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小景

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標籤:會議精神

  從紅旗渠回來,印象頗深的是虎口崖下那棵逆境而生的梧桐樹,導遊深情的解說縈繞耳旁:“這棵梧桐樹紮根在岩縫之中,它生來一切條件就比別的樹差,發芽比別的樹晚,生長比別的樹慢,但它不氣餒,不絕望,頑強地生存下來。就像偉大的林州人民,雖然自然條件惡劣,但是勇敢地適應環境,改造自然,將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綠色的家園。”

  一路走來,所見所聞的確如此。雖然是山區,道路崎嶇,但處處是綠色,一派生機繁盛景象。耕地的面積不大,但水利縱橫,莊稼長勢良好。正如毛主席所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有了紅旗渠,有了生命之水的灌溉,林州人民的生活徹底改變了窮苦的面貌,成了百姓安居樂業的天堂。

  那麼昔日的林州是一個什麼樣子呢?

  有一首民謠是這樣說的:“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民國初年,任村鎮桑耳庄村300多戶人家,常年要到3。5公裡外的黃崖泉挑水吃為生。九年大旱,泉水只是香火頭那麼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漢起五更就爬上黃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水。新過門的兒媳婦摸黑出村去迎接,由於天黑路陡,接過擔子沒走幾步,被石頭絆倒,把一擔水傾了個凈光。覆水難收,兒媳婦又羞又愧,回到家裡就懸樑自盡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漢懷着滿腔悲憤,埋葬了新婚的兒媳,帶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

  這世上沒有救世主,只有自強不息,勇敢地在困頓中奮起,殺出一條血路,才是生存之道。為了生存,為了造福子孫後代,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林州人民開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十年鏖戰,在極其艱難的施工條件下,他們靠着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克服重重困難,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產量成倍增長,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迹,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國際上稱之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修建過程中,林縣人民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紅旗渠精神發揚到極致。紅旗渠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佔37%,社隊投資7878萬元,佔63%,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他們的勞動工具就是兩隻手、一隻鎬,或者一根繩索,一根鋼釺。困了天當被,地當床,餓了挖野菜、啃乾糧,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沒有水泥自己燒,沒有炸藥自己制,出現了“鐵姑娘”、“青年團”、“神炮手”、“凌空除險隊”等動人事迹,連小學生放學后都要捎上塊石頭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萬眾一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豪邁的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後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昔日繁忙的工地,今日已成為風景秀麗的旅遊聖地。青年洞、絡絲潭、一線天等旖旎的風光,引得無數遊人流連其間,拍照留念。一渠碧水蜿蜒山間峭壁之上,彷彿告訴人們昨天的故事,又彷彿吟唱着今天的幸福生活。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激勵着林州人民,也激勵着每一個慕名而來的遊客。正如虎口崖下的那棵梧桐樹所預示的那樣:儘管基礎薄,底子差,只要自強不息,一樣可以在夾縫中佔穩腳根,生長出一抹綠色;只要奮鬥不止,總有一天能夠根深葉茂,花果滿枝!

您正在瀏覽: 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網友評論
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