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多智而近妖的孔明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狀多智而近妖”,這是魯迅先生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評價,似乎很刻薄,但卻一語中的。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大大地神化了,過於完美的諸葛亮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諸葛亮是個敬業的丞相、高明的戰略家、准一流的軍事家。
三顧茅廬既是劉備求賢若渴、也是諸葛亮鳳棲梧桐。諸葛亮的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為了體現他的自身價值,他就必須出仕為官,而他躬耕南陽的主要目的不是避世,而是觀察天下大勢,尋求有潛力的老闆。劉表雖然近在眼前,卻是沒有前途的;孫吳虎踞江東,已有老兄諸葛瑾前去投奔;劉璋暗弱,諸葛亮自然看不上;曹操強大無比,可是身邊的人才也多;這樣一來,能夠體現諸葛亮價值的就是劉備了,特別是落難的劉備猶如擱淺的蛟龍,給了諸葛亮點石成金的機會。選擇劉備使得諸葛亮迅速躋身於軍師的行列,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又折服關張之流,諸葛亮從此走向前台。
三分天下,體現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判斷準確,從此,他協助劉備取西川、占荊州、奪漢中,如果沒有猇亭之戰的重創,蜀國在諸葛亮的經營之下,沒準還真有一統中原的可能。赤壁之戰的聯吳抗曹,其實是諸葛亮把握形勢,充分看清天下大勢的結果,而羅貫中描寫的草船借箭、借東風情節則把諸葛亮描寫成妖道,以說書人的小聰明埋沒了戰略家的大智慧。聯吳抗曹作為諸葛亮的基本戰略思路,無疑是正確的,可惜關羽驕傲之大在前、孫權貪利隨其後、劉備衝動而孤注一擲,最終消耗了蜀國和吳國的實力,為魏晉的一統天下做好了準備。而其後的種種方略,均是諸葛亮為了保全蜀國所做的進攻性防禦,可謂是英雄的暮歌。
事事躬親既體現了諸葛亮的綜合素質,也說明他不是一個好統帥。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事實上已經成為蜀國的統帥,而他也可能是最辛苦的統帥了,治理國家要他、排兵布陣要他、發明創造也要他,凡事都要親歷親為,凡事都不放心手下人,諸葛亮即便是鐵打的身體,也扛不住了。決勝千里之外,這是諸葛亮的特點,於是乎錦囊滿天飛,手下的大將都只要依計行事即可,久而久之,蜀國就只有諸葛亮而沒有其他人了,諸葛亮死後,蜀國迅速被擊垮就是證明。當諸葛亮把過多的精力花在如何設計木牛流馬、連弩之類的機巧之上時,他的大局觀就慢慢的差了,而統帥沒有了大局意識,蜀國也就難以振興了。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就從《三國演義》中也可以看出,關羽率荊州之眾就能撼動曹操的根基,水淹七軍威震天下,而諸葛亮的六齣祁山,均是傾國之兵,均是無功而返,其中高下,可見一斑。當諸葛亮作為軍師輔佐劉備時,之所以能夠不斷取得勝利,一方面是諸葛亮的奇謀,另一方面也說明劉備作為統帥的不凡之處,畢竟,劉備還是身經百戰的老帥。而諸葛亮在後期的多謀少斷、小心謹慎等也使得他指揮的戰役失去了光環,而他不敢用魏延之計奇襲長安,讓蜀國失去了一次絕好的機會。至於七擒孟獲,更多的是體現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對蠻夷用兵取勝是沒啥稀奇的。就軍事指揮而言,在三國中他比曹操差的遠了,與司馬懿、陸遜、呂蒙、鄧艾之流相比,也未必出色多少。
諸葛亮之所以被羅貫中寫成無所不能的完人,其實是寄託了作者本人的理想。在元末的義軍混戰之中,羅貫中滿腔抱負去投張士誠,卻不得重用,胸中的文韜武略沒有施展的機會,只能借諸葛亮而抒發於《三國演義》之中。而脫胎於藝人評說之中的《三國演義》,喜歡加上神鬼莫測的玄虛,比如借東風、五丈原借壽、八陣圖之類的神話故事,把諸葛亮說得神乎其神。對諸葛亮北伐的一次次無功而返,羅貫中都幫着尋找理由,就連用錯馬謖之事,也幫諸葛亮設計了一些故事,由於羅貫中的過多掩飾,反而使得諸葛亮不那麼可愛了,就如同張紀中的《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唐國強楞是把諸葛亮演成了神道士。
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歷史上還是具有較高的地位,尤其是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更是後世的楷模,作為一個輔佐阿斗,獨力支撐蜀國大廈的相父,諸葛亮無論是人品還是才幹,都是人中之傑,縱觀三國群雄,能夠與曹操媲美的統帥,可能就只有諸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