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音樂教育敘事故事

音樂教育敘事故事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得得9

  音樂教育敘事故事(一)

  我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快一年多了。回想起我的教學經歷,我深深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並不難,難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課,很多問題並不能僅僅靠一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是要靠平時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細節之處慢慢灌輸你對音樂的理解,把握住他們學習音樂的正確的方向,並且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讓孩子真正的喜歡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讓我有心得的小事,事情雖小,但也慢慢完善着我對音樂教育的理解。有許多地方值得反思和總結。

  最初的時候我在想我到底應該怎樣來教我的學生,怎樣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怎樣才能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發揮到教學實踐當中去呢?果然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一開始的教學就沒有我想的那樣簡單,我一直把自己在課堂的所學運用到教學當中去,可是我卻忽略了一個重點:理論跟實踐是有很大不同的。在這一點上我沒有特別注意教學設計,因此呢最初的教學目標基本都沒有怎麼達到的。在上了兩周之後我就發覺自己的設計怎麼老是和學生不搭調呢?教學任務也無法完成,目標也是困難。隨着新課程的改革和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標準已經成為教學的方向,原來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要求,所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改進,選擇和摸索更適合孩子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糾正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態度

  在一開始上音樂課的時候我就發覺很不對勁,大家都是覺得音樂課是所謂的“豆芽課”,上不上好都是無所謂的,覺得上音樂課只是唱一首歌那麼簡單,更別說對音樂知識的渴望。更過分的是我在上面上我的音樂課,很多同學都把自己的作業拿出來做,根本就不管我在上什麼課,聽的同學還動動小嘴,不聽的同學完全就沒有在這堂課上。我這一想就擔心了,這該怎麼辦呢?小學音樂教學目標明確規定要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行的,要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學生連學習這個的想法都沒有,我要怎樣才能讓他們學習呢?最後我想我應該以興趣來帶動大家學習。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師應該在不同的教學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 )增加學生對老師上課的興趣,渴望老師來上課,這裡不僅要求教師的業務水平高、口語表達幽默、帶動性強等外在的素質,還要教師的內心必須是以愛動其心,以禮服其人,以智動其行。愛心和責任心是老師必備的東西,所以當老師上課而學生不聽你的時候記住千萬別發火,要愛他關心他,輕輕的一個提示即可了,這時他自己也會覺得不好意,所以注意力自然就到你這裡了。再製作一些適合音樂教學的幻燈片教學,抓住學生好奇心理。其中還有教師上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多進行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開心了自然就學了。

  (2 )增加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如果孩子本身對音樂感興趣的話不需要教師花太多的時間去提醒她,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學心理現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現象,比如給孩子們一些樂器的學習,音樂知識的簡介等學習。

  二、課堂紀律性的管理

  作為一個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從而對課堂紀律進行有效的調控。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前幾十分鐘,同學們的配合還是相當不錯,但是很快課堂就出現難以收拾的“熱鬧”。因為我主要是從事低年級的教學,記得在第一節音樂課的時候,因為我並沒有很好了解6-8 歲兒童的心理特徵,在上課前15 分鐘還沒有進入主題,使課堂出現鬧哄哄的情況,當時我只會發脾氣,所以最後使得學生和教師也出現比較僵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老師的好感也消失,同時也影響到了我的教學質量。後來我查閱了相關書籍,知道6-8 歲兒童的心理特徵,他們都是集中力時間比較短,因此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 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對自己的教學安排做了相關的調整,我通常把師生問候,練聲及複習前一首曲目的時間把握在前5 分鐘。通過簡短的導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導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動畫視頻導入,故事導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導入都是相當感興趣。因此說,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已經可以提高一半。我帶的是二年級的音樂課, 針對學生性格特點, 每次開始上課,我都會在黑板上貼五顆星星,作為獎勵給表現最好的孩子,這一招,總會特別奏效。孩子們也特別喜歡上我的音樂課。我覺得這也是對我工作最大的鼓勵。  記得有一堂音樂課學習的內容是:認識七個唱名,我問小朋友,你們有沒有哪位小朋友已經認識了呢?孩子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其中一個膽子特別大的孩子對我說“老師,那不就是我們數學上學的1 、2 、3 、4 、5 、6 、7 嘛!”話聽到這,我不禁大聲笑起來。說實在,我剛接觸到音樂時,也何嘗不是將這七個音樂符號認成數學符號呢?我忍住笑,換用不着遊戲的方式讓她們來認識七個唱名。首先,我帶着學生以《找朋友》的遊戲認識了“do 、re 、mi 、fa 、sol 、la 、si ”的七個唱名。然後,又帶他們模仿我做手勢。但是我發現他們在跟我做手勢時,興趣不是很高。我想了又想:為什麼我不能讓他們自己來為音樂王國里的七個小朋友都編上動作,以此讓他們自己來熟悉音的高低呢?於是我就又開始行動了起來,等我話一說出來,就有好幾個小朋友舉手說:“李老師,李老師,能讓我來試一試嗎?”還有幾個小朋友甚至離開座位來扯着我的衣角,要我叫他表演。於是,我請了一個小朋友讓他做“do 、do 、do ”的動作,這時,我發現有很多小朋友都舉起了小手,來跟着他表演。看着孩子們的表演,孩子們掌握的很快。於是我又叫了好幾個小朋友同樣為re 、mi 、fa 、sol 、la 、si 這六個音編動作,看着,孩子們編的動作再加上我及時的引導,他們對這些音很快就全掌握了。  二年級的學生已能“聆聽、分析、思考”音樂,大致能從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聽去想。這一時期,學生還不具備音樂術語概念,和學生的交流,要避免過多使用音樂術語,要善於將音樂術語轉化成學生聽得懂的話,多多以輕鬆快樂的遊戲來讓她們吸收要學的知識。同時多鼓勵學生敢於表現自己。

  三、改變教學設計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音樂知識

  最初的我一直都是按着自己的教學思維在走,沒有為孩子考慮得太多,只知道按着教學參考書上的教學任務,教學建議來固定我的思維,結果恰恰是時間不夠。由於低年級的孩子很少接觸專業的音樂教育導致他們在學習音樂的時候接受力是有限的,基本上學習一首歌曲都要一節課的時間,而教參上的設計內容太多了,基本都有音樂欣賞。一節課時間不能好好把握,學生學唱歌曲時間太短了還加上有遊戲活動等。因此我把學習歌曲和欣賞分開教學,遊戲適當穿插,並且在上新課之前都是進行了複習的,這樣的改動讓我在學習歌曲上還是取得了進步的。我還在上課時盡量運用電子琴教學,這樣不僅能夠對孩子的音準進行更正和掌握,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還用了音樂當中的模唱教學法和跟唱法來學習歌曲,在學習歌曲前都是先把歌詞用節奏來教學生的,這樣對歌曲的節奏能夠很好把握。

  四、把樂器和舞蹈、遊戲帶進課堂,展示學生的自信

  才開始上課的時候這些孩子都很膽怯,讓他們自己起來自我介紹都是扭扭捏捏的,還很害怕,很沒有自信。為了調動學生的自信,我把樂器、舞蹈、音樂表演等活動運用到教學當中得到了不錯的收益。

  樂器、舞蹈、遊戲在課堂的恰當運用,是可以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最活躍。而且樂器、舞蹈、音樂表演是你能很好培訓學生的節奏感的。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着老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在輔導,先讓學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作樂器示範,最後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通過他們的表演和我的引導,下面的學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學生打的是正確,那些是錯誤的。反覆地練習多幾遍,學生便很快把節奏和樂器配合起來。而且這樣學習節奏,會讓他們感到趣味性增強了,學習起來就變得簡單。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學習中,我就會簡單介紹該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腳位,也上按照樂器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動起來。

  在音樂遊戲方面我經常叫他們進行音樂接龍,音樂情景再現。如小學的低年級大多都是有情節的,在這種情況我就把快要學會的歌曲讓學生上台表演,下面的跟唱,在室外的遊戲大多都是設計的逮到了就要上前表演。

  古代教育家程頤先生說:“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此話道出了興趣與樂學之間的密切關係和聯繫,說明了興趣對學習的巨大能動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身上所蘊藏的對音樂濃厚興趣的表現潛能是教師對學生實施音樂教學的心理依託和理論基礎。在網上有一位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指出:“人的腦細胞網絡是由出生后受到刺激,逐步發展與完善的,人生下來就具有各種細胞,其功能起初是潛在的,如果不適當的給予刺激,它們便不能分裂增生,很可能在發揮作用之前就告終結。興趣就是對這種潛在的種種細胞給予有效的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持續則強烈,興趣就會使細胞增加。”在日本最新頒布的“學校音樂課程框架”中,“領略音樂之美,培養音樂興趣,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使學生養成通過音樂體驗充實日常生活的習慣和態度”等人本主義目標就被明確地列入到學習目的之中。

  其實在課堂上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自己在將來越做越好,要想學到東西,我覺得更多的是要像那些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學習實踐方面知識,這樣自己在實踐方面才會越做越好。

  這就是我在音樂教學中的一個小故事。

  音樂教育敘事故事(二)

  師生交流的途徑有很多:動作、語言、眼神、乃至心靈。從教多年,第一次讓我感受到心與心的呼應,是在三(2)班那節課上——《噢!蘇珊娜》。

  《噢!蘇珊娜》這首歌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弱起小節。為了解決節奏問題,我設計了兩個小活動。第一個活動是用有趣的語言掌握歌曲的基本節奏,我用歌曲的基本節奏說了一句話:“當我看見你們的時候我心裡真高興!”同學們感到非常有趣,紛紛模仿,我趁機讓學生模仿這個節奏創編自己的話。孩子都很踴躍的發言,這時候,我看見趙俊也受到感染,認真的聽着同學的發言,小手好幾次想要舉起,卻還是放下了。這時,我和他的目光又一次對視了,我沒有“目光提醒”,而是投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

  下一個環節是用動作表現節奏,我沒有先做示範,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去設計,誰設計好了就上中間來帶領大家做。教室里又一次熱鬧起來,大家一邊說節奏,一邊設計動作,都想上來表演。幾個孩子表演完了以後,我再一次發現了趙俊矛盾的眼神,我知道他在想什麼,這一次,我微笑着點了點頭。他站到了中間,用稍顯笨拙的動作進行了表演。看見他的變化,我心裡特別高興,為了保護好他脆弱的自信,我馬上對同學們說:“趙俊很少到前面來表演,我都沒有想到他做的這麼好,我們大家給他一點掌聲!”他的眼睛感激的望着我,小臉紅撲撲的,滿是興奮的表情。這種眼神,一直穿進我的心靈,讓我感到,當一名教師是多麼美好啊,你的一個眼神、一個關注,在孩子眼中,是多麼重要!第一次發現,我和學生的心,挨的這麼近。

  這一節課我和孩子們“玩”的特別痛快,我一直關注着趙俊,看見他沉浸在音樂中,沉浸在課堂中,眼睛里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下課了,我反思自己,為什麼以前跟學生交流的那麼少!每一節課雖然都認真準備,但是,對學生的了解卻未見加深。這令我想起來一次聆聽林格教授的講座,他說到:“一個老師用心靈來感應學生,比用其他方法來管理,更有效”。老師的一個眼神,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如果我沒有關注到每個孩子的眼神,沒有在他們迷茫、膽怯的時候給予一個肯定的目光,我永遠也不能和孩子們走的更近!教育,是心靈的感應;音樂,更需要心靈的共鳴。我將繼續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眼神,與他們進行眼神到心靈的碰撞!

您正在瀏覽: 音樂教育敘事故事
網友評論
音樂教育敘事故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