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閑話“正能量和反向思維”

閑話“正能量和反向思維”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得得9

閑話“正能量和反向思維” 標籤:正能量

  閑話“正能量和反向思維”

  陳宣章

  在物理學中,能量是最基礎的概念之一。從經典力學到宇宙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能量總是中心的概念。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是對一切宏觀、微觀物質運動的描述。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化轉換,簡稱“能”。

  世界萬物在不斷運動。物質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相應於不同形式的運動,能量分為機械能、分子內能、電能、化學能、原子能等。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引力屬性是物質在運動過程由於質量分佈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體現;電磁屬性是帶電粒子在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外部表現等等。

  “構成宇宙的三種元素”這個問題,更系統化、更精準確切的是“時間、空間和能量”。

  對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例如: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

  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例如:兩個物體作機械運動,可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定向運動的電流可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着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

  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能量不會消失,只能轉移。任何形式的能量可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所有能量轉換的過程中,總能量保持不變。當總系統的能量在各系統間轉移時,某系統損失能量,必定有另一系統得到這些損失的能量,失去和獲得達成平衡,所以總能量不改變。

  狹義相對論中,能量和另一個重要物理概念即質量聯繫在一起,建立了質能關係公式:E=mc2。它更深刻地闡明了能量的物質性,表明兩者存在某種深刻的聯繫,即質量和能量是一個東西的兩種表述。質量是內斂的能量,能量是外顯的質量。正如愛因斯坦所言:“質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質量。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

  自然界中,同一能量不但可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多種能量之間還可相互轉化。能量是不會消失的,而且能量是標量,不是矢量,所以沒有方向,就沒有完全相反的概念。“正能量”本是物理學名詞,其定義:以真空能量為零,能量大於真空的物質為正,能量低於真空的物質為負。“正能量”的流行源於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正能量》。其中,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內在潛能可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更自信、更充滿活力。“正能量”指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現今中國人中,正能量從“給力”、“HOLD住”一路走來,它早已不是簡簡單單的“正能量”這三個字,已經上升為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它指一切給與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斷地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所有積極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人和事,都貼上“正能量”的時髦標籤。它已經與我們的情感深深相系,表達着我們的渴望、我們的期待。所以,這個時髦的詞已經不是物理學名詞。

  某個漢詞的時髦、流行、熱門、炒作、軋鬧猛、一窩蜂……雖然不屬於漢語使用不規範,總有些異化,而且古已有之。在利益就是一切的社會中,其目的基本相同。這也是漢文化中的一種現象。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鱗次櫛比”曾經時髦過。不管是小說、散文、新聞等等,千篇一律地塞進這個成語。你不用,編輯也會給你加進去。

  起初,在奧運火炬傳遞期間,很多博主在微博上發表“點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點燃正能量,運氣擋不住!”的博文;之後,這兩句話迅速被網友跟進和模仿,成了時下網絡最熱門的句子;後來,網友把點燃正能量的勵志口號與倫敦火炬傳遞結合起來,倫敦奧運火炬成了正能量的代言物,正能量一詞也藉此在中國走紅。

  這個2012年經常被引用的詞,被運用於各個方面。人在生活不順、脆弱無力時,常常祈求上蒼賜於自己力量;政府面對媒體的輿論壓力,希望儘快擺脫陰暗面;公司為了讓員工工作得更有效率……此時喊上一句“正能量”,前進的道路上似乎增加許多動力。正能量傳遞的是一份積極的心態,希望不良情緒釋放乾淨。“蒼天啊,請賜給我正能量吧!讓我對抗這險惡的社會。”“政府建設服務型社會,需要積極創造宏觀正能量。”“渴望愛情,愛情是我生命里的正能量。”……各種文章中,都在用這個詞。

  有“正能量”,必然有“負能量”。現代社會中,貧富差距、生活快節奏、人際關係複雜、意外事故……正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力不從心,就業、買房、結婚……讓人們“亞歷山大”,生活在時代的焦慮中。人們常為所求不得而憤怒,為失望落空而悲傷,為前途渺茫而恐懼……微博等社交網絡的發達正讓媒體經歷一場空前變革,也讓社會充滿火藥味。媒體輿論往往青睞暴力、災害、不公等社會陰暗面;人類有生以來對死亡、疾病常感恐懼,更是天生追求平等、自由、博愛。在媒體發達的今天,人們愛上“吐槽”,“牢騷”成家常便飯,“負面情緒”也像脫韁烈馬停不下腳步,讓人們似乎感覺到歷史上最糟糕的時代。

  能量守恆,“正能量”和“負能量”也遵從能量守恆定律。如何讓負面情緒所帶來的“負能量”隨生命的前進而消失,甚至轉變為“正能量”?這是每個人,乃至社會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正能量”越多,社會才會充滿希望。“正能量”鼓舞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當然多多益善,但卻需要社會共同創造。“正能量”不但需要高喊,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

  創造“正能量”更需要政府積極創造“宏觀正能量”,建設服務型政府,少些貪污腐敗、強權欺壓,少些走過場的“假、大、空”,讓“公平、公正、公開”的陽光更加燦爛,尤其是創造“負能量”轉變為“正能量”的社會氛圍。“宏觀正能量”為人們創造“微觀正能量”提供了基礎,而媒體應該為“宏觀正能量”與“微觀正能量”提供橋樑。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指出: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正”的對立面是“負”,也可以是“反”。在人們思維過程中,反向思維十分重要。

  科學界已證明:反物質與正物質發生碰撞將會100%地完全湮滅,轉化成能量。數據表明,即使是原子彈爆炸,也僅2%的物質完全轉化成能量。為此,反向思維使人們思考一個問題:這個過程是否可反過來,即能量分裂成正物質和反物質?並進一步思考:原先“構成宇宙的三種元素是時間、空間和物質”,而今應該是“時間、空間和能量”。原先錯誤地認為“能量屬於物質”,其實倒不如說是“物質屬於能量”,例如:光是一種物質,但它更是一種能量。因此也認為:“時間、空間、能量”可簡化為“時間、能量”。空間其實是時間的一種體現方式,空間差正比於時間差。例如:站在你旁邊的人屬於同一空間內,他做的事馬上對你有影響。他用電筒照你,你會問對方:你搞什麼呀!如是月球上一個人用一束光照你,你得過1秒多才感覺到,然後你正確地質問對方的話語應為:你1秒多前在搞什麼呀!而月球可看做跟你所在位置是一個不同的空間。

  反向思維可以引出悖論(1。似是而非;2。似非而是;3。自相矛盾),可以正確揭露事物的真相,防止各種詭辯和謬論欺騙群眾。

  社會進步和發展,必須反對貪污和浪費。毛澤東說:“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我們從小接受教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這道出了糧食生產的極為不易。可是,中國人餐桌上的浪費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口糧。與此鮮明對照: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貧困人口,還有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這種“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引起人們關注。對於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意義重大。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僅關係到對社會資源的珍惜,反對糟蹋社會資源,更意味着對他人勞動的尊重。

  公款吃喝之風盛行,身處其間的每一個個體,都極易陷入狄更斯悖論中,明知公款吃喝不對,卻不得不順從。這種“明知不當為而非為之不可”的風氣,比公款吃喝本身對社會的危害更大,這正是一些幹部走向腐敗的淵藪。

  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八項規定出台後,公務宴、商務宴成為眾矢之的。倡導將盤中餐吃光喝凈的“光盤”運動正在興起,而且普通公眾、餐飲業者、公益組織參與其中。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八項規定就是“宏觀正能量”;“光盤”運動就是“微觀正能量”的彙集。我們相信,隨着更多人加入,涓涓細流必能匯成珍視資源、反對浪費的潮流,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的良好風氣。過去那種不問是非的“拉動消費就有功”的謬論已成為過街老鼠。

您正在瀏覽: 閑話“正能量和反向思維”
網友評論
閑話“正能量和反向思維”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