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用心做教育讀後感

用心做教育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用心做教育讀後感(一)

  讀了張思明的《用心做教育》后,心中體會頗多。

  我,作為一名新教師,沒有經驗,沒有教學技巧,沒有管理方法。而張思明的這本書給了我許多這方面的知識經驗,更教我怎樣才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怎樣教書育人。

  愛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飛美國》的作者別出心裁的把教師分為四類:以謀生為目的,以自傲為動力;以教育為己任;以愛為根本。我想張老師的教育就已經達到了這種境界吧!

  張老師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是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張老師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她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

  有人將學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顧不周就不會開出令人滿意的花朵,如果對他們多一些關愛與細心,就會開出又大又美的花朵來。張老師不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有一顆愛心。他和學生像朋友一樣的繼續着他們的教與學,這是他獲得了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我想作為教師還有什麽比這更幸福的呢?

  張老師作為一名教學能手,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就更讓人羨慕,通過閱讀它的數學教學的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是我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要過得去。以前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個說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桶"里的水畢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為跨世紀的教師,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並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孤立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提倡發散思維,提供多種解法,擴大題型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再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現代中學生見多識廣、思想活躍,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唯老師是從,常常將不合己意的灌輸拒之於心扉之外。所以老師要事事要和學生同甘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裡面去,指導他們,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的上對下的說教,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一個教師,他的勝利青春是不能保持的,但是它可以保持職業青春。

  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用心做教育讀後感(二):愛是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

  最近,我讀了《用心做教育》這本書,張思明老師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於他的心,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他今天的輝煌。我從事教育事業已有十六個春秋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我從事教育事業的座右銘。多年來我用點點滴滴微不足道的愛,澆灌着一個個孩子的心田,使他們一步步成長起來。愛心是教師道德的靈魂,我一直在努力地去做,卻與張思明老師熱愛學生的境界相差太遠。張老師用心做教育的人生經歷感染着我,使我不斷地反思。

  真正的愛是一種心靈的交流。心靈的橋樑需要用感情去架設,用尊重、信任、寬容、體貼與關懷去充實。為此,教師要努力營造綠色的情感通道,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給以寬容使之學會寬容,給以公正使之學會公正,給以善良使之學會善良,給以真誠使之學會真誠,譜寫一曲愛的交響曲。張思明老師用寬容和關心喚醒學生的愛的經歷使我感觸很深。在張老師剛參加工作時,接了一個出了名的亂班,當時因為他年齡只比學生大四歲,學生不時嘲弄他。在一次校外勞動中,一個學生因分配床位不合適,指着張老師破口大罵。張老師忍住怒火提醒自己"要沉得住氣,要受得起委屈",在這個學生罵了持續四十分鐘后,張老師端了一杯水遞給他,全班同學突然安靜了,罵人的學生也自覺沒趣停了下來。在以後的勞動中,布置任務格外順利,那位罵人的學生主動找張老師道了歉。後來當幾位學生因缺乏伙食費合理安排的經驗而沒吃的時,張老師把自己並不充裕的飯票分給他們。張老師用自己的愛感動了學生,贏得了學生的接納和尊重。試想當時假如張老師採取的是責罵與暴力"教育"這位學生的話,結果肯定不會是現在這樣,教育必然會走向失敗。可見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只有愛才能喚醒愛。我們要學會真正地愛學生,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和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不要衝動,應以尊重和關愛為前提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改正;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魯迅先生也說過"教育是源於愛的。" 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真正的愛是一種平等。由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社會、學校、家庭諸多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有些學生在思想品德、組織紀律、學習成績等某方面表現出較一般同齡人稍差。有的教師就給這些學生帶上"差生"的帽子,錯誤地認為"朽木不可雕也"而放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人,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讓差生感到他是一個不合格的人。在每一節課上,每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都應當在認識的道路上,邁出哪怕是最不顯著的一步,取得一點點的成績。教師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忍受學習困難的學生那種遲遲不能開竅的局面,那可以稱之為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會到來。

  差生的學習成績差,考試不及格,在和其他兒童交往過程中,明顯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因此,特別容易受"我幹什麼都不行"這種痛苦思想的折磨,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實"差生"並不像有的人認為的那樣差,多數"差生"僅是某一方面落後。"差"不是其本質。考試的成績不能作為衡量學生知識、智力的唯一標準,因為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教師要尊重學生,既要把學生當作學生,又要把學生當作朋友,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張思明老師提出:多幾把"尺子",會多出很多"好學生" .學生差異的形成是必然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將學生差異作為財富來珍藏,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這樣的教育實例,比如錢鍾書和施光南的數學都學得很一般,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成為優秀的作家、學者和文學家。再如昔日冷眼中的瓦特、譏笑中的牛頓、愚笨的愛迪生,不是都成為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了嗎?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可塑性很大。作為教師應當從各方面去關心他們,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使其樹立進取的信心和勇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愛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真正的愛是一種責任。我們教師給學生的愛是不同於父母的疼愛的,是"要對孩子們一生髮展和幸福負責的愛".這種愛基於對學生的悉心觀察。在學生需要某種東西時,可以給他作示範,但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應由他自己去做的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學生一輩子負責的愛才是師愛的最高境界。"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這句話是過去老師們經常說的,並引以為傲,因為它體現了教師知識的淵博。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再這樣說就已經不夠了。張思明老師是這樣說的:"為了給學生一杯有價值的水,自己就要努力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真正做一名讓學生滿意的教師!如何開鑿一眼泉呢?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終身地學習,認真地去吸取與教學相關的各方面知識,並積極思考,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得到不斷地成長。

  教育是一項工作,更是項事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像張思明老師那樣"把教育工作不僅看成是事業,而且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要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做好每一項工作,就一定會體會到更多的幸福。

  《用心做教育》讀後感(三)

  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是對《用心做教育》這本書的讀後感。這本書真正引起我閱讀的興趣不是它跟我們從事的職業有關的書名,也不是作者的那些偉大頭銜,真正讓我走進這本書,是因為一次隨手的翻閱看到的一段話,讓我覺得很有趣。這段話是這樣的:"一開始,我的工作很簡單,哪裡的課沒有人上就讓我去代。所以我先後代了兩個星期歷史,又代了一個月的語文,還教了一學期的物理。記得教物理時,正好是教怎樣安裝日光燈,為了教好這節課,我真正走訪了很多電工師傅,自己做了一次又一次實驗。上課時,我耐心地給學生講解、示範。操作實驗時,我讓每個學生按照零件安裝圖的要求進行安裝。可是,沒想到課堂上卻出現了令我哭笑不得的結果。當時的學生和我都沒有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訓練,一些學生根本看不懂電路圖,直接把火線就擰在了日光燈燈座的木螺絲上,當我把燈管接上去,最後合上閘的時候,我正好被電機擊中。一節實驗課下來,我被電了好多次。"當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忍不住的笑,直覺這個老師也太可愛,太有意思了,於是很想了解這個在一節課上被電擊了很多次的老師他的成長、他的思想、他的教育。

  這位老師也是本書的作者,他是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數學教師張思明老師。雖然他是一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獲過許多傑出人物才能取得的獎項,卻一直站在教育的第一線,這不能不讓人從心底佩服他的敬業精神。

  在他的書里,我能體會到他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是怎樣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讓學生感受數學鮮活、好玩兒,同時我又能感受到他做為一名數學教師又是怎樣讓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怎樣幫助學生贏得"好人生".

  張老師說,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愛數學,我愛教學生數學。在做數學教師的日子裡,"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吸引我去努力探求問題的答案,成為貫穿我的數學教育的一條主線。在我們目前的數學教學里,數學成了許多學生眼中的"陷阱".在很多學生眼裡,數學的含意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最難學的功課。在書里我還看到孩子寫下的"數學是一些居心叵測的成年人為青年學生挖的陷阱"、"數學問題是一些僅僅出現在課本和試卷上的,讓某些老師看着學生崴腳而感到竊喜的東西".這些酷似錢鍾書的黑色幽默的話語可能開始會讓我們數學教師覺得挺逗,但仔細一回味兒,就會感到一陣陣心酸,如果一個高明的數學教師只是一個針對學生"挖坑佈雷、用心險惡的高手",那真不知是這位數學教師的得意還是悲哀。

  到底我們應該給學生怎樣的數學呢?知識的記憶是暫時的,思想與能力的獲得是永在的。通過數學所熏陶與培養的人才,在觀察問題的全面性與深刻性、計劃策略的主導性與嚴密性、處理方法的條理性與多樣性等方面是獨具特色的。因此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數學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的。新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對數學教學的要求正反應了上述要求,數學教學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的模式更多地轉變到"以激勵學習為特徵、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創造、個性發展將受到更多的重視。數學教學將更重於培養、發展學生的廣泛的數學能力。我想,當數學成為學生一項隨手拈來、得心應手的能力的時候,那他才能從陷阱中爬出來,才能長出翅膀向天空飛翔。

  我特別欣賞張老師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張老師說在"玩"中教數學、學數學是學生體驗數學、喜歡上數學的好辦法。這對於我們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一個好辦法,讓孩子看到的數學不僅僅是一張嚴肅的面孔。張老師在教學立體幾何之前的假期,留給學生的作業就是做玩具。做柱、錐、台或由柱、錐、台組合而成的物體。結果開學后老師收到了學生們製作的許多漂亮的立體幾何模型和手工紙模藝術品,如檯燈、壓力熱水瓶、摺紙魔星、長頸鹿、飛機、火箭、仿古花瓶、未來汽車等等。這讓我想到,其實我們的作業可以不必那麼機械,只停留在讀讀寫寫上,可以讓學生更多的接觸生活,動起來,玩兒起來。例如,我們年級在教學方向與位置一單元時就讓學生回家設計動物園的平面圖,孩子交上來的作業五花八門,可是卻滲透了學生的智慧和快樂。

  張老師在書中還寫到,每年我都要組織學生到郊外的大自然中去玩,但我強調,玩不是無目的的瘋玩、傻玩,要能夠在玩中學到知識和技能。這讓我想到我們二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到三聖鄉、動物園等地開展親子活動,後來學生還寫成了一篇篇優美的作文,這不能不說我們學校的老師與大師級別的老師還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這本書里,張老師還特別介紹了一個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感受到數學鮮活、好玩兒的辦法,就是結合老師的微科研,在微科研中用數學,學數學。張老師寫到:為了讓學生們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把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形成科學探索精神,我們在教學中探索了讓學生做"微科研"的辦法,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指導學生做"微科研"強調用數學知識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這過程實際是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雖然是"微科研",但是其中的科研環節應盡量"仿真",選題、開題、查資料、建模、討論、調查、論文寫作、結題答辯,所有的過程都應讓學生體驗,師生是互助互動的夥伴,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學生的參謀、欣賞者、鼓舞者。張老師是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的,學生的自主性相對更大,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課題研究。但是在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選擇性的借鑒這樣的課題研究方法,讓我們的學生參與到課題中來,把我們所做的微型課題變成師生共同成長,共同學習和提高的過程。

  最後讓我用作者的一段話做為我發言的結語吧。

  沒有"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大愛,沒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義,沒有"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大志,豈有大教育家?孔夫子"顛沛流離,累累若喪家之犬"而不改其志,陶行知"脫下長衫"穿上草鞋,"與牛大哥做朋友",皆幾十年如一日,始成教育家。

  我想,也許不是每位老師都能成為教育家,但我們都是默默奉獻愛的教育工作者。

您正在瀏覽: 用心做教育讀後感
網友評論
用心做教育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