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兩地書(5)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pp958
親愛的爸爸:
一個星期的等待,又收到了您的來信。您在信中更深入的與我探討了“悲憫”這個話題,您提到悲憫情懷是一切正直善良的人們所具備的一種優秀的心裡品質。人之所以悲憫,因為他心急如焚,因為他心有不忍!在今天的這封信里,女兒就日本強震一事再與您交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3月11日,位於亞洲大地東部的日本島發生了9.0級的強震,並引起了可怕的海嘯。跟父親說實話,當我剛獲知這消息時,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同時還為此事感到暗暗的高興,心想這小日本總算得到應有的報復了。但是在不久后我上網看了有關日本地震的相關消息,伴隨着死亡人數由幾十個增加到上萬個,我為自己當初的想法感到無比的羞愧。
大地的裂痕,海水的咆哮,倒塌的房屋,淹沒的村莊,痛心的呼喊,看着一個個視頻,翻着一張張圖片,我內心震撼了,這種感受不下於當年的512地震。生命,生命!無數鮮活的生命瞬間在大自然面前就這樣消失,他們有着各自的生活,有着各自的家庭,有着各自的夢想,還有很多事等着他們去完成,去實現。可是,這些無辜的生命,卻沒有躲過恐怖的災難。網上有這樣一幅圖片:重災區仙台市下着大雪,由於沒有充足的電力,一個小男孩拿着泡麵冒着風雪,排隊等待着開水。看到這場景我眼眶不禁濕潤了,心裡不由得自問:他們有錯嗎?為何當這麼多陷入困境的人們等待着人性的溫暖時,身為鄰國的中國人卻是這樣的冷漠,這樣的暗自高興?!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以及網上的評論都在慶賀日本地震,連南京都在放炮竹表達他們的興奮。是的,在歷史上,日本人與中華民族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身為中國人,國恥不能忘。可是,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場災難無關民族,無關國界啊!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同條心,這場地震海嘯,不僅是日本人的痛苦,更是世界的一個傷口,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卻在別人受難時幸災樂禍,我們還配做中國人嗎?
相信爸爸看過這樣一條新聞:一個叫佐藤充的日本人為了救中國的20個研修生而被無情的海嘯吞沒!我內心再一次感到震動。我們往往的愛國,其實只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在真正的生與死面前,國人能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救異國人嗎?我們可能不會,但是他們做到了,一個讓我們仇恨的民族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何為愛,何為異國愛!國人們把歷史的舊賬翻出來,做為拒絕同情日本人的借口,但是當我們看着日本的漫畫,用着日本的手機,吃着日本的美食,開着日本的跑車時又有多少人站出來堅決抵制日貨呢?不都只是耍耍嘴皮而已。歷史是一本算不清的賬,以史為鑒這是沒錯的,但我們不能永遠活在歷史中,更不能活在歷史所帶來的仇恨中。我認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應該只體現在表面的經濟政治上,而應該體現在國人的素質提高上,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悲憫的心,用愛對待不同民族的朋友,那麼這個國家理應是受到眾人所尊敬的。很可惜,我們國家在這點上做得實在太欠缺。
再說說昨天開始的“搶鹽”跟風事件,網上的新聞着實讓人啼笑皆非,就一天的時間北到黑龍江,南到雲南地區,所有大型超市的食鹽都被搶購一空,相信家鄉那邊的狀況也不差。網上不少人諷刺:最痛苦的事是核輻射來了,鹽沒了,最最痛苦的是核輻射沒來,自己卻見到了“鹽王爺”,這種狀況確實可笑。日本海嘯,中國鹽嘯,日本人核輻射,中國人亂反射。由此可見,中國的許多鹽商家藉此機會亂鬨物價,提高鹽價,這種做法很自私。前兩天的315打假查出雙匯火腿腸有瘦肉精,很多廠家賣毒豬肉給買家,我就想不通,為甚麼他們就這麼的看重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不考慮他人的生命安全?現在這個社會,自私自利,冷漠無情,太多的人只關注自己的得失,而無視他人的幸福,確實很可惡。雖然這種現象每個國家都存在,但是我認為中國在提高國人素質,法律建設方面還應向日本,歐美等國家學習。只有學會用道德,用愛心,用真誠去關心每一個人,這個世界才會變得和諧美好。
讓我們一同用悲憫的心為日本人祈福,為這個世界每個角落的受苦難民祈福,加油!
女兒
2011年3月18日
相關範文
- ·父女兩地書(5)
- ·父女兩地書(36)
- ·父女兩地書(30)
- ·父女兩地書(12)
- ·父女兩地書(15)
- ·父女兩地書(25)
- ·父女兩地書(45)
- ·父女兩地書(8)
- ·父女兩地書(47)
- ·父女兩地書(35)
- ·父女兩地書(32)
- ·父女兩地書(27)
- ·父女兩地書(1)
- ·父女兩地書(43)
- ·父女兩地書(28)
- ·父女兩地書(44)
- ·父女兩地書(14)
- ·父女兩地書(9)
- ·父女兩地書(31)
- ·父女兩地書(26)
- ·父女兩地書(33)
- ·父女兩地書(34)
- ·父女兩地書(17)
- ·父女兩地書(24)
- ·父女兩地書(22)
- ·父女兩地書(20)
- ·父女兩地書(6)
- ·父女兩地書(55)
- ·父女兩地書(64)
- ·父女兩地書23
- ·父女兩地書(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