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狼煙北平讀後感

狼煙北平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狼煙北平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狼煙北平讀後感(一)

  簡雲燕

  《狼煙北平》是小說作者都梁所寫的小說。說起來,我們應該對他都不陌生,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亮劍》這部電視劇,反正,我是重複看過幾次。它也是都梁所作,在01年出版。而《狼煙北平》是在06年出版的。

  《狼煙北平》它講述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時的北平,以北平城為環境,以日、偽、國、共四股勢力之間的鬥爭為一個故事。當然,其中也對不同的社會階層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進行了描述。讓我們看盡了人生百態。

  這本書里講述了中華兒女的蕩氣迴腸、英勇無畏的精神,也講述了社會底層的人的無奈。讀完這本書,我對書中的文三印像最深刻,雖然,他談不上是一個最重要的主角,但是,通過他以及他所經常接觸的人,我們可以很好的知道當時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群是怎樣的生活狀況,以及對戰爭的看法。文三,他是一個矛盾綜合體,他所做的事看似出乎意料卻也理所應當。他的職業就是拉車,他看似膽小如鼠,卻不盡然。就拿他平時所遇見一些事情來說,只知道一味地逃避、推卸,但是,他的心中卻也有熱血,當日本帝國主義在佔領北平時,他也上了戰場,為軍隊送物資,遇到以前的老闆現在落魄成叫花子的陳掌柜時,他慷慨解囊,請他吃飯。而仗勢欺人是他的另一個風格,這一點,在他認識了國民黨特工徐金戈之後特別明顯,他在別人面前總是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厲害,這體現了他極度的好面子。但是他卻沒有國家信仰、名族信仰。他曾說"無論是誰來,我都只是個拉車的"體現了他的無知以及無名族感。他的一生碌碌無為,可以說是悲慘的一生。與此相反,徐金戈、方景林、楊秋萍、羅夢雲他們的一生卻是輝煌的。這幾位英雄為了國家、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楊秋萍在受殘忍的酷刑時,沒有出賣自己的國家和親人,直至最後一刻也是笑着面對的。而羅夢雲,一個大家小姐,她總是膽戰心驚的,害怕被抓到,但是在一個危急關頭,她卻用堅決的背影,用堅強的信念告訴敵人,我不怕,最後英勇就義。

  他們和文三有着兩大明顯的區別:第一,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不一樣,徐金戈他們處於社會的中層,至少,他們不會為了吃穿而奔波,他們有足夠的物質基礎,而文三,他的一生都在為吃而奔波,甚至於在抗日戰爭中,連吃都是一個問題;第二,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同,文三他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文化,對國家沒有歸屬感,屬於看客,而徐金戈他們受過教育,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思想。

  這兩大區別告訴我們,國家、政府需要加大對低層人民的物質建設的投入,同時,也不可以忽視教育的作用,使全國人民擰層一股繩,增強名族信仰,解放人的思想,使人具備創新意識,這與我們當代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符合。

  狼煙北平讀後感(二)

  史學研究向下延伸的道路能走多久

  向下發展、向底層探究是史學研究的一大趨勢,研究者也以此相標榜。這不僅破除了古代歷史研究只有"王侯將相"的套路,也給人以更新的視野。可以看到,從西方到中國,市民社會、中產階級,甚至現在興起的自由職業者的研究已經進行的轟轟烈烈,成果卓著。像拉洋車的、碼頭工人、販夫走卒、街頭乞丐、窯子里的"大茶壺"、妓女等等這些底層群眾的身影都可以在歷史研究中找到一席之地。但底層群眾是眾多的,歷史研究受多種因素的局限也不能涵蓋全部,那麼到底史學研究向下延伸的道路能夠走多久,能夠走多遠,我認為通過對一些小說故事的閱讀或許能夠給研究者以啟發,拓寬一下思路。

  當然,這樣小說故事的作者,應該也是一些史學家,至少他們的史學功底十分深厚,從他們作品的字裡行間是很容易發現出來的。同時,一些史學研究者也應該放下架子,或者自己的臉皮,不要老是懷疑人家的嚴謹性,小說也是了解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雖不是就某一方面進行了專門研究探討,但其中語句卻也給人以全貌,給人以醍醐灌頂的感覺。

  最近剛剛看了都梁的小說《狼煙北平》,是一本很好的小說,用作者的話來說講述的是"戰爭中的國家品質,亂世里的百態人生".用我的話來說是"聚民生百態,焦家長里短。"當然這也僅僅是一家之言,也大多是從我個人學習歷史的角度來說。下面試舉一例,看看都梁對清末劊子手李大砍凌遲康小八(家住北京通州康莊子,手上有好幾條人命)的描寫:

  "你還別說,剮康小八那次,刑部朱大人送來四十兩銀子,我和師傅足吃足造了好幾個月,從那以後就再沒有判過凌遲處死的犯人,光緒三十一年,大臣沈家本奏請皇上刪除凌遲等重刑,皇上批了八個字"永遠刪除,俱改斬決".這下子,我和師傅只能靠砍人腦袋掙錢了,收入少多了。這還不算,到了 又來了個司法改革,殺人連刀都不讓用了,一槍撂倒完事,這叫什麼事呀?自古以來殺人哪有不用刀的?咱就是這手藝呀……"

  "你懂個屁,你當砍人腦袋是剁豬排骨?外行人使刀根本就不知道從哪兒下刀,鉚足了勁就掄,十下八下也砍不斷,真正的劊子手是從骨頭縫裡下刀,講究的是刀鋒不碰骨頭,只用五六成力,關鍵是個巧勁兒,刀鋒一閃,人頭滾出一丈遠,還朝你眨眼呢。"

  "敢情,這活你以為是個人就能幹?當年大清國刑部獄押司刑房正式挂名拿餉錢的總共只有五個人,這麼說吧,上至朝廷文武百官,下至京城幾十萬百姓,誰犯了死罪,都是我們五個人伺候上路。"

  "聽我師傅說,明朝凌遲有判一萬刀的,明朝的大太監劉謹犯上作亂,被正德皇帝判了凌遲處死,刀數是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日執行,按大明律,對被凌遲的犯人,必須按判決割刀足數,最後一刀才能死,不然行刑人就得倒霉。到了大清朝,判凌遲的就少了,刀數最高的也就五百多刀,死者一般都是斬首。除非是犯下十惡不赦的大罪,康小八就犯在這上面了,手上有幾十條人命,老佛爺覺得砍頭太便宜他啦,不過康小八還真是條漢子,……按這行的規矩,頭一刀從胸口上開始,從胸脯上割下一片肉往天上一扔,這叫‘祭天肉’。第二刀是從犯人額頭上劃一刀,讓肉片耷拉下來遮住眼睛,這叫‘遮眼罩’。"

  "下面的活該我幹了,按規矩,凌遲處死的人要挫骨揚灰,不許犯人家屬收屍,什麼叫‘挫骨揚灰’?就是把死人的骨頭全砸碎,連碎肉帶碎骨裝進木桶,扔在亂墳崗子喂野狗。"

  不知道都梁對劊子手這一行業是否做過專門研究,我看過這些之後,不得不佩服都梁對劊子手描寫的細緻入微,惟妙惟肖。給我很多方面的啟發,如劊子手的從業人員、收入、技藝等等,既形象,又不乏生動。如果讓一個學生或者講師來做劊子手群體的研究,也不過如此吧。

  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方面,史學研究就是不如小說描寫,能把下層人民生活描寫的淋漓盡致。不僅如此,小說作者對群眾心態的描寫更是史學研究者所不能及的。因為史學研究講究的是資料,是證據,像那些名人才留個日記、傳記、家譜之類的,而普通百姓哪會有史料記載。但通過小說,卻可以使人們了解到百姓生活的諸多面,如心態、思想、以致行為。可閱讀性一點都不比史學研究差,甚至強百倍。在《狼煙北平》中,都梁對文三兒這個人力車夫面對日本人的入侵思想狀態的描寫就體現出來,可謂入木三分。

  "文三兒忽然想明白了,像抗日這麼大的事輪到誰操心也輪不到自己,這是政府的事兒,政府的責任是什麼他鬧不清,總之是管像他這樣的草民的,日本人沒來的時候政府在哪兒獃著呢?他給文三什麼好處了?是管自己吃了還是管自己喝了?沒管過,既然沒管過,怎麼他媽的日本人以來這個政府就想起他文三兒來了,捐了錢不算,還讓他拎着腦袋來流血拚命,憑什麼?再者說,日本人來不來他文三兒都得靠拉車過日子,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要是這麼算起來,日本人來不來都和文三一點關係也沒有。怎麼就一時昏了頭,稀里糊塗的起着哄來抗日了呢?文三啊,你真是他媽的諸葛亮操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呀。"

  "這時文三不打算再起來了,他又一次發現,衝鋒打仗這種活不是自己能幹得了的。這個問題那天在八寶山他就想到了,還咬牙跺腳發誓以後絕不再管閑事,怎麼他媽的屬耗子的,摞爪就忘呢?還是那句話,日本人進不進城礙不着文三兒的事,誰來了文三也得拉車,也得賣苦力,抗日,抗他媽的鬼去吧。"

  不僅說文三兒,談到北平普通百姓時也寫到:

  "文三兒太了解北平衚衕里的百姓了,只要有人帶頭,就絕對是一窩蜂的跟着起鬨架秧子。"

  "戰爭剛剛開始,北平的老少爺們就找到了出氣筒,城裡的日本僑民成了民眾攻擊的目標。本來日本僑民們都喜歡穿着和服上街,顯得牛皮哄哄,與眾不同,這下子誰也不敢穿了,都生怕別人讓你出他是日本人。有些人本僑民還想方設法弄到一些中國式的衣服穿上,以為這樣別人就認不出來了。其實這沒用,那些長袍馬褂一旦穿到日本人身上,就會顯出不倫不類,一看就是個冒牌貨。最近日本僑民成了過街老鼠,在街上只要被人認出馬上就會遭到毆打,主要一個人動了手,旁邊看熱鬧的人就會蜂擁而上,挨打的自然要逃,圍攻者便轟轟烈烈的展開追擊,見者人人有份,不打白不打,連乞丐都不置身於事外。"

  上面這一些不僅是史學研究者所缺乏的,更是他們希望在研究中所充分體現的。在我的畢業論文《建國初期武漢市攤販的治理與改造(1949—1956)》中,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僅僅論述了武漢市治理改造攤販的政策措施而無法對攤販面對這些措施時的反映及與政府的互動論述清楚,這主要還是缺乏史料的緣故。

  以上是我對當前史學研究的一點看法,僅一家之言,忘批評指正。對於史學研究向下延伸的道路能走多久,我沒有回答,我一個無名小輩是不敢輕下結論的。

  狼煙北平讀後感(三)

  《狼煙北平》是發生在抗戰時期狼煙遮蔽下的北平。日、偽、國、共四股勢力狼牙交錯,正面戰場和地下鬥爭殘酷激烈。苟且偷生與慷慨壯懷,魚龍混雜同處京城浮生百繪。

  本書以小人物文三為線索,在本書中穿針引線,將當時的場景精彩的再現。文三是駱駝祥子和阿Q的綜合體,既有駱駝祥子的悲慘命運和阿Q的自嘲,安於現狀,以求生存的底層人物。我們固然不能指望這樣的一個人物在抗戰的時候能夠有着怎樣的傳奇經歷,然而文三所生活的時代有着太多的傳奇故事,有着革命的決心,有着愛情的熾烈,有着向著光明的勇氣,當然也有着魯迅筆下那些人物的醜陋。

  文三的一生可以說飽經磨難,經歷了八年的抗戰,經歷了四年的內戰,還有鎮壓反革命的人心惶惶,三年飢荒的折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風波,光棍一生,腦淤血死去。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這樣的一個任務呢?書中的英雄人物方景林最後說:"他和我們都一樣,都是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他有能力化解痛苦,就像俗話說的那樣,沒心沒肺,渾渾噩噩的度過了愉快的一生,真的,他獲得比你我同快樂,而且總是沉浸在自己製造的神話里。

  我被這樣的一個小人物的經歷所吸引,被文三帶去他那個時代,和他一起經歷他所經歷的。我有時候恨他,恨他的自感屈辱;我有時候愛他,愛他的遊戲人生;我有時候可憐他,可憐他悲慘的命運。可是他這樣的一個沒有文化的小人物,我有應該指望他怎樣呢?

  而書中徐金戈和楊秋萍、方景林和羅夢雲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對光明的不懈的追求,精彩了他們的那個時代,傳奇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故事,銘刻了而他們故事的刻骨銘心。楊秋萍和羅夢雲都倒在了前往光明的路上。振奮人心的革命,奔放的愛情,這是不是血色浪漫呢?

  雖然故事是虛構的,可是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人物,或如文三,或如徐金戈他們。鮮花記錄著你們怎樣的走過,大地記錄著你們走過的每個角落,你們在那個時代演繹,我在這個時代緬懷。沒有和你們一樣的時代,沒有和你們同樣的經歷,我和你們有着同樣的經歷。

  玉帳空分壘,金笳已罷吹,東風回首盡成非,不道興亡命也,豈人為;猶記當年軍壘跡,不知何處梵鐘聲,莫將興廢話分明。一首納蘭詞,鐫刻物是人非。

  誰在誰的故事裡?你懂別人的風雨,可是誰又讀懂你的風雨?

  後記:《狼煙北平》,作者都林,中國企業家,業餘作家。曾著有《亮劍》、《血色浪漫》等。

您正在瀏覽: 狼煙北平讀後感
網友評論
狼煙北平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