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大班教育敘事

大班教育敘事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pp958

  大班教育敘事(一)

  我們這樣學習跳繩

  初次跳繩

  幼兒升人大班,教師按慣例帶領幼兒開展跳繩活動。剛開始的幾分鐘,跳繩場面比較熱鬧。可不久,有幼兒就說:“老師,我不會跳。”“老師怎樣跳呀?”會跳幾下的賢賢則說:“太累了。”運動能力強的軒軒艱難地、不連貫地跳了幾下,說:“唉,太難了!”孩子們“知難而退”,有的收好繩子去玩其他器械,有的拿着繩子追逐跑,有的拿着繩子揮舞……教師只好終止跳繩活動。

  初次接觸繩子,孩子們從興趣盎然到知難而退,整個過程持續了不到10分鐘。為什麼會這樣?通過查閱資料和分析,我意識到跳繩需要有一定的對繩子的操控技能和一定的身體素質,如平衡能力,手、眼、腳等協調能力,腿部肌肉的力量、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等等。幼兒初次接觸繩子,對操控繩子缺乏經驗,理所當然會出現覺得跳繩很難、不知怎樣跳、太累了等情況。看來學會跳繩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於是,教師決定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先不練習跳繩,而是通過各種玩繩遊戲幫助幼兒儲備一定的跳繩技能,鍛煉身體素質,並持續激發他們的玩繩興趣。

  自由玩繩

  教師對幼兒說:“今天我們不跳繩,我們來玩繩,愛怎麼玩就怎麼玩,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兩個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玩。自己去找夥伴吧!”教師的話音剛落,孩子們便情緒高漲地找玩伴玩了起來。奇奇、暉暉、遠遠、坤坤四人站成“十”字形,各人手拿兩個繩子棒,使勁地揮動繩子,邊揮邊說“大浪、小浪,大浪、小浪”。文文、涵涵、西西、軒軒四人共用一根繩子,其中兩人牽着繩邊甩邊念“漁網、漁網,撈、撈、撈”,念完馬上把繩子放低,另外兩人馬上從繩子上跳過,有時舉繩人念完馬上把繩子分別舉到頭頂、肩膀、腰部,另兩人則根據繩子的高度嘗試跳過或鑽過。瑤瑤、寧寧、萌萌三人共用一根繩子,其中兩人牽着繩上下晃動,另外一人嘗試從晃動的繩上跳過,或從晃動的繩下爬過、側身翻滾過……

  孩子們自由地、盡情地玩着,不斷推陳出新,他們還自己制定遊戲規則,根據現場情況不斷地調整遊戲過程。

  幼兒玩繩時的動作有甩繩、晃繩等,他們還用走、跑、跳、爬、鑽、滾等動作嘗試經過晃動的繩子。這些動作鍛煉了幼兒的手臂、手腕力量與靈活性,發展了幼兒對晃動的繩子的判斷能力及躲閃能力,提高了幼兒的肌肉力量與耐力,為幼兒的跳繩活動作了身體素質和技能方面的鋪墊。同時,在自由玩繩中。幼兒是帶着積極的情感參與遊戲的,他們越玩越開心,越玩越有智慧。

  自主跳繩

  一次,教師的跳繩引來了孩子們的圍觀。有的問:“老師,你怎麼能跳那麼多下?”有的說:“老師,你跳得可好了。”……見孩子們頗有熱情,教師趁機說:“我以前也不會跳,後來我每天跳一跳,很快就學會了,不信你們試試。”果然,會跳幾下的孩子馬上加入跳繩的行列,不會跳的孩子也躍躍欲試,有些不想跳的孩子也不時停下腳步觀看。

  半個月後,孩子們對跳繩的熱情又有所升溫。於是,教師開始細緻全面地觀察幼兒的跳繩情況,有了以下發現:(1)參與度。59%的幼兒經常參與跳繩,34%的幼兒偶爾參與,7%的幼兒不參與。(2)跳繩能力。24%的幼兒能連續甩繩跳,63%的幼兒是甩一下繩跳一下,13%的幼兒甩繩與跳同時進行。(3)跳繩姿勢。幼兒的姿勢五花八門,有的手提得高高的,有的一隻手搖繩一隻手不搖,有的手臂向旁邊伸得直直的,有的甩繩時手臂太靠後,無法連貫甩動,有的靠肩關節帶動手臂和手腕搖繩。參與跳繩的幼兒全都整個腳掌着地跳,有的幼兒跳時經常往後踢,有的幼兒跳時腳抬得很高。另外,還有幼兒蹲着跳,身體前傾着跳,身體後仰着跳,等等。

  從觀察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兒雖然經常跳繩,對跳繩的熱情較高,但跳繩能力有限,跳繩姿勢也不規範。跳繩的規範動作應該是:以眼向前望,腰背伸直,手臂與手肘約呈90度角為基本準備動作。用手腕力量擺繩,跳躍時雙腳併合,腳尖或前腳掌有節奏地踏地跳,着地時膝蓋微曲。因為跳繩姿勢的規範與否直接影響幼兒能否熟練跳繩,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已有水平在後期的遊戲中慢慢滲透跳繩的動作要領一

  在遊戲中學習

  為了規範跳繩動作,提高幼兒的跳繩水平和興趣,教師開展了一系列相關遊戲。

  遊戲1:蹦床。有時在真正的大型蹦床上跳,有時模仿在蹦床上跳(雙腳向上跳,落地時前腳掌着地)。玩的時候,有時聽教師的口令玩,有時聽哨聲的節奏玩,有時聽音樂的節奏玩。節奏快,幼兒蹦得快;節奏慢,幼兒蹦得慢。在幼兒對“蹦跳”有一定節奏感后,手搖與腳蹦同時進行,即手往後搖的同時腳馬上蹦跳。

  遊戲2:盲狼和小兔。幼兒扮演小兔,教師或幼兒扮演盲狼。遊戲開始時,小兔跳着遊玩或跳着去採食物,盲狼閉眼聽。誰的腳步聲被盲狼聽到,誰就可能被抓。

  遊戲3:老鷹和小兔。幼兒扮演小兔,教師或幼兒扮演老鷹。老鷹飛來了,小兔快速躲閃;老鷹飛走了,小兔悠閑地跳。

  遊戲4:青蛙和蛇。一個幼兒扮演青蛙,一個幼兒扮演蛇,扮演蛇的幼兒手拿繩棒,用手腕把繩子像蛇一樣擺動起來去碰青蛙,青蛙跳着躲閃。

  遊戲5:跳晃動的繩。兩個幼兒拿繩棒左右晃動繩子,另一個幼兒從晃動的繩子上跳過,比一比誰跳過的次數多。

  幼兒在以上遊戲中能自然習得跳繩的技能。如:“蹦床”遊戲,幼兒練習用前腳掌有節奏地踏跳,着地時膝蓋微曲;“盲狼和小兔”遊戲,能鍛煉幼兒用腳尖或前腳掌輕輕着地的能力;“老鷹和小兔”遊戲,快跳與慢跳相結合,能鍛煉幼兒跳的耐力;“青蛙和蛇”遊戲,既能鍛煉幼兒手腕的靈活性,為搖繩做準備,又能鍛煉幼兒跳着躲閃的能力;“跳晃動的繩”遊戲,能鍛煉幼兒動作的靈敏性。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學習方式令幼兒感到輕鬆愉悅。

  大班教育敘事(二)

  可樂的轉變

  可樂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爺爺奶奶的嬌慣下變得很“自由”,不是在集體活動時插嘴、亂跑,就是用拳頭解決糾紛,做些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提心弔膽,以至於到了大班只要班上出了什麼事,孩子們想都不想就說“肯定是可樂乾的”。為了讓可樂的行為有所改變,我決定找可樂媽媽談一談。

  聽我簡要地說了可樂的表現,可樂媽媽大吃一驚:“小傢伙那麼調皮,我回家要好好找他!”我忙說:“是啊,如果現在還不開始調整,上小學時就要成問題了!”“我已經做好上小學後天天被老師找的心理準備了。”可樂媽媽回答得有些無奈。我聽了覺得有些奇怪,可樂媽媽怎麼那麼快就說泄氣話呢?於是勸她道:“現在班上一出什麼事,小朋友就說是可樂做的,我很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但是,小朋友都是在看的,可樂確實總是做一些違反班級常規的事,所以小朋友才會對可樂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幫助可樂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那麼到了小學這個新環境,可樂是有機會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的。”我希望以“新環境新起點”來鼓勵可樂媽媽,讓她重新樹立信心。果然,可樂媽媽似乎精神一振,眉頭也略為舒展了。

  我接著說:“現在,可樂的自控能力還比較差,我們必須通過外部控制,幫助可樂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然而,可樂媽媽接下去提供的情況讓我呆住了:“這孩子本身就感統失調,所以自控能力很差,我們已經在外面上課對他進行訓練了。”我驚訝道:“感統失調?”“是呀。因為可樂是剖腹產,沒有進行過擠壓,所以感統失調。我們帶他測試過,他還不算嚴重的。比他嚴重的孩子多着呢,有的到三四年級才發現。”我迅速在頭腦中搜索着可樂媽媽一直以來對待可樂行為問題的態度,這才明白她為什麼會感到那麼無奈。原來,她把可樂的“自由”行為歸結為生理原因,因此在思想上就放鬆了對可樂的要求,認為他天生做不到。我很希望讓可樂媽媽了解可樂的問題雖然有生理上的原因,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良好的行為是在成人後天有意識的培養下形成的。我決定回去好好查一下資料,了解更多有關感統失調的信息,也希望可樂媽媽不要因此放棄可樂,而是通過有效的策略來幫助可樂。於是我說:“既然有一部分生理上的原因,那麼成人有意識的干預就更重要了。我很希望您能和老師達成一致,在行為習慣方面對可樂嚴格要求,讓可樂有所進步。我們可以先從小的方面開始,比如,要求他好好坐着吃飯,爺爺來接時要攙着爺爺的手,不要亂跑。您還可以和可樂共同商量定一個契約,比如,以一周為期限,對他提出一些要求,做到了有獎勵,做不到就要罰。獎勵和懲罰的內容也要和孩子一起商定,要以積極的為好。每次的要求不要多,一步一步來,這樣可樂的壓力也會小一點。我們一起試試看,好嗎?”“好的,我們一定配合。”可樂媽媽點頭答應。

  大約過了兩個星期,可樂的情況絲毫沒有好轉,反而有些變本加厲。一天早上,我剛到幼兒園,配班教師就告訴我:“可樂昨天在集體活動時不好好聽,隨便跑開去玩玩具,而且我喊他他還跑,一直跑到活動室外面。”我聽了非常生氣,馬上找可樂談話,可樂一開始滿不在乎,後來竟拉着我的手說:“老師,你不要放棄我!”這話深深地感動了我。我重新審視了我和可樂的談話過程,覺得有必要和可樂媽媽再談一次。

  第二天中午我把可樂媽媽請到了辦公室,我簡單地將可樂前一天的表現說了一下,可樂媽媽非常生氣:“真是的,這小傢伙怎麼這樣,真是不得了!”“是的,我一開始也和您一樣,非常生氣,但後來我和可樂談話的時候,又被這孩子感動了。”可樂媽媽一聲不響盯着我看。我繼續說:“我給您打完電話后,對可樂說:‘可樂,我剛才和你媽媽打電話的時候,我聽得出來你媽媽很難過,心都要碎了!’可樂聽完后就哭了,對我說:‘都怪你,是你告訴我媽媽的!’我說:‘如果你沒這樣做,我就不會告訴你媽媽了。’可樂聽完沒說話。從這裡可以看出,可樂很在乎你這個媽媽,一個有愛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可樂媽媽聽了眼圈霎時紅了。我頓了頓,接著說:“我還問可樂:‘你知道什麼叫放棄嗎?’可樂說不知道,我告訴他:‘就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哪怕你變成壞人也沒有人管你!你希望老師放棄你嗎?’可樂搖了搖頭說:‘不要,老師,你不要放棄我!’我聽了這句話,真的很感動。所以,我把您找來,看看我們怎麼做可以幫助可樂。”

  可樂媽媽頓時流下眼淚,看得出她也被我和可樂之間的談話感動了。這時,我拿出一份材料,是我最近收集的一些關於“感統失調”的資料。我將資料作了整理,給她看的目的是讓她明白:感統失調並不是什麼不得了的病,其實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統失調,外面一些機構作的測試並不一定科學,而且這種生理因素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可樂媽媽邊看資料,邊聽我的分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於是,我接著說:“在和可樂的談話中我發現,可樂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他思想上知道,就是行為上做不到,這除了生理因素外,成人對他的影響也很重要。我們不能放任他的行為,一旦提了要求就一定要堅持。”

  這時,孩子午睡後起床了。我對可樂媽媽說:“等會兒有個集體活動,我們一起去看看可樂的表現究竟如何。”可樂媽媽點頭同意。活動開始沒多久,可樂就起身跑到玩具櫃前玩起玩具來,可樂媽媽忙用手一指,並喊道:“可樂!”可樂羞愧地笑了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可還沒一會兒,可樂又站起來把椅子一推,走到活動室後面,可樂媽媽趕緊走過去把可樂送回座位,並在可樂的耳邊交代了幾句。

  看完活動,可樂媽媽若有所思地點着頭:“想不到他在集體活動時會這樣。”我點頭道:“是的,現在的可樂需要成人時時刻刻在他身邊督促,幫他約束他的行為。”可樂媽媽搖着頭說:“我和他爸還是比較注意管他的,就是他爺爺太慣着他了,所以他一點都不怕爺爺,我們平時又忙……”“我知道你們比較忙,但是孩子只有一個,如果從小幫可樂養成好的習慣,會讓他受益終生,而你們在這過程中也能享受到可樂給你們帶來的快樂!”她略作思索,說:“我知道了,我回去和他爸爸商量商量,我們會和爺爺奶奶談一談,要不,我們就把可樂帶回家自己帶……”

  大班教育敘事(三)

  案例背景:

  在幼兒園中,很多小朋友都非常愛“美”。特別是當新衣服買來時很多幼兒都急着要穿到幼兒園去,想讓小朋友看看自己的新衣服是那麼的漂亮,喜歡老師表揚表揚他。但是有些家長一味地寵着孩子,他想怎樣就怎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溝通呢?

  案例描述:

  五一回來,衡衡有點不情願地走進教室,我一看他的臉就猜到他肯定是心裡不好受。這時我就過去問他怎麼了,他不離我而且轉身自己去玩了。他媽媽見此情形就過來跟我說:“五一休息時給他買來一雙新涼鞋 ,在家裡每天都穿。昨晚樓下一位阿姨誇他鞋子漂亮,他聽進了。今天非要穿到幼兒園來,跟他講了一早上他都不要聽還哭了一頓所以現在心情一直不好,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時我就又跟衡衡去交流,他仍舊不離我但是不象剛才轉身去玩了。但是還是在聽我講話的,因為他愛講道理所以我還是抱着試試的態度與他溝通。結果他願意與我交流,我很高興。我蹲下來問他為什麼不高興,他告訴我因為他想穿新鞋子可媽媽不讓他穿所以哭了。這時我對他說:“衡衡,你知道媽媽為什麼不讓你穿嗎?因為現在天氣還有點冷,而且太陽公公也沒有出來,你看老師、小朋友都沒有穿涼鞋。如果你現在就穿的話很容易感冒的,萬一衡衡感冒了,那就要上醫院打針了 那就又要花媽媽錢了對嗎?”他回答的很好而且心情也又點舒暢了。然後我又問他,爸爸媽錢是辛辛苦苦賺來的對嗎?他遲疑了一會兒對着我笑了笑,他媽媽看到此情景也放心地去上班了。我也為衡衡聽懂了我的意思明白了我的道理而高興。

  案例分析:

  現在家庭中普遍都是獨生子女,而且家境也都比較富裕。又很多家長一味的寵着自己的孩子,把他們作為掌上明珠捧着,祖輩家長特別明顯。所以現在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愛“美”心理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儘管這種心理是在特定情況下能起積極作用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它會給幼兒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家長、教師應該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幼兒的愛“美”心理。採取正確、合理的方法來引導幼兒,特別是對於那些非正常愛漂亮的孩子。幼兒愛“美”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從教師、家長和幼兒自身的特點來看。教師的誇獎很有可能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動因,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判別能力不強,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當孩子提出物質要求時總是一味地滿足孩子。沒有教育孩子該怎麼做,也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促使幼兒愛“美”心理的形成。有些幼兒自身愛“美”,教師、家長就要更加註意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的這種心理,導致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因素。

  此時,教師、家長怎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就起到關鍵的作用。

  案例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就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所以早期教育重視發現、保護和引導他天性中固有的品質。”還指出:“只有家園聯繫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兒童發展。

  1、發展的趨勢去關注孩子小步遞進的過程,抓住 發展的尋常時刻,學會了解行為的發展意義。

  在幼兒園中我們要學會分析孩子行為的尋常時刻,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水平,認知特點、智慧策略,以便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兒童的發展具有個體差異,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的優點和缺點。教師應具有全面、正確的兒童發展的知識和了解兒童發展的能力,積極、適宜地把握兒童發展進程及其特點,努力支持和幫助兒童的學習和成長,為每一個兒童的長遠發展在早期奠定良好的基礎。

  2、關注個別差異,滿足發展中的不同需要,促進每個幼兒的發展。

  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形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3、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現實的需要。

  對幼兒來說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對幼兒進行“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道德說教,而是幫助幼兒認清自己到底需要做什麼,以及選擇一種既能使對方感受到被尊重並接受自己的方式。

您正在瀏覽: 大班教育敘事
網友評論
大班教育敘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