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好奇心”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小景
《好奇心》,這是今年高考(江蘇卷)的作文。有專家點評說,該作文題目側重引導考生們“寫最寶貴的學生的童真,使他回歸到學生的最可貴的方面去”。這樣的點評讓我心生疑惑,為什麼“好奇心”就一定是童真?難道除了童真之外就不可以有好奇的地方么?對於這位專家的點評,我覺得很是好奇,換言之,我是對這位所謂的專家有了好奇心。
不知道該專家是男是女,如果是男,我需要聲明的是這裡的好奇與同性戀無關。僅是想奉告一句,以後請其別再以專家的名義出來妖言惑眾了。難以自拔的定格思維、落入俗套的高談闊論,居然還好意思以“專家”的名義面對着媒體和公眾,讓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對你不產生好奇心都很難。當然,如果此刻是在高考,我是絕對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寫你的不是的,我一定會以團員乃至黨員的標準,圍繞此題寫出“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中心思想來。
即使這位專家的點評成立,可我也實在不知道童真時代的“好奇心”有啥可寫之處。苦思冥想之後,我在童年時代好奇的地方無外乎“我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之類的疑問,可是我母親關於此的答案總是以“你長大后就知道了”一帶而過,對我再也不理不問,任憑我眨巴着渴求真知的帶有雙眼皮的眼睛。牛頓因為對“蘋果從樹上自由落地”感到好奇,然後成為了大科學家,可我卻沒能夠因為對“我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好奇而成為大生物家。這讓我很是遺憾,我甚至將此遺憾怪罪於父母,如果他們早點對我啟蒙,將我的好奇深入地延續下去,他們的兒子沒準還能在若干年後為中國掙得個諾貝爾獎玩玩。
關於父母對我在孩提時代“好奇心”的態度上還算是好的,雖然沒能告訴我直接的答案,至少態度上是和藹與可親的!這讓我在遺憾的同時也稍許有些欣慰。讓我對童真“好奇心”徹底反感是在上小學后。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個雨天,那年讀一年級。當時正在上課,外面電閃雷鳴。我覺得在每次打閃后沒多久就開始打雷這一現象很好玩,也就是說這讓我很好奇,我在想,是不是雷公公在和雷婆婆吵架併發怒了?那雨滴是不是雷婆婆的眼淚?那雷聲是不是雷公公的怒吼,我甚至在想,那閃電一定是雷公公和雷婆婆彼此拿着武器在打架的刀光劍影了。於是,我的眼睛盯着的不再是黑板,而是窗外,我心裡充滿着擔憂,擔心着雷婆婆會因打不過雷公公而受傷。可那時那刻的老師並不這麼認為,他在發現我對着窗外入神時顯得很是氣憤,並對我進行了體罰。體罰的措施是,讓我離開了教室,站在室外接受大雨的“洗禮”,絲毫考慮不到一個孩子能否承受得住在直面雷電與雨水時的恐懼。我的關於對雷電的好奇心也由此而夭折。
由此可見,童真的“好奇心”對於我而言,毫無快感可言,帶給我的只有無盡的不爽。試想,一個對童真年代“好奇心”毫無好感的考生來說,又如何能寫好關於童真好奇心的作文呢?如果按照那位專家的審題標準,我不禁暗自慶幸——幸好今年自己沒有高考!所以,如果此刻的自己是在高考,斷然是不會寫出關於童真好奇心的高質量文章的。因為,此刻更引起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很多有錢的人可以理所當然地包養很多的二奶?抑或為什麼很多漂亮的女子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做有錢人的二奶?為什麼從事性交易的女人叫“雞”,而又為什麼同樣從事性交易的男人卻叫“鴨”?為什麼網友們會對在汶川大地震捐款中產生數字上的攀比心理,並以捐款數額的多少作為衡量藝人和企業家們慈善行為的標準?如此等等。
坦白而言,我更希望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能夠在孩子們尚處於年幼時就開始注重他們的好奇心,以及對他們好奇心的引導,而不是非要到高考時才開始以出題的方式讓孩子去回憶他們童真年代的好奇。當然,如果從即刻起,該考題能夠引起家長、學校等社會各界對孩子們好奇心的高度關注和深度認知,那麼我想,出題者的初衷也算是達到了吧!
相關範文
- ·關於好奇心的名言
- ·好奇心的名言警句
- ·中年人的好奇心哪裡去了
- ·女生的好奇心
- ·中國人的好奇心
- ·好奇心
- ·不該有的好奇心
-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也
- ·漫談“好老婆”
- ·也談“風花雪月“
- ·也談“七月半”
- ·也談“原創”與“轉載”,兼論“白羊”
- ·好奇怪,書里有一個很大很大的蛋
- ·原諒好奇的心
- ·好奇殺死了貓,而我會不會被無聊殺死?
- ·築起“好心人”的道德力量長城
- ·“好說話”的女友
- ·有所為有所不為方成“好官”
- ·你說----我們是“好朋友”
- ·讀懂陳天華的“好聲音”
- ·卡梅倫和安倍“好”上了?
- ·“好教師”斷想
- ·要讓更多“好婆媳”脫穎而出
- ·男人“好色”不是罪
- ·女人“好色”才有魅力
- ·樂於“照鏡子”,塑造“好身段”
- ·“好人主義”要不得
- ·“好人”與“壞人”
- ·“好色”的怪鳥兒
- ·“好”小伙打光棍
- ·淺談一個“好”與如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