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哲理散文 >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手機:M版  分類:哲理散文  編輯:小景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標籤:教育的智慧從哪裡來 未成年人保護法

  我的讀初中的小兒子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前些年好端端的一個雙鈴鬧鐘,被他用羅絲刀拆個七零八落,說是要看看三根針為什麼不“齊步走”,結果,三根針都永遠“立正”了。昨天,剛買了一個晶體管鬧鐘,他故態復萌,又想對它施解剖術,挨了一頓罵,方才作罷。罵之餘,我想,小時候我也曾對世間什麼都感到好奇,什麼都想知道個究竟。屋門口那只有線廣播匣子多少次引起我無窮的遐想,真想打開這隻神秘的匣子,拜訪裡面那些會說會唱的“小人”。如今呢 遠的不說,身邊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就不少:彩電為什麼會有多種顏色 冰箱為什麼能製冷 我就不能明白地說出其中的道理。當然,沒有時間去弄明白,或者說,沒有必要去弄明白,但說到底,還是沒有想去弄明白的好奇心。那麼好奇心哪裡去了 好奇心逐漸泯滅,對我們這樣的中年人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個問題是應該弄個明白的。

  何為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一個人積極地探索未知的新穎事物的慾望,它和想象力、求知慾密切結合在一起。好奇心可以使人保持對世間各種事物廣泛的興趣,維持探究世間奧秘的動機,從而積極地豐富自己的知識,使之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螞蟻搬家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蹲在那裡能看上半天,甚至想象自己也變成一隻工蟻在洞穴中出出進進。如果對螞蟻社會的探索興趣持久下去,也許將來他會成為一個頗有成就的蟻科昆蟲學家。

  當然,中年人的好奇心與與兒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大不相同,兒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多是自發的,無意識的成分比較大,涉及的面也比較廣,成人的好奇心選擇性、目的性比較強,理智的成分更多些,畢竟是“過來人”了,並不是見到什麼都好奇。倘若一個中年人(如果他不是個昆蟲學家的話)獨自一人蹲在那裡饒有興味地觀看螞蟻搬家,這種行為確乎有些滑稽甚至怪誕。因為就一般人來說,沒有太大必要去深入了解螞蟻社會裡的情形。但如果一個中年人對人類社會,對自己生活、工作領域裡所有的事物都感到乏味,任何新鮮的東西都不能引起他的好奇心,這樣的生活也將是毫無生氣的。好奇心給人的生活注入了知識和創造力的激素,好奇心泯滅了,生活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漸漸地萎縮下去,豈不使人感到悲哀

  一次,小兒子對我大談美國人探測“尼斯湖怪獸”的事,對此我無興趣,簡單地斥之為“迷信”。小兒子不以為然,搬出一本《奇異的自然界》來,看那架式,他是打算正而巴經地給我上一課了,我不耐煩地揮手道:“去去去,你懂什麼!”(只是沒把“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這句嘴邊的話說出來。)過後我也驚異:我為什麼會這樣 孔夫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話,我常常用來教訓孩子,為什麼對自己就行不通了 是放不下架子 是自恃有經驗 還是習慣於以“想當然”下結論 恐怕都有點兒。

  人到中年,酸甜苦辣嘗過不少,喜怒哀樂體驗頗深,複雜的閱歷沉澱出豐厚的經驗,經驗是個好東西,它可以幫助我們順利解決現實中存在的許多難題。但是經驗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不可能解決所有的難題,特別是對當代的一些新問題,如果把經驗在我們眼前堆積起來,腦海中塞滿了對事物的既定答案,對一切問題都用現成的答案去應付,我們就不可能提出解決這些新問題的恰當途徑,我們的創造性也可能從此被窒息掉。什麼叫固步自封 固步自封就是把自己的經驗當作藩籬扎在腳下,使自己難以開拓新的前進道路。

  人到中年,論成就,或多或少總可以數上幾條;論地位,或高或低總據有一席之地。在家中很可能是家長或准家長;在工作單位雖不一定是什麼長,但中年人說出話來,青年人或老年人總還是要認真聽取的。如果我們滿足於已有的成就和地位,不敢積極探索新的事物,沒有勇氣讓新的因素介入、去打破已有的平衡,怕丟面子,怕失敗,於是收起敏感的觸角,蜷縮於象牙塔內,雖然可以避免因探索新事物而遭受失敗的痛苦,卻也與探索新事物獲得勝利的歡樂無緣了。我的英語講得並不十分蹩腳,但總張不開口和外國專家直接講話,那些毛頭小夥子卻不管這些,只管嘰哩咕瞎地用不甚合乎語法的英語與外國人交談,跟見得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迅速提高,這使人不能不佩服他們的勇氣。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偉人也是普通的人,他們的偉大之處往往體現在其探索的品質以及探索未知的勇氣上。”誠哉斯言,縱觀人類歷史上那些被稱為“天才”的人,無一不是敢於探索未知領域的先驅。愛因斯坦在一篇題為《我的信仰》的文章中寫道:“我們所能經歷的最美好事物便是神秘的未知,它是所有藝術和科學的真正源泉。”有位學者回憶愛因斯坦時說:“這個當代最偉大的天才,同時卻又象孩子般天真。”愛因斯坦即使到了晚年,還是用深邃的目光注視着周圍的世界,在創造性活動中仍然象個小孩子一樣,始終保持着他在5歲時看到指南針那樣的好奇心。

  人到中年,已經形成了許多習慣:習慣於某種口味、某種衣着、某種作息制度,也就是習慣於某種生活方式或文化習俗,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某種既定的思維方式。習慣是一個人對環境的能動性的適應,和經驗一樣,習慣有其積極的意義,也有其保守的一面。固守於傳統和習慣,好奇心不可能產生,創造性就難以發展。我們何以沒能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沒有取得創造性的成果,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與我們習慣於某一固定的思維方式有關。用心理學的行話講,這叫做思維定勢。用流行的術語講,叫做思想僵化。請看那些好奇心強的科學家,即使已進入中年,甚至老年,仍頭腦清楚,感覺銳敏,從不使自己的思維囿於固定的範圍,即使是對那些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他們也能從中發現不平常的科學規律。1962年的一個夜晚,美國的謝皮羅教授洗完澡,在拔掉浴盆底部的塞子時,無意中發現水在流入下水道時,形成了一個逆時針轉動的漩渦,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經過認真探索,他發現這種現象與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有關。他並且推論道,在南半球漩渦必定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事實證明這一結論完全正確。這一規律對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人的生活在四十歲才開始”,我們中年人若想使自己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在事業上取得更大成就,真正使自己“不惑”,那就必須時時磨礪自己的好奇心,克服心理上的惰性才是。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是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好好找找原因的。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您正在瀏覽: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網友評論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