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中藥臨證備要》有感

讀《中藥臨證備要》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中藥臨證備要》有感

  作者:李明玥  北京中醫藥大學

  初見

  這是我第二次讀鄭虎占教授的《中藥臨證備要》,第一次是在我剛讀大二那會兒。那時,我因為感到要學的中藥學有些艱澀難懂,打算尋找一些關於中藥的書輔導自己學習理解這門課,於是便遇上了它——《中藥臨證備要》。

  其實,那會兒我還處於所謂的人生低谷中不可自拔,雖然沒有什麼刻骨銘心的絕望,每天也看似很積極地工作,學習,但是,我明白自己內心的迷茫:自從申請轉向中醫專業失敗后,我失去了成為中醫這個目標后,整天只是漫無目的地努力,要談起激情幹勁什麼的是一點也沒有。

  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迷住了。這本書,與其他書最大的區別便是,它並非單純地舉例子講一些結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古籍文獻資料論證,彷彿考古學家一般將事實證據擺到你面前,最終推理論斷出結論。這種結論是你自己通過思考所得到的,遠比簡單的聽別人的結論來得影響深刻。

  另外,中醫最大的魅力便在於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它是經過名為時間的篩子篩選過,最終沉澱下來的精華。而在這過程中留下來的經典,更是經過千錘百鍊,每一處都是精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品味。

  而這本書中,信手拈來的經典摘錄,用的恰到好處,讓我這個傳統中醫文化的fans讀來十分心喜。這一點,大概是因為鄭教授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對經典誦讀倒背如流的原因吧。

  鄭教授對現在的中醫藥獨有一番見解。在第一講中,他看似只是在談論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但實際上,在談論的過程中,他已經把現代人們對中藥療效產生的質疑,中醫在當代無法快速發展受到限制的原因等等這些問題一併都解決了。他並沒有直接去回答這些問題,但是在談論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時,他卻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我們心中隱藏的所有疑問。甚至,在不知不覺中,他還解決了我心中最大的問題——除了已知的抓藥,中藥師還能在臨床方面做什麼?

  是的,我一直對本專業——中藥學心存疑惑。我當然知道,學中藥以後可以走藥劑藥理這些方面,但是我心中存着一個夢想——我想上臨床,圓自己一個醫生夢。現在轉專業失敗后,我一直不知該如何自處,失去這次轉專業機會後,我想實現上臨床的夢想變得越發困難,我不知該如何努力。

  但是,現在在讀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原來在臨床上中藥師的作用很大。中藥療效的影響因素很多,變化很大。不同品種的同一味葯質量相差很大,所需用量也大大不同,如果不注意,很可能醫生開出的方劑是對症的,但是拿到的葯卻用量不對,療效大打折扣,最終造成患者對中醫的不理解。所以一個好的臨床藥師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醫患糾紛。當然,這本書里強調的是加強醫學生的藥學教育,但這並不妨礙我得到自己的理解。

  也許,對於這本書來說,也是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再遇

  再次遇見它已經是15年的春天了。

  因為已經完整地學習過中藥學,當初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已變得清晰,再次品味它又有了一番新的見解。

  看一本書先看目錄。一共十六講,第一講講的是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後面十五講則是各類中藥臨證備要。

  本書的第一講就與眾不同。第一講講的是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有中藥品種、中藥採收與貯藏、中藥炮製、中藥加工。這些內容粗看與教科書上差不多,它有的教科書上似乎都有。但仔細一看卻是大大不同。教科書上是單純地列出中藥的產地、採集與貯藏,中藥的炮製中藥的劑量與用法等等,雖然內容全面,但是感覺知識點仍然散落,沒有聚集在一起。而這本書里不一樣,鄭老師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和總結,以中藥療效為線索真正把散落的知識點串在一起給我們講解的,內在的結構感和邏輯感讓我讀來尤為暢快。

  除了行文流暢外,本書的細節處理也尤其到位。一般來說,中藥臨證備要,一聽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講得很細碎,需要大量記憶的書,即使書寫得再好,在看到中間部分,經過大量葯重複,仍不免感到稍許厭煩,忍不住棄書而逃。

  但是本書不然,每一講,雖然是在講一類葯,但是每個葯都是取其獨特之處,側重點不同,詳略得當,讀來始終帶着新鮮感。

  結束語

  這真是一本好書。

  好書的定義是什麼?由大到小,由淺入深,適合領初學者入門,也適合有基礎的人精讀,每個人讀來都有不一樣的體會。這些說的都是它。

  我在剛學中藥那會兒讀它,因為其中優美的辭藻,形象的中醫理論解釋,恰到好處的經典引用,生動而具體的病例和各類葯的臨床各種妙用,而深深地被吸引了,原本枯燥無味的中藥學學來也是有趣地很。比如,學過中藥的人都知道大黃雖是瀉下藥,但是其功效卻有很多,遠不止瀉下一種,在記憶它的功效時,我很是一番頭疼。但是當我讀了這本書中關於大黃描述后,我卻很快將大黃的功效記下來了。原來大黃的解毒消癰排膿功效時導熱毒自大便排出,活血化瘀也體現在導離經之血由大便排出??從根本上去理解中藥的功效,這樣的記憶比死記硬背更牢固,也更有趣。

  等有一定基礎后在讀它,越發不可自拔,裡面有着大量寶貴的用藥臨床經驗,與課本上為了應試而畫出的重點不同,這本書上的是扎紮實實的臨床累積的經驗。比如說金銀花,臨床上金銀花存放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它的有效成分綠原酸含量以每年10%遞減,所以在應用金銀花時以新品為宜。

  本書的特色還包括靈活應用經典。由於古今藥材應用的差異,同一味葯,應用部位發生改變,其應用方式也需要相應改變。比如說瞿麥,瞿麥的入葯部位,古人主張只用穗不用莖葉,而當今藥典則規定地上全草部分入葯;有文獻記載瞿麥地莖葉利尿作用強,所以目前的瞿麥飲片藥性峻猛,因此臨床使用尤其注意小便利則止服,免致"小便不禁".

  而且引用經典方面,本書並非是毫無根據,而是鄭教授長年在臨床上實踐過後,的確行之有效的才寫在本書里,而有些療效與理論不一致的他標註在書里了。

  相信即使以後上了臨床后再來讀這本書,我一樣會有所感悟。

您正在瀏覽: 讀《中藥臨證備要》有感
網友評論
讀《中藥臨證備要》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