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望春風讀後感

望春風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望春風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望春風讀後感(一):兩面人

  朱菲菲

  著名作家劉震雲說過這句話: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這兩種人可以轉化,羊漸漸可以轉成狼;狼呢,漸漸地到一定階段也可以轉變成羊。就好像是善惡一樣,沒有絕對的善惡,你這人特別的善良,那也有特別不善良的地方。最可笑的還有許多人,在羊向狼轉化的時候,轉化成一半,停在那兒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鬧不太清楚,到底是羊還是狼。

  格非筆下的儒里趙村並不是一個發展緊湊的小山小村,亦不是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而是一個善惡交融的世界。從村裡的趙雲仙、趙德正、趙夢舒等人的身上我們不僅能看到傳統文化的根基,也能看到革命對他們的深深影響。

  一、算命先生的"憎"與父親的"愛"

  小說中,趙雲仙是小說中"我"的父親,他是一個算命先生。解放前夕,被父親召回結婚,順帶也繼承了父親的家業,一解放,就成了富農。趙雲仙給人算命,善於察言觀色。精明的他總是能讓那些請他算命的人對他的話奉若神明,不敢怠慢。但是他也出奇的懦弱,村裡人不屑於與他一般見識,同時也給他取了"趙獃子"、"趙大仙"等令人羞恥的壞名。哪怕去半塘走差,當高定邦喑啞二威嚴地喊一聲"大仙",趙雲仙的身體都會猛地哆嗦兩下。為了討好高定邦,還從衣兜里掏出煙盒給他遞過去。

  如果說"懦弱"是趙雲仙讓人"憎"的一點,那麼勾搭婦女、輕薄未出閣的姑娘便是讓人更加憎惡了。按照嬸子的話,趙雲仙是個"心術不正"之人,出去算命是假,與不三不四的女人勾搭是真。有一次給人算命,老不正經地摸了人家黃閨女,硬生生地被那戶人家的三十十個親眷揍了一頓。

  可是這世上沒有像模子里刻出來一樣的惡人。當趙雲仙以一個"父親"的身份為大家所知時,他必定是合格的,甚至讓人感動。

  "父親是個好脾氣的人。我不時停下腳步,望着天上的鷹,他一次也沒有催促過我。等我走到跟前,他順手摺下一根楊樹枝,幫我刮乾淨鞋底和鞋幫上的淤泥,然後蹲下身來,捏了捏我的手,對我說:‘得走快點了。一會太陽出來,地上封凍一化,路就爛了。’隨後,他忽然沖我眨了眨眼睛,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臉,笑着說,如果我在他臉上親一口的話,他就讓我騎在他肩上走一段。"

  在我們看來,這好像就是普通父子之間的親密行為,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意,不由得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童年。而在他們當地,父親對兒子過於親昵,被認為是一件極不恰當且有悖倫常的事。此時,作為"父親"的趙雲仙又是那麼出格且無畏。

  父親將落在藍布包袱上的飯粒撿起來,塞到嘴裡,一邊得意地問我,是不是很長時間沒有聞到肉味了?他坐在桌邊,抽着煙,一動不動地看我吃飯。我每吃一口,父親的喉結就縮一下。我不由得停下筷子,問父親有沒有吃過飯。

  他想了一想,說:"要不你給我剩一口?你要是餓,全吃光了也沒事。"

  聽父親這麼說,我就知道他沒有吃飯。很有可能,這碗飯本是他一天的伙食。他走了十多里地,給我捎回來,就是為了讓我聞聞肉味。我只吃了小半碗飯,用筷子將那兩塊肉埋在碗底,裝出吃飽的樣子,對父親打了個飽嗝,就上閣樓睡覺去了。父親央求我再多吃一點,我沒搭理他。

  我站在閣樓的小木窗前,看着父親坐在灶前的板凳上吃飯。當他吃到我藏在碗底的那兩塊肉時,我看見他的肩膀劇烈地抖動,開始抹眼淚了。這是我第二次看見父親流淚。第一次是在去年夏天,我因為吃了伴着龍糠的油泥,拉不出屎,肚子脹得像鼓一樣,父親往我嘴裡灌韭菜汁時,哭過一回。

  父親在灶堂里流淚,我也在閣樓上哭。

  父親並不在乎我知道他在哭。

  當趙雲仙餓了一天,走了十多里地給我捎回來帶有兩塊肉的一碗飯時,我看出了父親飢餓,便假裝說吃飽了,把半碗飯及兩塊肉留給父親。父親看到碗底的兩塊肉而偷偷流淚時,作為讀者的我也被深深牽引着。人的一生中,時時刻刻都是被"情"字所包圍住的:師生情,血緣情,朋友情……不勝枚舉,或許人就是為情而生,而其中最感人,最可靠,最純潔的莫過於血緣情了。血緣情中最強烈的莫過於就是父子、母子情了吧。

  趙雲仙,作為一個的算命先生有時候表現出的是其"惡"的一面,而作為一個"父親",卻給人以滿滿的愛。

  二、妓女的"丑"和母親的"善"

  妓女出身的王曼卿曾是趙孟舒的遺孀,當趙孟舒服毒自殺后,王曼卿便嫁給了經常給孩子們講故事的"老菩薩"唐文寬。說"嫁"也並不合理,她只是和唐文寬搬到一起住了。可以說是本性難改吧,她生得漂亮,主動勾引男人,與各種男人通姦。作為營長的高定邦在村裡召集"青年突擊營"的隊員,看到系扣子,扭動柔軟腰肢的王曼卿,便魂不附體,可見,王曼卿骨子裡就是透露着妓女的醜陋一面。

  但在"我"的想象里,卻是離家出走的母親的化身。

  當我故事聽到一半做夢時,夢到了自己的母親,母親額面容看上去很不真切,我根本無法看清楚他的樣子和聲音,我醒來唯一能記住的就是母親那甜美、虛幻而又破碎的影子。

  唐文寬的老婆王曼卿見我獨自抽泣,一個人呆坐在桌邊不走,就去灶下熱了一碗紅棗湯,端過來,放在我面前。

  她悄悄地將我摟在懷裡,用一種我聽到過的人世間最令人心醉的聲音輕輕對我說:"是不是夢見了媽媽?"我們感受到她的淚珠掉在我脖子里,開始是熱的,很快就涼了。

  以至於我產生了一個念頭:要是這個人就是我媽媽,那該多好啊!

  這個場景,令王曼卿從一個善於勾引的妓女轉為一個親和的慈母,王曼卿人格里被扭曲的一面在此刻復原。在她的雙重人格作祟下,最終導致在毀滅他人和自我傷害中,走入心靈的地獄。格非用現代意識來觀照一個舊時代女性深層的心理世界,寫出了人性深處的複雜性、矛盾性、鬥爭性、變動性。正是從這種現代非理性主義的角度,她打開了一個真實可怖的心理世界,讓我們洞見了理性的人在異化的迷途中如何去掙扎、去抗爭、去毀滅。

  小說中,像趙雲仙、王曼卿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表現出的善與惡,總能讓讀者在厭嫌或者感動到極點的時候話鋒一轉,吊足胃口。這不經讓我想起《歡樂頌》中的一句話:不要把人想得太好,也不要把人想得太壞,都是凡人。

  望春風讀後感(二)

  一、人物介紹

  格非,原名劉勇,1964年生,江蘇鎮江丹徒人。1985年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慾望的旗幟》、《塞壬的歌聲》、《小說敘事面面觀》、《小說講稿》等。他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2015年8月,格非的作品"江南三部曲"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望春風》是格非獲茅盾文學獎后的首部長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學創作精華的成熟之作。

  二、內容介紹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講述了因為歷史悠久,名人輩出而被稱為"儒里趙"的鄉村村民在面對動蕩的時代時個人命運的變遷。每個人似乎都有一個秘密,都努力維持個人尊嚴在浩劫歲月的完整。1958—2007,跨越五十年的講述,世事人情顯露,悲涼中透着些許滄桑。

  主人公自小就沒有關於母親的記憶,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是個有過黑歷史的算命先生,在上海當夥計的時候拜在有特工嫌疑的幫派組織老大戴天逵門下。有一天,父親突然自殺,用以保存作為一個人最後的尊嚴。主人公自此成了孤兒,為生產隊里放牛。這個村子里,有與陳毅下過棋的文化大家趙孟舒,在一次被批鬥后服毒自殺;有美艷無比來自外面的妓女王曼卿,一直讓村裡大小男人魂牽夢縈;有立志一生辦三件大事的農會主人趙德正,平了一座山,建了一所學校,然後在醫院裡靜靜地完成最後一件事:死亡;有來歷不明的老菩薩唐文寬,擅長說書和一種古怪的語言逗孩子們開心,被發現曾經做過國民黨軍人,多年後才知道,他說的古怪語言竟然是英語……主人公經歷了土改、"文革",依然是個娶不上媳婦的窮小子,突然有一天,村裡來了一輛吉普車,要接他進南京城,命運發生了突變的同時,時代也在發生巨變。

  《望春風》以寫實的語言描繪出真實的鄉村,而意蘊卻愈加豐富。除了格非擅長的對性對死亡對歷史等主題的思考,還將父子之間的這種"人情"寫到了感人至深的地步,相對於"江南三部曲",更接地氣,更加沉穩,更有溫度,更多地關注時代洪流下鄉村的人情之美。

  三、感想與見解

  同樣是描寫個人命運在國家命運面前不屈不撓的努力以及無奈,不同於《白鹿原》的慘烈與史詩般的文字,格非用他一貫的平實、略帶憂鬱的文字,像我們展示了普通人在苦難生活、被時代裹挾而變得荒謬的人生面前,如何堅韌不拔地生存。

  儒里趙村,"儒"者,"趙"者,此命名,即深含意蘊,有着對古老傳統的回眸。一個普通的鄉村,有雅士,名趙孟舒,住在蕉雨山房,"藏有一床唐琴,乃絕世鴻寶,名為’碧綺台’。這張琴制於唐代天寶年間,為落霞式,琴身鑲有金徽,琴背龍池之上,刻有魏碑體的行楷三十六字,填以石綠,不知何人所題".更有日常用來彈奏的古琴,一為"枕流",一為"停雲".如此的雅士,有些難以讓我們與印象中粗鄙的村野聯繫起來,但卻是儒里趙村的本然。而曾做過"刀筆"的趙錫光,能隨口說出這樣的話:"喪子之痛攻於內,狐妖之媚攻於外,血肉之軀,蕉萃殆盡,頓成土崩之勢。"更有外來者唐文寬,不僅會給孩子們講古,還會用一種古怪的話逗孩子笑,後來被一位女知青聽到,發現是流利的英語。一個村子裡面,藏龍卧虎這許多人,儒里趙者,算是沒有白叫。

  《望春風》前半部的類田園村野寫法,有來自古典文學傳統的浸潤,也有鄉村的樸野,那種民風的醇厚,事實上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文學史上由廢名、沈從文、汪曾祺等一脈相傳,如今已不多見,而格非卻是難得的有此心之人。

  故事中"我"的表哥趙禮平在故事的最初已然頭角初現崢嶸,其陰狠讓周圍的人小有領教,而進入新時代,適逢其會,暴發戶當仁不讓地出爐,儼然成為"現代化"之代表人物,或曰象徵。這是一個西門慶式的人物,政商通吃,對女性的佔有不知饜足,乃儒里趙村的異類,也是新時代的開山怪。這樣的角色,充當了古老村莊的摧毀者,時間河流的截斷者。

  格非化用《詩經?小雅》中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句,奔走四望,赤子之心豁然,悲涼滿腹,卻從不放棄冀望。《望春風》在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時代的悲涼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因為堅韌的人性存在,而從未消失的生活的希望。

  望春風讀後感(三):那一抹鄉愁

  章建微

  這部小說共分四章,總的來說是"上中下"的結構。前兩章"父親"和"德正",是寫"我"生活在故鄉時的村莊里的生活的。后兩章"余聞"和"春琴"是寫"我"離開故鄉后村莊里的生活以及"我"回到故鄉時的生活,也兼寫"我"在外面的生活。前兩章在時間結構上指向"過去",后兩章顯示"現在".雖然"過去"和"現在"經常交叉出現,給人歷時性生存有共時性之感,但是這兩個時間線索還是比較明晰的。這個明晰性,從某種意義上也強調了人物在精神上回歸的艱難。後面兩章,隱含了一個"中下"結構,第三章為中,第四章為下。中部"余聞",通過"我"的聽說和看到,講述了上部中出現的各色人物的命運結局。第四章是旨歸,是作者最意欲突破的地方。

  在作者溫情的筆下,這個叫"儒里趙"的鄉村及其周邊,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地方,不僅有"身為一鄉之望,而為百姓宜矜式,所賴保護者"的鄉紳如趙孟舒等,還存有各種"文化設施",如寺廟、花園和大宅院。這裡還是一個風俗醇厚、人情豐盈的地方。比較有意味的是這樣一個所在並非存在於"民國"這一被理想化了的時代,而是存在於新中國成立后,而且經受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洗禮".1489750009977167.png

  故事中父親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父親是個算命先生,雖說那時的算命先生並不是很好的職業,弄虛作假,但是父親半真半假的話語中往往有着看透人生的這裡,他在死前對"我"所說的話是那麼的准,這些話更是成為了我今後生活的一大準則。父親雖是男的,但是他又是那麼的細緻,不僅把我的生活照顧的那麼好,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父親的早逝讓我感到特別的無助,但是父親又是那麼的偉岸,這樣的形象讓讀者記憶猶新。

  再者就是故事中"儒里趙村"是一個世外桃源,那裡的人們雖然窮,但是他們那種互幫互助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是我們的榜樣。在那個時代,對於大家批鬥的對象,一般人往往是逃得遠遠的,但是在"儒里趙村"當趙孟書去鄉里批鬥時,村裡人不僅安排了獨輪車送行還有綠豆湯解暑,這種待遇哪像去批鬥大會更像是去縣城參加表彰大會。可見,那裡的村民不論你的出生,不論你的職位高低,更不論你你的貧賤,他們永遠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這讓我們想到自己,無論自己以後走多遠的路,記得常回家看看,想想小時候的自己,童年的快樂還是那麼歷歷在目,轉眼間我們已年過三十,人到中年了。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要常去生我養我的地方轉轉,那一抹鄉愁悄然而生。1489750134516521.png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段格非的話,與大家共勉:如果我們不能夠重新回到時間的河流當中去,我們過度地迷戀這些空間的碎片,我們每一個人也會成為這個河流中偶然性的風景,成為一個匆匆的過客。

您正在瀏覽: 望春風讀後感
網友評論
望春風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