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三十四年,故土難離(文·素心)

三十四年,故土難離(文·素心)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小景

三十四年,故土難離(文·素心) 標籤:大學四年

  踏上故鄉的土地,時間已過去幾十年。記憶中回家的路途要很遠,而走在離家的鐵路上,感嘆於現代的交通,火車只用十幾個小時就順利地跨越了漫長的幾十年等待,當安然的坐在親人們的身旁,一邊吃着老人們親手做的家鄉菜,一邊享受滿城飄散的故土芬芳時。那親親的,暖暖的、久別若渴的思鄉情懷就滿滿的包裹了過來。

  我的家鄉在陝南,浩浩大西北中一個可以跟江南比美的地方,那裡是漢水的發源地,還有長江支流嘉陵江。坐車翻過延綿起伏的秦嶺,眼前就會是另一番景象,蒼翠的青山,溫濕的草地,還有空氣中飄灑的甜美味道。寒風中少了一些乾燥和凜冽,瀰漫著清新的草木和稻米之香。臘月里就要開花的油菜苗在深冬的季節里青青地鋪在故鄉的田野、像滿山的紅苕秧;白心紅皮的水蘿蔔就長在已經翻過土的田地里,粉紅艷麗的屁股就驕傲的曬晾在陽光下,很能引起過路的眼眸瞅上幾瞅。如果願意,你可以隨便拔上一顆擦擦泥土就可放心的去品嘗,味道少有的生脆而香甜;荷塘里有我愛吃的雪香蓮,成片的埋在泥水中,采出來雪白如玉,切一片藕斷絲連;二茬的包菜正在起芯,翠翠的和一顆顆早已包好的大白菜爭相媲美,胡豆秧也要開花,和油青菜、嫩冬筍一起高傲的站在田地里遙望着藍天,看來這個冬天又無人打算將它們全部採收回家,只是隨吃隨摘討個新鮮。和秦嶺以北光禿禿的大地形成鮮明對比的地方,那是一片參差分明、依然碧綠的田地,是一片場景一重天、此地春陽彼地寒。

  再一次踏上故土,已過了兒時的頑皮。時間過去三十四年,人生中飽含了酸甜苦辣,更多的是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和對故土的綿綿思念。三十四年秋和冬,在人生的長河中到底佔了幾成?真的不敢去計算。而我又將對故鄉留下什麼?亦為可知,在踏上返鄉的那一刻,我只能一步一步的數着腳印,任由思緒飛向藍天。那一刻,我一個個離去或健在的親人,還有空氣中依然熟悉的故鄉氣息,讓儲存在心底幾十年的思念轟然倒地,跌落在四處無法收起。它是兒時的印記、是童年的樂趣、是親人們的惦念、是故土的芬芳。它是奶奶的百味糍粑、還是外婆的臘汁醬菜?是嫂子的熱麵皮、還是大哥的核桃饃?是放在床底的甘米酒、還是晾曬在屋頂的地瓜干?是口味獨特的寧強麻辣雞,還是漢中有名的菜豆腐?哦,也許就是漿水燉鯉魚、或者開胃健脾的粗老慣。

  然而能夠首先記起的仍然是老家門前的那條河,那條嘉陵江的支流河,在老城中玉帶似甩出一個圈,在城的中央又匯合起來,河水清澈又流暢。六百多年前的永惠橋就橫跨在河面,和同樣年齡的老城牆一起記錄著歷史的變遷。而偶爾發現河邊的轉彎處還有一座木製雕花小閣樓,就別緻的鑲嵌在現代群樓中間,那精緻的雕花門窗、扶手欄杆設計精巧、構思優美,看到它總會隱約記起這裡曾是雕欄玉軒,繁花似錦的明代羌族國都,是我兒時生長玩耍的地方,是比江南水鄉還要優美的水上建築。那種滿城的木製樓宇,曾經二三層不等,鱗次櫛比、古色古香,如水墨畫般生長在玉帶河的兩岸,長長的、蜿蜒的沿河伸展。夕陽下河水中的城池倒影卻是那樣美輪美奐,美不勝收。

  出生在玉帶河邊,我熱愛那片土地,夢裡回眸千百回,此情此景印心裡。那連綿的木質樓宇、蒼翠的青山,清澈的河水曾是我兒時記憶的真美。更多的美好是親人的音容和童年的歡樂。那些祖輩傳承的美食和製作美食的工藝也隨同記憶留在了心底,那種親切的,熟悉的味道,也許就是民以食為天的果腹之味。走在大街小巷,你會頓足欣賞的,一定會有愛吃的風味,可就是同樣的飲食也有不同的味道。大約地域的區別,漢江流域的百姓更愛吃水田生長的稻米。水稻對於那裡的土地更加適宜,對那裡的人民而言,稻米性溫而不燥,更多的是可以變換多種形式做成千奇百怪的食品,口味也隨地域而不同。

  而如今的故鄉,飲食習慣已不再是晨起手推石磨做豆腐,替代手磨米漿的工藝是電動機。用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磨好所需的豆漿和米漿,如今的菜豆腐端在手裡只要幾分鐘,熱麵皮蒸一張也就一兩分鐘,晨霧中已經很少看見砸年糕、做糍粑、圍着圍裙推手磨的漢江女人辛勤勞作的身影,她們不用像過去那樣辛苦作手工,機械化早已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角角落落。街道上到處是加工、出售食品的店房。不想做飯?端上兩斤米就可兌換一盆菜豆腐或幾斤米麵皮。各地具有特色的吃食隨處可買。可不管怎樣,家鄉的人民最熱衷的依然是傳統的飲食,只有飲食才能代表一個地方的地域文化。一句老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可見飲食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因此,只有將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繼承發展才是真道理。不管走到哪裡,不管來自哪裡,我們能夠說起並引以自豪的一定是家鄉的飲食,而我對故土濃蘊的家鄉風味今生難以忘懷。

  幾十年後的今天,悄悄改變的故鄉已不止這些,城市風貌已經退去了往日的容顏,美麗的玉帶河邊找不到連綿的木樓城池,替之而起的是青磚、鋼筋水泥築成的花園洋房。高層建築在城市裡布滿了大街小巷。街道講究四通八達,規劃獨具慧眼。地震后家鄉得到國家的重點扶持,重建后的新城功能更加健全,規劃更加合理,規模也比先前大了幾倍。聽親人們說如今的縣城人口可是翻了幾翻,熱鬧不減當年,但現代的城池仍然保留過去的風俗習慣,保留早有的歷史文化,並將這種文化發揚光大。地理上,家鄉是多山多水的地方,有曠世優美的自然景觀,卻少不了水災地動的侵害,如何治理洪水是祖輩不懈的思考,2008年的四川地震又殃及了地理活躍的故土,但在高速發展中的今天,玉帶河兩岸的人民沒有忘記祖先的創造,在水利管治、老城改造、文化傳承中將祖先的智慧和現代的理念有機的結合,建造出更加科學更加美麗的城池。走在如今的街道上,隱約中仍然可以找到歷史閃光的痕迹,比如大壩泄洪,比如污水治理。我驚奇古人的優秀做法,又感嘆現代工匠的獨具慧心。美麗的城市中沒有一個暴露的垃圾場,沒有明顯裸露的抗洪排污的管道設施,聞不見刺鼻的污水臭味,你只看到河邊公園式的綠地,看到規劃有致的城市布局,而沿河建造的林蔭小道靜靜的沿河伸展,與高高的排洪大壩和城市建設形成美麗的階梯,供市人休閑。而在了解之後,才知道所有的排水循環都建在地下,和河水既有分離又有關聯,那綿延的階梯和林蔭小道原來是建在地下的循環系統,雨天抗洪,平時排污。晚霞中你可以看到更加美妙更加寫實的建築倒影,在水中的圖畫和現代純粹的都市建築相比,達到了原有名族色彩較濃的風格和現代建築理念的完美結合,色調更比以前艷麗和多彩。建築師們也許動足了腦筋,敢用大膽的明快色彩裝飾外景,設計風格也更像吳冠中的水墨江南,構圖飽滿而優美。踏在家鄉的土地上,值得我欣慰和自豪的是,如詩如畫的土地正在沐浴黨的陽光,在黨和國家的關注下,一天天改變容顏、走向現代走向繁榮。

  鄰街的女孩如今去了哪裡?而生活在鋼筋水泥高樓里的人們是否還記得青石板上的腳踏聲、木閣樓上的嬉笑聲?是否還記得弄堂里奔跑玩耍過的孩子們?記得門前擺攤將青青的翠翠的或白生生的蔬菜吆喝的動聽如山歌的鄰家買菜老大爺?那時候,家家的木樓內側一定要開上一個內通門,供鄰人之間相互走動,互相拜訪,閑暇時孩子們不用出街就可以轉上百餘家,有人從上街走到下街用了兩天還沒有走完,所有的路途都可以在樓內去完成,一街人親如一家,互不提防,沒有生分。

  忽然想起已經故去的江家婆婆,婁家嬸姆、還有端一碗漿水面能吃一條街的肖明忠大叔,弄堂里少不了他們的熱情,我可以隨時從他們家的鐵鍋里或陶罐里舀飯吃,在他們家的後院里摘柿子或枇杷吃,他們從來不知道吝嗇自己的熱情,會把最好的東西分給滿街瘋跑的孩子們,如今他們可安好?有沒有巴掌肉蓋米飯?有沒有薰腸加臘肉、米酒煮元宵?

  哦,一切都將再次留在記憶中,我只做個短暫停留的過客,走在故鄉的土地上,一點一滴銘記着故鄉的變化,並將這種變化轉化成無盡的思念,再一次深深地久久地為此祝福!

您正在瀏覽: 三十四年,故土難離(文·素心)
網友評論
三十四年,故土難離(文·素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