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江大海》1-3章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大江大海》1-3章有感
嬋心
"香港人不太談自己的來歷。香港人很可能彼此在一個辦公室同事三十年,不知道彼此都是寧波人,會說上海話,而且都是一九四九年五月前後抱在媽媽懷裡過了羅湖口岸的。他們工作的壓力太大,工作的時間太長,現實的滾動速度太快,每個人,都在當下的軌道上專心一意地拼搏向前。一過口岸,就進入這個文化和語言的大吸 器、大熔爐里。無法融入的,或者設法離開,或者就被淘汰。"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大江大海》前三部。粗看目錄感覺殘酷的內容應該從第四部分開始。暫停。
1949年200萬大陸人渡海遷台,二戰時的戰場,白色恐怖,對外省人的迫害,對祖國軍的失望,孤兒的悲情……滿懷人文關懷,文筆甚至煽情。尚未讀完,但很多文字深深印在我心裡,說出了我一直堵在胸口的話。包括這段寫香港的文字。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着實讓人震撼。一對夫妻一世永隔,一片故里沉入水底,一個追着火車眼睜睜看着母親離去的小孩,一個站在門口看着孩子走出家門的母親,就因為一個時代,這些變成了訣別,讓一個失去記憶的老人會忘記眼前照顧她朝夕相伴五十年的唯一的女兒是誰,卻沒有忘記生養她二十年的故里淳安江的水…
面對歷史,我是小學生。一直以來歷史我了解甚少,關於台灣人如何看大陸我幾乎一無所知,關於台灣人如何看歷史我更未曾想去了解過——曾經讀的《我們台灣這些年》勾勒出了一些簡單的框架,卻不過飄渺遙遠的粗線條而已。一無所知那就坦然承認吧,零主觀地去體驗去感受《大江大海》。我知道不能僅靠這本書了解那年的歷史,我寧願將這本書看成她絕對私人的回憶,個人的承受。可在其文字里,感受到的是一幅幅無可奈何的畫面,大部分太殘酷。
我們這一代人,包括我自己,不再有戰爭年代的被迫漂泊,卻因為想要出去看看,而自己走上了遠征的道路。龍先生說,上了船,就是一生。在我第一次坐輪船從武漢到上海再到寧波的時候就想到了,結果也印證了。走了,就是一輩子,雖然並不是絕對像美君那樣一去不能返還,但想着離開這裡,改變生活,至少會有千絲萬縷的顧慮。那時候,就是想走出去,想要看更多的地方、經歷不同的生活。等折騰到把家安定下來,發現這裡並不是我所想要,也許是已經漂泊慣了,也許是未曾找到所愛所依,一眨眼半輩子過去后再看,原來自己都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回頭卻更是不再有可能。
曾經在韓寒在博文里看到:"可能中國人都不配有鄉愁,為活的更好離開故鄉,彷彿只有離開故鄉才能活的更好,沒成功永遠漂泊,成功了在別處紮根".韓寒一定是和我一樣,隔靴搔癢,未曾體會過刻骨銘心的鄉愁,未曾了解過那麼多背井離鄉的匆忙離開大陸的台灣人,在遠離祖國一去不能復返的漂泊中,對祖國情深意切的惆悵情懷。最後用余光中的《鄉愁》,來結束今天的絮叨。繼續第四部。
鄉 愁
作者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相關範文
- ·大江大河大武漢
- ·課文《大江保衛戰》讀後感
- ·讀《光榮與夢想》1932~1941年
- ·2013千里緣(第23章;大小姐的表
- ·學習《學思踐悟》專欄系列文章有感
- ·讀文章有感
- ·學習新黨章有感
- ·讀劍客,張涵老師文章有感
- ·讀《老人與海》有感
- ·讀《老人與海》有感1000字
- ·讀《老人與海》有感:那最後的一抹餘暉
- ·讀《老人與海》有感500字
- ·讀《老人與海》有感
- ·讀《老人與海》有感600字
- ·讀《觀海》有感
- ·讀《老人與海》有感1500字
- ·讀《老人與海》有感:並不孤獨的海上老
- ·《小狗錢錢》1000字讀後感
- ·大江保衛戰讀後感
- ·《孩子你慢慢來》1000字讀書筆記
- ·水電站主體工程大江圍堰開工典禮上的講
- ·風流少年——大江
- ·《走麥城》1988年赴2次麥城---
- ·有文章有手法有偏強
- ·“要看雲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 ·《閆珍》10---上學
- ·《閆珍》11---修水渠(下)
- ·在一條江邊學蘇軾祖國詞“大江東去”
- ·一闋新辭,斷章有意,流水無情
- ·軍功章有你一半
- ·《花開終有花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