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香香甜甜憶紅薯

香香甜甜憶紅薯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小景

  又聞到了紅薯的清香!

  漫步街頭,不經意間,看到了賣烤紅薯的。這絲絲縷縷,撩動着我的心弦————

  兒時的秋季,是紅薯豐收的季節。那一塊塊長在山坡上、小路邊、田埂旁、河畔的碧綠的紅薯藤已被割掉。人們把它一把一把的束好,堆在旁邊。地面上,紅薯根一兜兜地、一行行整整齊齊地亮在人們眼前。沿紅薯根的旁邊,一鋤下去,肥碩的紅薯便帶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我們跟在後面,把紅薯上的泥抹掉,把紅薯的根須折掉,隨後放進籮筐。趁父母休息時,我舉起鋤頭,酷刑便降臨在紅薯身上:剝皮、斷頭、刮肉、斬腰。紅薯體無完膚。夕陽西下,人們的身影更忙碌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牛兒靜卧旁邊,悠閑的嚼着紅薯藤。狗在田野中來回嬉戲。雞呢?有那麼幾隻,在新翻的泥土裡刨着,尋找驚慌的蚯蚓,逃命的螞蚱之類。不時,就“咯咯”地爭吵起來,你追我趕,鬧成一團。就在人們抬頭抹汗時,月亮已在山背露出了半邊臉兒。“回家嘍”!隨着一聲聊亮的喊聲,那被沉甸甸的紅薯壓彎了腰的身影就被金黃的餘輝拉得悠長長的——-

  有回,不堪重負的小叔不知從哪找來了一個軸承,做了一個獨輪車,把裝好的紅署放在車上。車前系根繩,另一頭套在牛脖子上。人在後提起車把,把牛一趕,就“吱呀、吱呀”回家。而我,乾脆一蹦,騎到了忍辱負重的牛背上。但山間小路崎嶇不平,翻了幾次之後,獨輪車便只好裝裝魚草類的重量輕的東西了。

  “瓜菜半年糧”。經濟落後,糧食不夠吃,只好以薯代飯。蘇東坡詩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日吃三百個紅薯,無人有此肚量。可“日吃紅薯七、八個,不辭長作飽腹人”,我毫不為過。吃久了,父母對紅薯的做法也有不同的花樣。一是純蒸。把紅薯洗乾淨,蒸熟吃。但吃多了,就膩,看見紅薯,就想跑。二是把紅薯切成丁或條。丁如麻將,條似手指。和米而煮。熟后,米飯的清香、紅薯的甘甜融在一起,初吃起來別有風味。但久而久之,米飯總堆在我碗中。紅薯丁、紅薯條堆在一旁,省去父母挑選的功夫。還有一種,我們百吃不厭。把新鮮的紅薯洗凈切成丁,投入鍋內,放油加水而煮。半熟,揭鍋,放醬、鹽、醋、蔥等佐料。如要起個名兒,就叫“活水煮鮮薯”吧!熟后香味繚繞。其汁如奶,其味鮮、甜、咸。往往一大鍋,我能吃三大碗。紅薯養活了我們,也成就了三叔。三叔是80年代的家鄉第一個吃着紅薯上大學的人。他是我們的偶像。那個“湘潭大學”的校徽經常在我的胸前搖頭晃腦。玩耍時,我們用嘹亮的童聲齊唱三叔教我們的歌:挖紅薯的小姑娘,光着一雙小腳丫。她挖的紅薯最大,她挖的紅薯最多————

  待初冬一晴天,把洗凈的紅薯放入鐵鍋中,蒸熟。然後拿出,放入木桶,用木追搗爛如泥漿。用菜刀挑上一垛,往長方形木板上均勻一刮,便成了一快紅薯片。鋪在稻草上,晒乾。父母心靈手巧,總會在裡面摻入白糖、芝麻、碎桔皮。所以,到校后,我的紅薯片是香餑餑。有時,還不翼而飛。回家說給母親聽,母親笑而不答。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把熟紅薯切成薄薄的片,晾在房前檐下,干后,晶瑩發亮、香甜柔韌、嚼勁十足。名曰:“牛筋薯”。田間地頭,勞作之餘,大人們總會從口袋中掏出幾塊,坐在田埂上,津津有味地嚼着。家鄉的紅薯有三種:紅心薯,黃心薯,白心薯。紅心薯欠甜,干后硬邦邦。黃心薯澱粉多,干后粉渣渣。白心薯最好,甜、脆、汁多,有香梨的味道,且熟后鬆軟。故做牛筋薯,白心薯最佳。平時,我們也愛吃白心薯。每天放學回家,我准能在柴火灰里扒出個香噴噴的煨白心薯。勞作歸來,父母也會在屋角的紅薯堆里挑出個白心薯,洗凈、削皮,就着煤油燈津津有味地吃着。

  當然,紅薯藤的作用也不少。它是餵豬的絕佳食料。家鄉的人一年到頭就喂一頭大肥豬,用來過年。那豬肉比現在賣999元一斤的健美豬肉不知好多少倍。父母終日勞作,割紅薯藤的任務就落在我身上。放學后,我就割倆捆,待母親回家后,剁碎餵豬。有時天氣好,便與小夥伴去掏樹上的鳥窩、去捉溝中的小魚、去挖稻田中的泥鰍、去釣河中的螃蟹。最終,還是母親在責罵后,乘着月色把紅薯藤割回。當時,農家的走廊上,會用木板隔出一層空間,上面就堆滿了成捆的紅薯藤。冬季,便用刀鍘碎餵豬。春爺家有鍘刀,鍘起來方便又快。所以,碰上陰雨天,一整天都是鍘刀的聲音。有時,在微亮的煤油燈光里,還有忙碌的身影。

  沒有玩具,我們自力更生。樹丫就是“手槍”,木片就是“大刀”,竹棍就是“金箍棒”。把一捧紅薯葉的柄用毛繩扎住,就是綠色的“鍵子”。男孩、女孩都會踢。往往一整天,我們樂此不疲。兒時的家鄉,景色特美。山清清,水藍藍。尤其是夏季,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來形容,不差分毫。金色的陽光下,大家一字排開,雙腳翻飛,綠色的"鍵子”在腳旁如小鳥翩翩,不離左右。有個夥伴叫“黑皮”。缺了倆顆門牙。大伙兒逗他,邊跳邊唱:“缺牙子,扒豬屎。扒到那邊河,討個花老婆————”在黑皮的哭聲中,在黑皮娘的責怪聲中,我們一鬨而散。

  可惜,我不是詩人,也不是文豪。不然,詩海、文海中又不知要添多少晶瑩的浪花!

  今日吃紅薯,不再是填飽肚皮。紅薯被做成道道美味佳肴。如家鄉的“紅薯丸”。在紅薯泥中摻進麵粉、白糖,揉成團,狀如圓宵。油炸后,香甜鬆軟。還有紅薯餅、紅薯酥,做法匠心獨運。更有紅薯娃娃,做法別出心栽:把紅薯泥搓成小圓球,用黑芝麻做頭髮、眼睛、嘴巴。其色、香、味、形俱上乘。商場里,紅薯片、牛筋薯在花枝招展的包裝袋裡猶抱琵琶半遮面,誘得客人總想撩開它神秘的面紗。

  前段時間看了則資料:紅薯不僅是健康食品,還是祛病得良藥。《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古代文獻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鍵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當代《中華本草》說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家鄉的人們經受艱苦磨難挫折,但個個少病,身榜骨像鋼鐵般硬朗,可能與吃紅薯有關。俗雲“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能也是紅薯的滋養讓他們堅強不屈,百折不撓,有鋼鐵般得意志。就連農村的女孩子也要漂亮幾分呢!不信,請看,他們就是清新脫俗的美,絕無半點妖艷媚俗之氣。

  無獨有偶,今日看報,世衛組織公布的最新健康食物排行榜中,紅薯因其營養豐富,排在了蔬菜榜榜首。由此可見,越是平凡、務實的東西,越是好東西。越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東西,才是經典。如果說樸實、堅忍、頑強、生命力旺盛是紅薯的品性,那麼,它完全可象徵千百年來默默奉獻、生生不息、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看電視報道,有人搞出了無土栽培紅薯,把一大兜一大兜紅薯像葡萄一樣,吊在支架上養着。看完后,不以為然。如這樣做,還不如把水中游的魚拋到空中去飛!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賣紅薯的老伯慈眉善目,衣着樸素,真想問一下,是這樣的嗎?

  聞聞買來的烤紅薯,有股特有的焦香!那香,絲絲縷縷入鼻。撕開紅薯皮,其肉鬆軟得似乎見風就碎。咬一口,甜入心肺。但吃過後,總覺得少了一種味道。一種柴火的味道,一種油、鹽、醬、醋的味道!

您正在瀏覽: 香香甜甜憶紅薯
網友評論
香香甜甜憶紅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