流的快速與準確,而且不需要寬帶接入。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拾秋,是目前最熱的話題,遠勝於打季節短工的熱度。信息交流無所不在,就連見面打招呼也變成了:你拾紅薯去呀?你拾的回來了?今個拾的多嗎?某地種植了大片紅薯,殘留的不少,村人們開上三輪車大早起三五結伴就殺了過去。紅薯在古老的中國糧食史上一度承載着救人一命的功績,更多的時候它遠離瓜菜的類別,忝列糧食家族。農人們起早貪黑的拾秋,用最原始的嗅覺捕捉最可能方便到手的作物,信息在傳播,農人們很快知道了這紅薯是制粉用紅薯,不耐儲藏,大家又在動腦筋把它製成粉面子亦或直接漏成粉條子。總歸是要把勞動成果最大化的留住。

  柿子

  農人喜歡柿子樹的真正原因我無從知曉,在我看來應該是它的好養活、長壽、用途廣泛,貼近人民生活使然,柿子樹不用澆水施肥,不用打冠修叉,它幾十年上百年就活在崖邊,老爸一直惦記着他名下分得的柿子樹,記憶里總有甜蜜的回想,自從離開故土幾十年,他名下的柿子樹年年照常開花結果,去年我把有關柿子的產品帶給他老人家,他還念念不忘他的柿子樹,春天,在蔬菜稀少的季節,柿子葉饃饃總會帶來春天的氣息。秋天製作的柿子醋可以享用一年,苦水泡的柿子,正月食用甘爽宜人,秋天連曬帶捂的柿餅出滿霜后,可以甜蜜一冬。時過境遷,崖邊的柿子樹依然遒勁,果實則無人問津,庄稼院里忙不完的農活,實在是沒有人有那麼多空餘的時間去泡柿子、做柿子醋、鏇柿花了。

  寒衣

  十月初一送寒衣。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着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託着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悲憫。舊時,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現如今,一切都變得簡單快捷了,村中的小賣部就供應兩元錢三件的紙質寒衣,顏色、樣式都富麗堂皇,顯示着富貴逼人。我預備了寒衣、五色紙祭奠了先人,這是我對逝去先人的崇敬之意,和封建迷信無關。

  禮物

  路途遙遠的自新疆而來,都是親友故交,一年沒有見面了,小禮物總歸是要備的,新疆的特產很多,實在背不動,老爸老媽早就準備好了玉鐲,用細布條裹了,標好內徑尺寸,按尺寸大小分送親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都是戈壁灘撿回來的石頭打磨的玉鐲,也算老人家的一片心,就這樣分送了出去,去看望年老的長輩,心裡就知道這禮物相當於明珠暗投,趕緊再搭配上鄉間農人喜聞樂見的鮮蛋和豆奶,同樣的皆大歡喜。老媽喜歡信息反饋,問我:她們戴了沒有?好看嗎?喜歡嗎?我一併答曰:戴了、好看、喜歡。很多時候,一件首飾遠沒有食物來的直接和受歡迎。同樣一句話的表述,我說這是戈壁灘撿的石頭,然後拿到石頭加工作坊加工的。一部分人的反應這是真貨,是好東西,另一部分的人則會有:撿的?石頭?自己找人加工的?那肯定沒有賣的好。如此這般的質疑。

  一周的時間短暫而美好,總想用文字記錄曾經在此間暫居兩年間的所見所聞,那麼這一周見聞就當引子吧。

  告別汾河經流的厚厚黃土,我踏上了返疆的列車。

您正在瀏覽: 汾河經流黃土厚
網友評論
汾河經流黃土厚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