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程顥《定性書》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程顥《定性書》有感
張文超
“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系與心而繫於物也。”(摘自《定性書》)
《定性書》原名《答橫渠先生定性書》,是程顥回答張載問如何定性的一封回信,是程顥哲學最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張載問程顥“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意思是說,他希望能達到定性,可總是受到外物的牽絆和遷累,從而影響自己定性,不能不動。在張載看來,“性”本來是靜止不動的,但是由於受到外物的遷累,從而使得“性”動而不能“靜”。按照張載的說法,內心平靜的主要障礙來自外部事物的干擾和侵襲,從而導致自我意念的動蕩,而根絕外物的干擾又十分困難,因而不能夠實現內心的平和、安寧。
針對張載所說的不能“定性”問題,程顥給出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所謂“定”,並不是要割除內心世界的種種思慮,也不是將心靈活動完全集中於虛靈的自我意識之上,更不是面對外物變遷而無所於動、不作反應。要想達到“定性”,需要做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所謂“廓然大公”是指泯滅個人的私心,消除內心的雜念。人既應當接觸事物,也應該有情感,但情感應完全順應事物的自然狀態,也就是老子所謂的“順應物性”,遵循事物的自然屬性,不過多地進行干擾。正是因為聖人的情感是從沒有私我利害的角度出發,因而能夠順應事物的來去,也只有順應物性、遵循天理,才能將因個人私心而產生的失望、不安、煩惱、苦悶、怨恨等不良心境免除掉,重新獲得內心世界的清靜,這就是“定性”的境界。所以,“定”不是只靜不動或隔絕外物,“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循物理而動,動便是定,順物理而靜,靜亦是定。世間不存在超脫於“性”外之物,因而對於事物的發展不用迎來送往,順應而為即可。程顥指出,一旦達到“內外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如果內外兩忘,張載所擔憂的那些麻煩自然都沒有了。但這並不是說,人應該與社會隔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程顥看來,人的心本來有一種自然的明覺,遇見問題時,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他能自發地作出反應。人只要順着這種自發的反應去做,自然就不會有錯。
程顥對張載的回答讓我不禁思考了很多。現代人一大通病即是浮躁,不少人埋怨外界的誘惑和干擾太多而導致心不靜,做什麼都沉不下心,缺乏耐心,缺乏長性,我想,他們的問題大概和張載的煩惱相似,按照程顥的說法,解決此問題的辦法,並不在於糾結外部干擾,而應該尋求由內而外的“心靜自然涼”的境界。人們只要管住自己的內心,使得內心真的平靜下來,外物任其紛繁嘈雜,也擾亂不了內心,外因畢竟還是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所以,不要總是向外埋怨外物煩擾,多向內關注,關注自己的內心。工作后不讀書不學習,不要找理由說工作繁忙、家務瑣碎、環境不合適,認為非得在安靜的咖啡廳、圖書館才能讀的了書,那些外在的都是借口,真正阻礙你沒法讀書的是你自己那顆浮躁的心。所以,調整心態,讓心沉靜,練就即使在鬧市也能充耳不聞、專心讀書的狀態,其實很多問題的解決辦法並不在你之外,認真反省,你會發現很多問題的原因在你自己,解決辦法也在於自身。
相關範文
- ·違法侵害違法物品應如何定性之分析
- ·程序對社會主義法制的決定性
- ·偶得小詩四首:《等待白頭》《你踏過的
- ·《定風波·且行》
- ·讀《傅雷家書》有感
- ·做只草原上的獵豹—讀《智慧書》有感
- ·讀《傅雷家書》有感800字
- ·讀《傅雷家書》有感1200字
-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 ·讀《你在為誰讀書》有感
- ·《讀抗戰家書》有感
-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1500字
- ·讀《傅雷家書》有感1500字
- ·讀《地理百科全書》有感
- ·讀《西藏生死書》有感
- ·讀《家長建議書》有感
-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
-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 ·讀《綠皮書》有感
- ·看《傅雷家書》有感
- ·讀陳然《我的自白書》有感
- ·《哈佛教子枕邊書》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750字
-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 ·《傅雷家書》讀後感500字
- ·《不跪着教書》讀後感
- ·讀《生命之書》隨筆:看懂恐懼
-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徵文
-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 ·《智慧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