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惡孝為先》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百惡孝為先》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百惡孝為先》讀後感
――――與Q友子非魚兄商榷
二個月前,Q友子非魚兄向在下示其大作,希望在下有所發揮,在下應諾。今持續四年多的撰稿工作基本完成,故可分出精力,實踐前言,乃虔誠恭敬研讀、詳考子非魚所示《百惡孝為先》,感慨良深,茲敬為長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商榷於子非魚兄,並與所有有緣共享。
一、孝的內涵
今天中國大陸支持儒家文化和“孝道”的人們,以及形形色色“反孝”、“反儒”、“反孔”的人們對於“孝”,必須關注儒家原典中關於“孝”的非常關鍵,但不太為人提及的內涵,茲舉如下數段:
《禮記·祭義第二十四》說:“亨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願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這是立足於天然親情倫理關係上,說明為人子女者若偏執以物質經濟來供養父母,僅是孝道中表面化的、非常低水平的表現。要做到為人做事,一生行為功過“不遺父母惡名”、“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才是個人私德的終極。甚至於《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則是努力為社會歷史作出貢獻,以造福社會的成就和榮譽,來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孝道的圓滿。這就是基於傳統孝道的原典儒家人生價值觀。
在社會公德方面講求誠信,“朋友不信,非孝也”春秋時中小型諸侯國在抵抗侵略中通常全民動員,所有的適齡男性,皆要投身衛國戰爭,所以“戰陣無勇,非孝也。”春秋時,還認識到資源保護的“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禮記·祭統第二十五》:“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必須注意的是,孝順、孝順,是“順於道”而孝,其原典本義不是盲目順從於父母、國君。自然的規則稱“天道”、社會生活的規範稱“人道”。倫,道理。自然的規律稱天倫,社會生活的規則稱人倫。順應自然規則,盡到做人的社會本位職責,而得到的和諧的生活,稱“天倫之樂”。《孝經》記載曾參問孔子說:“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回答:“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這是孔子反對後世人所批判的愚孝的真實證據。所謂“爭”就是堅持真理、正義。堅持真理、正義,就是“順於道”不至於陷親不義,而悖逆了倫理道德。
“畜”的含義,要參考《周易》,《周易·小畜卦》說明力量有限、時機不成熟時,應當耐心反省自己,力求完善自己,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不可莽撞行動。《周易·大畜卦》表明順應天道、剛健篤實、堅守正道、日新其德、剛健進取、蓄養積聚自己的力量,最終獲得積小成大的成就。無論國族文明發展或個人成就均如此。
那什麼是“道”的具體體現呢?《孝經》說:“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所謂“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因親以教愛。”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愛的體驗,是從父子有親的天然倫理親情開始的,而後漸次普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大愛”、“博愛”。歐洲經典作品《綠野仙蹤》、《綠野仙蹤》、《花木蘭》、《天堂的孩子》、“小鬼當家”系列之《獨自在家》,無不呈現“家”的價值,無不將熱愛家作為核心價值觀念。因為“家”有父母給予子女純粹的愛與幸福,家也是父母對子女承擔無私的責任與付出的地方,是體現責任的地方。“家”代表永恆人性,中華民族的教育,立足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間的愛,而後將此體驗推已及人,而後達到“博愛”。若連對恩養自己的父母都不肯敬愛,卻自稱能夠愛他人、愛人民、愛國族、愛全人類,則多有違背天然倫理性情而刻意別有居心地邀取名利權勢的嫌疑。同時也會成為社會道德崩潰的前提,使所謂的高尚理想主義悉成空談。比如文革中,多少人為了表現所謂“革命、進步、先進、積極”,被迫地,甚至有主動地與父母劃清階級界限,甚至斗父母,打老師,夫妻兄弟反目為仇,泯滅人性,六親不認,伏下日後中國社會道德淪喪的惡因。是知中華民族積累數千年滄桑成敗的經驗教訓,深刻領會到一個人的生命和道德,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從敬愛生他養他父母開始培養,而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才不至於落於空泛虛偽。這也是數千年家族聚居、聚族為國的特殊歷史國情和社會生活經驗所締造出來,“以孝治天下”的獨有理念。
所謂“以孝治天下”最低端的體現,是《孝經》中說的“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反之,則“居上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此外,《禮記·王制第五》稱司徒的職責之一是:“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則涉及周國養老福利的制度。
《中庸》上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就是要繼承先輩的遺志,完成先輩未竟的事業。即蔣介石所說的“生命目的在增加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逸周書·謚法解》總結“孝”的品德包括:“五宗安之,慈惠愛親,秉德不回,協時肇享,大慮行節,曰孝。”除了家族、家庭生活“慈惠愛親”的倫理親情之外,還有堅持道德原則的“秉德不回”,注重智慧和操守的“大慮行節”的公德。
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中說:“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象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恐怕自命進步先進的反孝、反儒人士苟聞此言,定然大驚吧?!但根據在下青年時於台灣企業打工近八年,與來自台灣的各部門經理、主管交流的經驗,此言確實不虛。
二、子非魚兄反孝論據之考據辯證
子非魚兄文中曾舉專制政府組織編較之《十三經註疏》來反孝,“十三經”之合刊註疏的編輯,始自宋代。最近的一次校堪刻版,是由清代由阮元主持。亦系專制時代政教統治之作品,作者亦多為食君之祿者。乃為專制服務而冶鍊文字、曲解先秦原典儒經。
而子非魚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祖宗之法不可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文字,純粹是專制時代不知來源之貨色,非但不見於《十三經註疏》,遍考出自孔孟及其三代弟子之手的先秦儒家原典,亦根本無此語句。以此不知出自何種源文本的專制時代之偽冒膺品,粘合種種出自現代之偏激理論,來坐實孔子思想之罪名,實類專制時代羅織誣陷以坐罪之文字獄,不合於現代法制公正之合法舉證制度,不合於現代文明所主張之公正與道德精神。
反對專制統治者歪曲利用孔子學說來製造“孝文化”,清除專制統治者壟斷經營之“孔家店”中的冒牌貨“儒家文化”和“吃人禮教”,是正確的。但若將矛頭直指孔子、孟子和孔孟思想本身,則是無知與荒謬。
不破不立,乃革故鼎新之“革命”實義。昔日周武王摧毀商紂暴政,創建禮儀制度改革社會,因而有八百年政權與周朝文明。由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並制禮作樂之革命性努力,可知儒家文化本身,具備革命精神。因此晚年孔子在《周易·革卦》中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是知孔子思想中,有革命的基因。
又,孔子在《周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說明宇宙世界和人類世界是由於不同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頡抗消長,因而萬物萬事豐富多彩而推陳出新、生生不息。孔子弟子曾參著《大學》引周代《詩經·大雅·文王》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說周國作為一個古老的農業部族邦國,能夠革新進步,因而可以領袖革命、創建新時代的文明。又引《尚書·康浩》篇說:“作新民”強調要造就能夠自新進取的人。復引商朝商湯的“盤銘”的銘文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說明應該持續不斷、永無止境地革新進取。說明儒家原典文化中,原有革新進取的內涵。
相關範文
- ·摘《百行孝為先》
- ·百善孝為先 ——《尋找最美
- ·百善孝為先觀后感
- ·小學生百善孝為先演講稿
- ·百善孝為先
- ·居家孝為先
- ·百事孝為先
- ·《紅二十五軍軍魂吳煥先》讀後記
- ·《百年孤獨》讀後感800字
- ·《百年孤獨》讀後感1500
-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範文
- ·《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
- ·《百年孤獨》讀後感
- ·《百度如此關注》讀後感
- ·《百萬英鎊》讀後感600字
- ·《百年孤獨》讀後感2000字
- ·從政德為先觀后感
- ·聽譚汝為先生報告會心得體會
- ·為先進性教育進一言
- ·基層黨員先進性具體要求:五為先 五為
- ·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在2008年度表彰大
- ·我們的價值觀演講稿之愛崗愛生,師德為
- ·《百鳥朝鳳》觀后感
- ·《百年潮中國夢》觀后感
- ·電影《百鳥朝鳳》觀后感
- ·觀電影《百鳥朝鳳》有感
- ·觀《百年鄉情》有感
- ·觀看《百團大戰》電影心得體會
- ·觀看《百團大戰》心得體會
- ·讀《百年孤獨》有感1000字
- ·《百日煙火》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