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社會心理學讀後感(一)
心靈驛站
傅毅琳
通過讀這本書,我了解了社會心理學研究主要有3個領域,分別是個體過程、人際過程、群體過程,研究層面分別是社會、個人、人際。研究方法有兩大類: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自我概念中,華人的社會取向正是華人的真實寫照,關係、權威、家庭、他人取向。實驗表明他們的確有個人取向自尊與社會取向自尊的需求,且社會取向自尊的需求較高,同時也有個人取向自我提升與社會取向自我提升的現象。
通過一個個案例來向讀者闡述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例如:生物理論、學習理論、誘因理論、認知理論、角色理論。社會認知是人們選擇、理解、識記和運用社會信息作出判斷和決定的過程。社會認知對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社會認知與寂寞、與焦慮、與生理疾病都有關聯,負性情緒導致人們緊張,進而心臟病誘發、免疫系統受控制、自主神經系統受損,因此我們應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時刻保持好心態好心情。
偏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尤為常見,它會對我們的知覺、自身和他人行為都有着一定的影響,這種自證預言現象與刻板印象、歧視之間均有關聯。研究中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讓白人大學生面試幾名求職者,這些求職者中,有白人、黑人。當大學生與黑人面談時,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不自在與缺乏興趣,且結束談話也比面試白人時更快,為弄清這些行為如何影響黑人求職者,於是進行了第二次實驗,控制面試者的行為,使他們行為與第一次實驗中面試者對白人或黑人求職者的方式一樣,但第二次實驗中會是白人求職者,對面談進行錄像,並讓不同的人對求職者進行評價。結果發現,那些受到以第一次面試黑人的方式進行面試的求職者和被以第一次面試白人的方式進行面試的求職者相比,前者被認為比較緊張且缺乏實力。因此,通過這一調查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偏見會讓人產生心理陰影,這種陰影也會對他人產生影響。當然,消除偏見的方法也有很大,主要可以通過注意父母與周圍環境以及媒體對兒童、青少年的社會化影響,讓更多的人受教育,因為受教育越多的人偏見越少,人們的偏見更多的來源於自己的無知與狹隘,此外,對立團體的直接接觸也可以減少他們間存在的偏見,比如,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奧運會等都可以克服人們之間的偏見。
合作學習的典範是"拼圖教室"這一實驗,拼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合作團體參與過程成功地打破了內團體對外團體排斥的觀念,促進了對同一團體的認識,沒有人被排除在團體之外,合作學習鼓勵了同情心的發展。我覺得這好比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性質,儘管後期發生了解放戰爭,但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嚴峻的形勢下,兩黨最終還是簽訂"雙十協定",攜手抗擊敵人。這樣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曾經的偏見。
大家常聊的人際吸引也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內容,人際吸引有兩種原因:一是人本生來就有的親和動機,二是為了克服寂寞。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有個人特質(包括第一印象、個人能力、外表吸引力)、相似性、互補性、熟悉性、接近性。親密關係的維持也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這種關係的維持有以下幾種重要條件構成:平等、歸因、溝通、嫉妒。
總結一下,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有3種特點:一是以自我為中心(交往法則:一個人離我越近,我就對他越好);二是講人情(禮尚往來);三是強調人際信任(寡言之人沒有出路)。
社會心理學讀後感(二)
這是我們的必經之路
老麥
大家都叫他吳大,那麼我入鄉隨俗,從個眾,也這麼稱呼他套個近乎,儘管他根本不認識我。
我很佩服吳大的勇氣,居然敢講《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如此宏大的場面,小生我是hold不住的,而且還再三猶豫,才報名來聽,但好久都不敢加入那個讀書的小群,生怕露出什麼馬腳。就好像城管明示暗示了我兩次,讓我講《大江大海》,今天我在這裡索性表個態,這本書對小生來說場面也過於宏大,所以不敢講。說得好聽,是我謙卑,說得真實,實在是自知淺薄。而且,要講此類書,須花很多時間準備,小生太忙,實在無暇顧及。
有沒有覺得跑題了?看我怎麼拉它回來。其實,說到時間,本來小生打算多花點時間好好寫一篇社會心理學的讀後感,可是近日突覺雜事太多,心中焦躁,於是力不從心。故而,小生想到了自我服務偏見,是不是因為我太在意"陌生人"的看法了呢?事實上,至多也只會有20%的人會注意到我的粗製濫造吧?好啊,這下我茅塞頓開了,既然如此,糊弄一篇也是不打緊的,於是非常抱歉,您如果看到這裡,想要轉檯,小生雖然臉紅,但也只好恭送。話說,這是不是又是自我服務偏見在作祟,導致自己可以大言不慚發表如此不負責任的文字呢?
也許是吧。然而,不管是不是,按照吳大的說法,I agreed.實際上,這也是我的說法,雖然還未到40,但是已經扎紮實實的在奔四了,而這在不惑之前,開始涉足心理學,真是印證了從物理學到神學的那條軌跡,我想,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人生大略就是這個軌跡,就算是沒有達到神學的彼岸,其實在內心,我猜測(因為得知了自我服務偏見之後,不得不把"我堅信"修改成"我猜測"),也一定有神的存在。
回想年少的時候,哪怕是10年前年輕的時候,對心理學,我是毫無感覺的,不過我告訴自己,那是因為還沒有到時間,時間到了,再去看那些東西,也許效果更好。果然,在開始奔四的過程中,一切水到渠成的,心理學走進了我的世界,就好像那些40好幾接近天命的長兄都陶醉在哲學與禪學中一樣。說到這裡,我倒是想對吳大說一句,你那層捅不破的神學薄紙,不用着急,不用多想,只需再走些年歲,它便不捅自破。
所以,人生就是這樣奇妙,或者說,奇妙只是自己感知的,其實不過如此,走過了,自然也就發生了,接納了,溫柔了,安靜了。尤其是當我們學悉了心理學相關書籍之後,更能夠懂得自己和他人了,而即使沒有看過書,也可能會在社會這個學校中,自我修行了。
當然,這樣的修行,並不代表狹義的與世無爭。講座過程中,有同學提問,大概意思是,知道這些,對我們的人生、社會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再加上一個我對她的問題的理解,會不會因此看破塵世,變得消極?我的答案是,很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確實是負面的。因為我可能忽然覺得,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我也是這樣的,即便我仍然高昂着高尚的頭顱,但是仍然抹不去那些現實在我腦海中留下的痕迹。於是,我們可能會迷茫、甚至迷失。但請相信,再一次引用我朋友那句名言,不惑之前,是最惑的,只要走過這段路,至少,你會agreed.所以,這之後,你儘管心裡與世無爭,但是你會平靜的去爭;這之後,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是這樣的,你會變得溫柔,就算當時你氣急敗壞,義憤填膺,甚至滿懷正義,你仍然會明白,不至於完全是黑暗;這之後,恰恰也是因為你了解到這些,你可能會通過一些行動去提供幫助、去避免危險,我是說,去讓你的周圍變得更好……總之,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積極的意義,而且,帶着一絲信仰。
當然,仍舊有可能,你仍然平凡,甚至,被世界拋棄。這個時候,請不要與自己的平凡為敵,因為,再說一句我的名言,誰都不比誰更高尚,哪怕是萬念俱灰,我不得不說,你會認同,從而明白,並不是完全的黑暗。
這裡打斷一下,說說"誰都不比誰更高尚".在學習社會心理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人們並沒有我們以為的善良,我是說,那種比較純粹的善良;或者說,哦,原來是是這樣的;再或者,哦,原來真的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那些曾經你所鞭笞的,如果你也身處其中,你會不會也變成自己所鞭笞的對象呢?你不要說,我一定不會,我猜測,好吧,本來我想說我肯定的,你大概不會有你想象的那麼高尚。因為並不是你所看見的就是真相,真相永遠只有一個,然而我們可能看不見,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沒有經歷,所以,"誰都不比誰更高尚".
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大江大海》,其中有很多我們不曾聽聞的角度,和"事實".假如,你是國軍的一員,假如,你是一個日本兵,(其實,很多時候,是歷史選擇讓你這樣,你根本無權選擇或是最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成為國軍,成為侵略者),你敢說,你會比他們都要高尚嗎?當然,但是,你也不要忘了,有些時候,這也絕不是你醜惡的理由。所以,在我們沒有陷入那些境地的時候,我們要儘可能避免;而假如我們不幸陷入了,我們也要找到好的辦法幫助自己、幫助他人,一起走出來。總之,我們不能不假思索簡單的以為我們所知的就是真相,甚至因此採取不恰當的行動。
所以(果然是力不從心了,打算草草結尾了),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開始思考,開始實踐,其實每天,你都可以發現我們身邊充滿着書中所說的各種的各種,面對他們,把這些融入自己,我堅信,你會變得更加溫柔,同時更加強悍。
最後,假如非要我說說MBA生涯中最好的一門課,那麼,我只能忍痛選擇張新安老師的那門心理學的選修課,上過那門課,吳大的這次講座聽起來,可以看得更深,想得更遠。可是有沒有好虧的感覺?花那麼多錢,挑了這門課做第一?沒辦法,我們總是要長大的,而內心的成長,比技能的成長更重要。所以,我很幸運,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剛剛好遇到這個學科,但我想,其實是因為我們必然會幸運的,或者說,這是我們的必經之路。
讀《社會心理學》有感(三)
選擇學科時,我就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最近有幸拜讀了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的《社會心理學》,感觸頗多。跟許多自然科學一樣,社會心理學至今還是沒有一個為所有的心理學家普遍接受的定義。我認為認真學習研究《社會心理學》對我們的工作學習都大有幫助。社會工作的對象是人,是人和環境的互動,無論何時何地,人的心態和行為總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體和整個社會的影響。學習這門學科,有助於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為的自覺性,增強社會的適應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用新的方法去觀測人和理解人,從而更加準確的理解人們行為的意義、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周圍世界的關係。這種觀測里和理解力幫助畢業后的我們踏上社會指明道路來說意義重大。
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對人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規律進行研究的學科,有着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對象為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群體心理和社會心理學。它又屬於自己的方法論,主要有:一般方法論和專門方法論和特定學科的具體研究方法,比如說觀察法,心理測試很檔案研究等等。
看到這兒,我不由的想起了一些經典的心理電影,如:《沉默的羔羊》,《美麗心靈》等等。這些電影的精彩之處,就是運用了一些社會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充分的將錯覺,喚醒,情緒等元素髮揮到極致。
在這本書中,還出現了"社會人格"一詞。在心理學中,人格又被稱為個性,但是依舊是沒有確切的定義。奧爾波特認為: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物理系統的動態組織,他/她決定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獨特性。而我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陳忠庚對人格進行了這樣一個界定:"人格是個體內在的行為傾向性,它表現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形成的給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組織".這些概念讀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腦袋大了,但是隱隱約約的,我們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動性,還有部分的相對獨立性。看到這兒,我想起每個小孩從小就學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動性和獨立性相關嗎?讀書學知識就是為了是自己能與眾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從而塑造自己的社會性。同樣,"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沒有相貌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沒有人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現在所說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說的人格。堅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實的自我。
說到心理活動,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態度,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態度不僅決定着人的內心活動的方向與強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了解一個人的態度就可以預測他的行動;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就可以改變他的社會行為。這心理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點。現在社會中,存在的偏見越來越多,所謂的偏見其實也就是社會態度中的一個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對待農民工的偏見,記者在採訪時對被訪者的偏見,是對人對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過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為主,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見,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態度。最後,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研讀《社會心理學》,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相關範文
- ·怪誕心理學讀後感
-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 ·兒童心理學讀後感
- ·銷售心理學讀後感
- ·教師不可不知的心理學讀後感
- ·設計心理學讀後感
-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
- ·一本書讀懂銷售心理學讀後感
-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後感
- ·學校心理學讀後感
- ·心理學讀後感
- ·教育心理學讀書心得
-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
- ·讀書心得:《每天懂一點好玩心理學》讀
- ·《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
- ·《校長最需要的心理學》讀後感
- ·律學、法學與法理學概念辨析━━試論法
- ·優化投資發展軟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
- ·《管理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
- ·管理心理學心得
- ·心理學教師培訓心得
- ·讀《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有感
- ·知見心理學培訓有感
- ·心理學心得體會
- ·讀《學前心理學》有感
- ·讀《生活中的心理學》有感
- ·心理學家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