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竹海情韻

竹海情韻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pp958

  竹海情韻

  (肖力豐 文)

  早就聽說“桃花江畔美人窩”的傳聞,群友們早就動了到桃花江畔看美人的心思。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本也無可厚非。因此,群主體察民意,打算周末組織本群Q友到桃江一游。

  然而天公不作美,臨行前一天北風大作、風雨交加、氣溫驟降,剛剛立冬便初顯威嚴。群友們的玩興也降到冰 點,非常懊惱。“老頑童”(本文作者)自我安慰道:“幸虧變天了,不然,要不要帶老婆同行還左右為難。”“冷風”追問道:“何解呢?夫妻同游不好嗎?”“老頑童”答曰:“特意到桃江看美女,黃臉婆在身邊豈不醋意大發嗎?”“澗芳”便道:“那就不帶去便是了。”“老頑童”回道:“桃江美女如雲,到時又怕自己穩砣不住呀。”“哈哈哈……”辦公室內轉憂為喜。

  也許老天有成人之美之心,一夜北風驅散烏雲,星光燦爛、天氣放晴。翌晨,群主“高智”和副群主“建國生"、“慧慧”、“蓉兒”帶領本群大大小小五十餘人乘坐大巴向百里開外的桃江縣進發。

  雨霽天晴,陽光乍現,水汽蒸騰,晨霧朦朦。司機小心翼翼地慢速行駛,比平時多花了半個小時才來到距縣城十餘公里的第一景點:國家森林公園“洪山竹海”。

  來到“竹”字形園門,剛一下車,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周圍群山環抱,漫山翠竹,中無雜樹,山風吹來,竹葉沙沙作響,像是鼓掌歡迎我們的到來。這時濃霧漸散,變成一層薄紗籠罩山嶺,遠遠望去,就好像披着婚紗的新娘在等着新郎的迎娶。大夥呼朋引伴、三五成群湧進園門,到處尋幽探秘、和新娘合影留念。老頑童卻被園門旁一間竹工藝品店所吸引,獨自一人進店觀賞:只見店內陳列着各種竹制工藝品,有竹制手錶、酒樽、屏風、花鳥魚蟲竹烙畫、對聯、條幅、雕刻等。其中的竹雕是用竹根雕成的老人頭像,利用竹子的根須作發須,飄逸瀟洒,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牆上掛着近2米長的竹刻條幅《蘭亭集序》,仿刻逼真,再現了書聖之神韻。序中所言“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不就是說的我們這群遊客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不就是描繪的洪山竹海和清清桃花江嗎?

  出了工藝品店,老頑童趕緊入園去追大夥,一路攀行在通幽曲徑上,好比在碧水中暢遊。這裡漫山遍野全是楠竹,地下是根根相連,地上是枝葉相交,好像人們心心相印、手手相牽、互相幫扶、相親相愛。更加可欽可敬的是竹子本性耐寒、傲霜鬥雪、剛柔相濟,不管環境多麼惡劣,也永不褪色。即使被燒為黑炭,其竹節也保持原樣毫不變形。因此,自古以來她便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和“四君子”之一。也正因為竹子的堅貞品格和高尚節操,她便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和畫家吟詠歌頌和描畫的對象。如唐朝詩人邵謁盛讚“竹死不變節,花落有餘香”(《金谷園懷古》)。又如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篔簹谷偃竹記》追憶了好友文與可畫竹趣事,總結出“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的經驗,點明了中國畫的特色是“略貌取神"、是寫意而非寫實:“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而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更是以精於畫竹而聞名天下,其題畫詩《竹石》寫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高度概括和歌頌了竹子的品性節操。畫家自己也是以竹子為楷模:清乾隆年間(1753年)山東大旱,年過六旬的濰縣令鄭板橋為請求賑災而得罪上司,便棄官歸去,並畫竹題詩告別百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

  竹子,乃禾本科、多年生,根和稈木質化,稈常中空有節,我國有150餘種,分佈於長江流域和華南、西南等地,性極耐寒。常見的有毛竹、剛竹、慈竹、箬竹、淡竹、紫竹等品種。桃江竹子多為毛竹(即楠竹)。竹子一身皆是寶,不但可做魚竿,還可供建築用、可砌屋、可造紙、可編製各種用具、可做雕刻材料、可作園林綠化美化環境;竹筍鮮美可食,然於心不忍。因竹筍雖小,卻有凌雲之志,何忍食之?故古人惜曰“忍剪凌雲一片心”!來我單位實習的四位年輕大學生不就是四根剛剛破土而出的竹筍嗎?我們要好好關愛和培養他們,使他們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早日成才!

  游罷竹海,時已近午。我們便匆匆趕往第二景點——新開闢的浮邱山國家森林公園。浮邱山位於桃江縣城南十餘公里處、地處桃花江以西,面積約58平方公里,山上有48面峰,頂峰海拔752米,從山腳開闢了一條S形土公路直至頂峰,有近4公里路程。它是湘中道教和佛教的主要發源地,為楚南第二名山,擁有“小南嶽”之美稱。山上以竹林為主,也雜生着少量花草樹木,如同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和睦相處,共同繁衍,組成一個大家庭。

  車到山前,大家趕緊下車趕往半山腰林場場部吃中飯。老頑童年老力衰、又矮又胖,爬到半道便氣喘如牛、落在後面,就向前面的人喊道:“哎,你們就這樣丟下我不管了嗎?也不來個人扯一把。”走在前面的“櫻子”姑娘趕快過來牽着老頑童的手一直扯到半山腰。人生在世,本該這樣,誰有困難,大家都伸出援手,這樣世界也就更加美滿和諧了!就好比這漫山竹林,大家手牽手抱成一團抵抗風雨、共沐陽光、一同成長!

  林場場部前坪開了十來桌,遊客們圍坐圓桌,開心地品嘗着當地風味特產:冬筍肉丸湯、干熏筍炒肉、竹雞火鍋、臘竹鼠炒臘八豆……。老頑童和幾位酒仙坐在一起開懷暢飲,滿山翠竹把杯中白酒染成了綠色變成了“竹葉青”。嗜酒如命的“慶哥”不久便喝得滿臉通紅成了“紅臉關公”。

  吃罷中餐,大家又有勁了,便繼續向山頂進發(而群主卻是坐着小車上山,似有脫離群眾之嫌)。不一會兒,來到“中天門”,門旁一副對聯:"門建中天、跨越即登聖地,地連南嶽、到來且作神仙。"

  過了中天門,來到一戶山裡人家屋前小歇。此處有塊平地,三間竹木瓦房一字排開,中間是南貨店兼茶館,門楣上有一招牌:“林家又一村”,門前地坪上擺放着幾張八仙桌,還有一張自動麻將桌。四位女遊客正在“修長城”,不時傳來“自摸”、“和了”的喊叫聲。老闆娘年約四十、體態豐腴、穿着得體、雙眼顧盼有神,好一個半老徐娘!看見我們幾位落後的遊客上來,忙迎上前來,一邊滿面春風地招呼客人入座,一邊朝屋裡的女兒喊道:“春妮,快端四碗擂茶、拿幾包小吃來招待客人。”“哎——,來啦!”屋裡傳來一聲清脆悅耳的應答聲,不一會兒,一位十八、九歲的女孩一手頂着托盤,一手擺着粉色絲巾從茶館里飄出來,只見她:面若桃花帶笑開,眉似柳葉裁。紅唇微動,鶯聲燕語,耳際徘徊。手如玉筍送香來,仙女下瑤台。輕移蓮步,秋波宛轉,搖蕩心懷。(《秋波媚·桃江美女》)。看來,世傳“桃花江畔美人窩”所言不虛。我老頑童從春妮的纖纖玉手中接過擂茶細細品嘗,如飲仙露,滿身的疲憊頓時煙消雲散。

  品着碗中擂茶,我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十幾年前的中秋時節,我攜子隨母回桃江老家省親給外婆祝壽。外婆家坐落在一座竹山的半山腰,屋子全是用竹子搭建,家中器具大都是竹製品,連飲用水也是用碗口粗的竹子從中劈開、打通關節,從山上泉眼連接到屋旁大水缸中。看到我們的到來,外婆喜得合不攏嘴,不顧年老體弱,手拿茶樹棒在擂缽中擂着芝麻、花生、茶葉和生薑,親自為我們製作擂茶。我們喝着這乳汁般香甜的擂茶,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大地母親不就是這樣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華夏兒女嗎?我們應該好好地愛戴她、保護她,讓她永遠年輕漂亮!”第二天是外婆70華誕,恰逢中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舉杯祝壽。晚上在禾坪上點起篝火,大夥團團圍坐,邊拉家常邊賞月。年逾古稀的老外公興緻大發,唱起了古老的山歌《情姐定情》,后又戴着竹制面具跳起了古老的儺戲。再後來,又給我們講起了當地有關擂茶的傳說:相傳三國時期,劉備帶兵攻吳,途經桃江,因盛夏暑熱,軍中疾疫流行,無葯可醫。一老太婆獻上一道祖傳秘方“三生湯”,即將花生、茶葉、生薑搗碎成泥,開水沖服,可除此疾。果然如此。從此,喝“三生湯”成為當地世代相傳的習俗,後來加入芝麻,便成了今天的擂茶……。桃江省親歸來,我即作詩一首以記之:“四面青山翠欲滴,一江秋水綠染成。玉竹臨風迎遠客,親朋把盞接歸人。米酒擂茶品不夠,家長里短話難停。明朝執手忍分別,來日夢中再相逢。”

  憶罷往事,手中擂茶也已見底。我們便辭謝了這對貌若天仙的母女倆,繼續向頂峰攀登。而“紅臉關公”酒性發作,躺在前坪一張竹床上做起了黃粱美夢(也許他這位假關公是怕見廟裡的真關公)。

  好不容易登上山頂,峰頂上建有一座千年古剎“浮邱寺”。該寺始建於南北朝劉宋時期,已有1600多年歷史,現存建築卻是建於清乾隆年間,道光年間兩江總督陶澍捐資重修。由於年深月久,寺牆已斑駁陸離,寺門外幾株2000多年的古銀杏樹也是光禿禿的,樹皮粗糙如老人飽經風霜而皺紋密布的面孔。

  進得寺門,前殿是祖師殿,供奉着在此地修道成仙的道教祖師。殿門旁一聯云:“中國有聖人是祖是師咄咄西來東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巍巍北鎮南天。”乃明朝宰相大學士郭都賢所題。後殿便是大雄寶殿,供奉着無量壽佛(據說是西天取經修成正果的唐僧上天後被如來佛祖所封)。殿左是一面大鼓,殿右是一口銅鐘,僧尼們做早課敲鐘、做晚課擊鼓,故有“暮鼓晨鐘”一說。正殿旁有一偏殿,供奉着千手觀音,造型奇特,巧奪天工。看來浮邱寺乃是佛道合一的廟宇,實屬罕見。也許佛道原本一家,後來才分道揚鑣。

  山上及寺周尚存飛來石、丹台、煉補亭及火雲洞等古迹文物,蘊藏着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傳說一,浮邱山南麓有穿天坳,女媧曾在此鍊石補天,剩下兩塊石頭,一塊丟在青梗峰下變成《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一塊便棄在浮邱山上名為“飛來石”。女媧累時所歇涼亭即“煉補亭”,有聯為證:“鍊石功大,補天術幻。”補好天後,女媧便在桃花江(一說益水)中洗浴,洗盡污垢后裸身睡於岸邊化為“羞山”(即今修山),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傳說二,浮邱山峰圓而不周,共工與祝融相戰,怒觸不周山,所觸之山便是浮邱山,故此山又名不周山。傳說三,山下有一火雲洞,祖師爺鎮鎖一條惡龍在內,春天洞內濤聲如雷,冬天洞中直冒熱氣。女媧便是借洞中之風鼓火才煉成五色石。清朝重臣陶澍題有一聯:“雲氣飄飄,惚見天邊來鶴駕;泉聲汩汩,久聞山下有龍吟。”

  拜完浮邱寺,日已西斜。大夥只得依依不捨地下山來。遠眺山下,不料又是一番景色:只見萬畝良田阡陌縱橫如棋盤,千座綠丘散落其間似棋子。山丘下一溜溜白牆紅瓦的村舍民房在竹林中半隱半現。這不就是陶潛筆下的“世外桃源"嗎?老頑童不由得吟誦起前不久所作的《重陽菊花賦》來:“居有屋兮耕有田,衣食足兮心陶然。無碩鼠兮食我黍,有君子兮愛眾生。人相親兮無爭鬥,均貧富兮等貴賤。”古人的美好願望在今天已然實現。今天群主“高智”帶領我們登浮邱,明日新上任的習大群主(人民群眾之主)將帶領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中國群奔小康!

  下得山來,登車返家。挺拔秀美的浮邱山在眼中慢慢消失。大巴車一路搖晃,像一隻大搖籃,群友們大都閉目養神、昏昏欲睡。不知是玩累了,還是沉浸在這山青水秀的人間仙境?突然,後面傳來“撲通”一聲悶響,驚得群友們開目視之,原來是周舟母子倆從座椅上顛落到地板上。老頑童立即打趣道:“喲嗬,周舟你們倆娘崽看見這裡蠻好玩,就賴在地上不想走啵?”周舟就鬼打鬼地回道:“對!就是不想走呀。這裡山美水美人更美,我願在這世外桃源住上一輩子!”“哈哈哈……”車廂中飄出一陣幸福美滿的笑聲,引得路邊漫山翠竹在笑聲中翩翩起舞,不遠處的桃花江也微波蕩漾、一路歡唱,像一條優美動聽的旋律在萬畝竹山中起伏流淌……

  (註:文中所有人物皆用網名或化名)

  作者肖力豐系湖南省沅江市凌雲塔學校教師

  創作於2012年11月23日

您正在瀏覽: 竹海情韻
網友評論
竹海情韻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