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鄧普頓金律》有感

讀《鄧普頓金律》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相同起跑線后的不同加速

  ——讀《鄧普頓金律》有感

  孫仁

  我對成功學始終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

  比爾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筆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八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當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而且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但凡一本書被歸類為商業書籍,那麼商業價值最大化就是出版呈現的最大目的之一。為了達到這一個目的,出版商會有意識地對內容加以修飾,因此市場上大部分的成功學都會走這樣一條路子:淡化與生俱來的優勢,強化後天的努力,以達到大部分普通讀者內心的共鳴線。這是我對此類勵志類書籍不置可否的原因之一。

  但這本《鄧普頓金律——21個成功和快樂之道》除外。

  這本書所表現出的樸素、寫實、從而引起的共鳴,是可以值得好好寫一筆的。

  和大部分人一樣,鄧普頓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小康之家,在起跑線上擁有的一切都具有大眾可比性:一個未受過高等教育憑藉自身努力考取律師資格的父親,一個知識分子的母親,一個幫助大人在農場幹活的哥哥。就是在這樣一個和全世界成千上萬普通民眾相似的家庭環境中,鄧普頓學會了成千上萬的同齡人不會去做的事:四歲學會通過買賣農場豆子獲得收益,缺少學費時懂得打工賺錢,懂得了"借債"的意義與危害。就是這樣幾點不起眼的與眾不同,在數十年後鄧普頓的職業生涯中引申了巨大的意義:懂得了交易行為的意義,想賺錢必須克服弱點以及勤奮的道理,負債經營的必要性與防範性。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它將童年的印記投射到了成年,使人的一生呈現出了某種因果聯繫的軌跡。從這條軌跡中可以很明確的看到,大部分人都與鄧普頓一樣有着相似的童年起跑線,走出的人生軌跡卻天差地別。這裡面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我有簡單的幾點可以談。

  第一,主動性。鄧普頓無論是在童年還是成年之後,對生活與工作的主動性都走到了很多人的前面。童年在農場種植,鄧普頓勤懇之外還善於主動思考,如何利用手中收貨的農產品獲得更大的收益;求學時遇到家中變故,斷了學費來源,鄧普頓主動想辦法通過打工解決;成為投資顧問后每天閱讀數千家公司數據,近六十年來始終堅持在凌晨四點起床,鄧普頓將這歸結為自身的主動管理,不需要人提醒,如果是在旁人的提醒下再去做,那麼就意味着其實自身並不想做這事,那麼即便是做了,也毫無意義。

  第二,對性格的適度調整。是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性格,歷來是哲學界一個不亞於"雞生蛋誰先誰后"的問題。鄧普頓在童年時期所展現的性格幾乎是絕大部分人的縮影:內向、害羞、剋制、勤儉,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善於思考卻不善於和人長袖善舞交際的人會在日後美國投資界佔據一席之地。事實上,鄧普頓的性格在他求學時為學費打工時已經凸顯了問題。他只找到了一份推銷報紙的工作,需要挨家挨戶上門推銷,對陌生人的敏感和內向使得鄧普頓在一開始顆粒無收,然而他很快發現了如果轉變適當的態度會帶來的驚喜收貨,每推銷成功一份報紙就會有得到一半推銷費的酬勞。鄧普頓想明白了一件事,他不再把這份工作當成壓抑自身的一件事,而是將它視為一個機遇,一個嘗試適度改變自身性格的機遇。這裡面,看問題的角度就變了,當一個問題不再被人視為"痛苦"而是視為"機遇"的時候,那麼此人對待問題的態度也會從"悲觀"轉向"樂觀",這是鄧普頓後來推銷成功賺到學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從此調整了性格的最大原因之一。

  第三,勤儉。中國人講"侈惡之大,儉為共德",鄧普頓顯然也是這一觀點的跟隨者。比較特別的是,鄧普頓的勤儉不止在於童年,更在於成年後,作為投資界已有一席之地的人,鄧普頓的財務狀況非常良好,但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鄧普頓仍然堅持勤儉,並且將這一態度延續到了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鄧普頓將勤儉貫入了投資領域:每筆收入都有留存部分,堅持做預算,堅持在預算範圍之內開銷,購入防範通貨膨脹的資產、聰明地進行投資,正視複利的驚人價值,1美元在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2%和15%的情況下,60年後會變成900美元和4400美元。可見勤儉不單單是簡單的"省錢"二字。他將這一個道理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勤儉"不是窮人該做的事,而是聰明人該做的事;這本是一件難以做好的事,必須聰明,才能做到最好。

  投資之於鄧普頓,是事業,是人生,將美好的性格貫穿其中,做好了事業,也就做好了人生。

您正在瀏覽: 讀《鄧普頓金律》有感
網友評論
讀《鄧普頓金律》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