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pp958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標籤:五中全會 三中全會 會議精神 兩會學習 黨章學習

  扎紮實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決策,必將促進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境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和諧。

  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標誌着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過去,我們實行的是農村支持城市、農業為推進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的政策,為此農民做出了巨大奉獻。這在一定歷史階段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的發展。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有關農村的兩個尖銳問題無可迴避:一是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和全面小康社會;二是農村的現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進,整個國民經濟的成長將因此遇到阻滯。現在,這兩個問題越來越迫切,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關係、工農關係上先後進行過兩次重大調整。第一次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次是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屬於第三次重大調整,其實質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做出這樣一個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施政品格。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標誌着我國開始具備同步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能力。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大大增加,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城鎮化水平已達到40%,二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國家公共財力越來越雄厚,經濟保持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已經有必要而且開始有能力轉而採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歷史發展階段性和現代化進程規律性的科學把握。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落實中央關於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農村的面貌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是關於“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歷史上,我們為解決“三農”問題陸續出台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基本上屬鬆綁和減負範疇,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城鄉差距、工農差別不是在縮小,而是在繼續拉大。其癥結仍在於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沒有得到根本調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沒有得到徹底打破,農村難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輻射帶動。一些關係長遠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農村發展的規劃問題、機制問題、途徑問題、組織保障問題,以及農村稅費改革后鄉村職能轉變問題,都亟待我們從整體上去研究和解決。農村社會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黨群干群之間,也積累了不少錯綜複雜的矛盾,成為黨長期執政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隱患。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充分把握了新時期的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找到了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農村的結合點。這一系統的戰略規劃,必將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闖出新路,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和諧穩定,使農村不再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包袱,而是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

  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落實到操作層面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係,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構成了一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統一、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相融合的科學完整的目標體系,包含了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如何找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切合實際的工作路徑,如何創造性地把“二十個字”的總體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層面,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立足一年多來的實踐,我們認為,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做到“五新一好”。

  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鎮面貌是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但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農村住房建設乃至整個村鎮建設。五中全會指出,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縣鄉政府應當切實擔負起責任,以建制鎮和自然村為單位,抓緊編製村鎮規劃,並抓好規劃落實,使村鎮建設逐步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髒亂差問題。

  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致富,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富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有基礎。因此,要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農民的持續穩定增收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

  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培育新農民。素質不高、創業能力不強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根源之一。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這就要求我們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要求,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依託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廣大適齡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

  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以創建文明村鎮為主導,塑造新風貌。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要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整治陳規陋習,移風易俗,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思想道德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的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

您正在瀏覽: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網友評論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