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巴金寒夜讀後感

巴金寒夜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巴金寒夜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巴金寒夜讀後感

  每個時代都凝聚着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裡,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着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生在那段並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着病體在辦公室里那麼卑微地做着小職員的工作,對於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然而後來,當小說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麼做呢,或者說,我能怎麼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儘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並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並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着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並不同於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願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裡,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也依然執着。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於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里,她卻過得並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么?”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問自己——“那麼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麼代價呢?”“那麼以後呢?以後,還能有什麼希望么?”——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願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於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於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並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其實樹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覺得她這麼做並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乾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戰爭結束,可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現他們沒有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方的人群,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您正在瀏覽: 巴金寒夜讀後感
網友評論
巴金寒夜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