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讀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生死朗讀影評(一)
1995年,麥克對自己的女兒說,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夠坦誠。不管對別人還是對自己。影片《生死朗讀》在一代對又一代的“坦誠”中,讓我們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真相。宣洩也是窩藏了一種難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們在重新面對一些我們總是規避的歷史時,到底要坦誠到何種程度才會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過拂去歷史的塵埃,沉甸甸的真相卻總無法讓你我坦然接受。那麼這種坦誠,又將置於何地呢?
在影片最初的時間地點交代為1995年·德國·柏林。面對這樣一部獲得五項奧斯卡提名的影片,我想大多數觀眾都會將影片的主題與反思二戰相關聯。然而當拉爾夫·費因斯飾演的主人公麥克追憶到1958年,他邂逅比自己大20歲的漢娜,併發生了一場畸戀時,年輕演員大衛·克勞斯和“熟透了”的凱特·溫絲萊特那般“坦誠”的表演,卻結結實實地將我們的心理預期遮蔽了。
影片中大衛和凱特的多場激情戲的確是以性為切入口,那麼大的年齡差距卻發生地似乎合情合理。兩個演員的表演絲毫不會讓人產生異樣的感覺,在我看來這是影片營造的特殊氛圍的原因。在這樣一種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濕乾冷的環境中,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單純冷練的少婦,以純粹情慾萌發的情感,在溫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歡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遊中,都不會顯得彆扭,相反,正如這段情感對兩個人一生的影響,他們在此後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懷念和支撐着這份情感。導演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坦誠把握,三個演員對於這樣一種情感的微妙詮釋,都淡化了這份畸戀本身不協調的作祟,反而讓我們感動。
然而真正帶我們穿越情感命題的是影片真正主題的引入和升華。在這份畸戀不可避免地出現失和衝突時,漢娜選擇了悄無聲息地離開。而在多年後,麥克作為法學院學生參加審判二戰中納粹罪行的聽證會時,他驚愕地發現漢娜竟然是被指控謀殺300名猶太人的戰犯。至此,支撐影片後半部也是帶領整部影片升華的兩大主題出現,其一是對那段黑暗歷史的人文反思,另一個便是對於知識這一命題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漢娜,她並沒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認的罪犯一樣,否認自己的罪行,而是堅定異常地坦誠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們在驚異於她“冷酷”“無知”的態度時,也不免跟隨她一同回望那個所有人看來都憤懣的黑暗時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多少無辜的猶太人被納粹分子慘絕人寰地屠戮。漢娜也是儈子手之一。的確,看過電影,我們不能因為她當時的無知就原諒她,像影片中那個倖存的作家一樣,絕對不會寬恕她。然而突破個人的道德情感規範,而上升到一個狂熱時代的集體無意識來說,漢娜自身不也是一個悲劇和受害者么?她執拗遵循的規範,她堅守的職責,竟然是她眼睜睜看着300人被大火燒死的辯詞。她那句詰問大法官的話,換了你,你會怎麼做?其實是會讓所有人無語的。習慣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視角來批判審視別人的集體,難倒不是我們的悲劇被一次次複製的源泉么?想必導演和觀眾,包括你我也絕對不會寬恕和原諒漢娜的作為,可是她卻是能夠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夠被我們,被時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與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卻昧着良心將所有罪責扣到漢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來說,漢娜冒着傻氣的執拗卻顯得那樣坦誠和真實。影片出來后,導演斯蒂芬·達爾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評便是他用一種藝術化的手法給殘酷的歷史披上了溫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惡的立場上來描繪漢娜這個人物。然而我倒覺得,導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個時代,那些沾滿鮮血的手中,也有這樣一種被無意識推搡裹挾的人物。他並沒有理解罪惡,而是理解人性和時代的無奈;他也沒有要為漢娜們撥亂反正,而是希望我們在緬懷、批判、撻伐那些我們不堪回望的歲月時,需要有一種警醒,一種坦誠的正視。因此如果說導演真的在批判唾棄誰的話,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淚的“懺悔者”。
麥克這個角色其實是夾在歷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間的感知者。他與漢娜的那種情感讓他相信漢娜的為人,他對歷史的理性認識卻又讓他無法迴避對於漢娜們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漢娜無期徒刑時,麥克難以掩抑地留下兩行熱淚,以及他目睹審判過程中的慌亂無措神傷,還有他去探望漢娜可最終轉身離去,這都讓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關懷的力量。像是矇著眼睛的象徵著法律的女神一樣。我不想附和說這是導演身披的溫情的外衣,因為在我看來,這恰是這個導演在坦誠面對歷史時心中懷有的愛和力量。
關於影片的另一個主題,也是貫穿影片始終的表象上的主題:朗讀,卻讓我們得以從更多一層和另一個側面來看待漢娜和麥克這兩個人物,以及整部電影寄予的深思。漢娜和麥克認識時,讓麥克給她朗讀小說,只有這樣才和他AA。而當初她在看守猶太人時,也選小女孩給她讀小說。其實漢娜是個文盲,可是她渴求着知識,她會聽小說時開心、哭泣。然而這樣一個人在面對共犯的栽贓時,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後的尊嚴,她寧願選擇終身監禁。導演這種設置一來是給無知一種批判,也是給知識一種崇高的寄託。無知本身並不是罪惡,可知識卻往往給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衛的漢娜,她也許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個守衛,可卻在時代個狂熱中成為了階下囚。而我國在文革時期,不也有很多漢娜稀里糊塗地做了儈子手么?
問題的關鍵是你擁有的是什麼樣的知識。影片最後,離了婚的麥克心中始終無法放下漢娜,他錄下一本又一本自己朗讀的書,寄給獄中的漢娜。漢娜也開始學着讀書識字。在入獄20年後要出獄時,麥克來看她,他問漢娜,你會回想以前的事么?漢娜說在審判她前她什麼都不想,想也沒用,因為人死不能復生。麥克說她沒有理解問題的所在。漢娜說她明白,她學會了識字。幾句簡單的對話,其實透露了導演最樸實也是最深刻的思考,在我們面對難堪的過往時,有時更是要用建構的、正確的心和知識去面對未來。因為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影片中有一句很不起眼的話給我印象很深:保密這個觀念是西方文學的核心。人有的邪惡,有的高尚,這導致他們不願公開。其實真正想想的話,我們在朗讀我們的人生,面對我們的歷史和過往時,有多少是我們不願公開,放在心底作為秘密的呢?生死朗讀,想要朗讀生死,卻真的在於你有多坦誠……上面對這個電影的描述基本到位了。
生死朗讀影評(二)
3天前看了《生死朗讀》。昨晚,同窗好友打來長途,只為聽我說說看《生死朗讀》的感受,解他心裡的一些疑惑。我們興奮地聊了近一個小時,不知不覺,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和理解愈發清晰起來。
漢娜為什麼最後選擇輕生?我想漢娜是一群有時代徽征的德國人性格與命運的縮影---他們在二戰中犯錯(我姑且先這麼說),在戰後低頭認錯、虔誠懺悔、渴望靈魂被救贖、獲得內心的片刻安寧;他們不住地低頭認錯卻決口不提自己所受到的傷害,自己內心曾被納粹扭曲的信仰;面對千夫所指,他們試圖辯解,但最終選擇沉默,選擇可能的方式來贖罪,然而最後卻難被外界所接納,甚至是自己的同胞。在這樣一個社會輿論完全極端傾向一方的氛圍下,漢娜出獄重獲自由後生存的空間會有多大?---希望渺茫。更為致命的是,漢娜服刑期間,男主人公的朗讀錄音帶使漢娜重拾生活的希望,她拚命識字,從"the"開始,一字一句;一盤盤錄音帶像似階梯一般,指給漢娜走向有愛的陽光照耀的地方。然而,最後一次漢娜見到男主人公,她伸出的手沒有被緊握;她說"ipreferbeingreadto"時,曾經的kid逃開了她熾熱的眼神,漢娜意識到愛已經不在,那些個陪伴她日日夜夜的錄音帶不過是幻夢而已。有愛就有希望,如果沒有愛,也許就不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黯淡無邊的路,還失去了指路的星,漢娜選擇了放棄生命。
相對於曾經參加過"二戰"的"戰犯",德國還有一個與他們相對立的群體,我想稱之為"戰時僥倖未參戰的群體"與"戰後一代狂熱的反納粹群體"的共同體。電影里的律師,在法庭上高呼反納粹口號"義憤填膺"的激進分子,甚至是那個kid。法官提問漢娜時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勢、躊躇滿志、對審判結果志在必得的神情,都只被漢娜一句“如果你是我你該怎麼做”打掃得乾淨,留下的只有手足無措以致頻繁地敲筆這樣一個乏味不安的動作。正如教授的一個學生所說,這場審判看似宏大,實際不過是在轉移視線,我理解法庭是在做一場毫無懸念的判決,整個法庭都在作秀,做一場自己代表正義使者“理直氣壯”去審判另一個卑微群體的秀,就好像只要那六個女人得到了審判,所有過往都可以償清。殊不知當一個國家機器選擇開始瘋狂運行的時候,很少有人可以逃脫歷史的宿命。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二戰、奧斯維辛是日耳曼民族的恥辱、是他們不忍觸碰的歷史、不肯揭開的傷疤,但試圖通過對少數幾個人的審判來獲得整個民族的解脫與釋懷,是可笑的。對“納粹”審判無可非議,但若是審判不再公正,而是未判先決,不分青紅皂白審判“納粹”,甚至是有罪但同時也是無助與無辜的群體,恐怕這將是德國正在上演的一幕悲劇。用回溯的眼光來審視,我更願意說戰時未參戰的群體是僥倖的一群人。因僥倖而躲過一截、現在卻搖身一變穿上黑色的肅穆的長袍來威風凜凜的審判“罪人”,假借正義之名、滿足自己的虛榮與對權利的渴望,是偽善的、同時也是可恥的。可能正如尼采所說“權力意志存在於任何人的心中,哪怕是奴隸,他也渴望統治比他地位更為低微的奴隸。”如此的話,我們將這群偽善的人歸結為動物的本性。
kid,最後他問漢娜有花很多時間回想過去嗎,漢娜的回答“你是說跟你在一起的時間”,kid斬釘截鐵地回應“不,不是”。漢娜意識到kid指的是什麼,平靜地說“我怎麼感覺已經不重要,人死不能復生”這並不使kid滿意,他冷漠地說“我想你並沒有理解到問題的所在”。那一刻的兩人,像是站在冰雪覆蓋的草原---冷得直哆嗦。“在審判前我從未想過過去,也不用去想;現在我怎麼感覺已經不重要”,其實漢娜對這場不公正的審判並不心悅誠服,之所以低頭是處於無奈還是源自內心的懺悔不得而知。試想一場不公正的審判又如何期待被告真正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過失?kid曾經愛過漢娜,但因為漢娜的身份,他的愛畏縮不前,直至最後消失。一場裁判,不判不可,判又被極端情緒操控而矯枉過正;有負罪感、但因審判不公而難以真正低頭、僅是出於無奈而不為不可;民族的痛楚讓愛躑躅不前、消失殆盡,卻又不能完全放棄這份愛。余秋雨先生說“真正偉大的作品就在於兩難境地的出現。”在黑白絕對的中間,更多的是灰色空間。這是一部飽受爭議的作品,也是一部發人深思的作品。
只是純粹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沒有其他影評的左右。難免有不妥之處,拋磚引玉,期待能有更多的朋友來一起討論這部電影。
生死朗讀影評(三)
剛剛看完了電影《生死朗讀》,我無法確切的理解譯者將reader譯成這個片名的意圖,但是總的來說電影是精彩的,令人感受到一種發自靈魂的震撼和一種內心深處的迷茫,我時常很恨這個詞,為什麼又是迷茫,但是確實就是這樣,或者用另一個側面的感覺來形容,那就是糾結,在用這個詞的時候,我又不禁猶豫,很多詞在我的生命中已經偏離了它原有的意義了。我努力地平複電影帶來的一切令我心緒翻飛的因素,我寫下這些東西,我要評論這些東西的時候,我需要一顆寧靜的心靈。我不想草莽為之,來褻瀆我心中難以落定的思考,和導演者致力於表現給我們的東西,這一刻我努力使自己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而不是一個粗俗的閑人。電影或多或少呈現給我的是一種人生的閱歷。
朗讀者是以少年麥克的視角切入的,一場突來的猩紅熱使得少年邂逅了比他大十多歲的漢娜,然後兩個人有了一段私密的關係,麥克可以說是深深地迷戀上了漢娜的肉體,這一段視頻赤裸裸的呈現兩個人的性愛,沒有一絲一毫的晦澀,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掩飾,不可否認,這裡面帶着商業的因素,但是也使得電影真實了許多,這樣的藝術中感悟到的真實已經是帶有了思考的真實了,一種令我不感到任何肉慾的視角,甚至連粗重的呼吸都盡量少的出現,如果有,也是一種真實的代言。
女主人公不是什麼特殊的角色,她只是一個平常的人,我不知道該怎麼評判這個人物,只能像是整理揉在一起的絲線一樣,一段一段的解讀了。我很難猜測她到底是抱着怎樣的心態去接觸那個年輕的男孩的,也許是情慾,也許是母性,這種莫須有的猜測沒有很大的意義,但是人的思想很難有尺度,這算是我的一點思索,到後來,她因為麥克的那份出色的報告升職了,去了辦公室工作,同時加上麥克抱怨的她缺少對他的關心,甚至他的生日都不聞不問,意識到了她已經影響到一個少年應該有的人生軌跡了,也許又是這個我猜測的緣由,她離開了麥克,但是,真的,這裡的猜測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我不敢往其他方面想,那樣會破壞我對電影主線氛圍的印象,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就彷彿一張光潔的臉蛋中央出現了一道醜陋的疤痕一樣。總之,她就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消失了,彷彿一截掐滅的燭火一樣。
麥克繼續着自己的成長,他不會想到再次見到漢娜實在納粹罪行審判的法庭上,這個事實讓他不敢面對過去的那個在他生命中必然會留下深刻印記的女人。有很多人在這裡為漢娜感到惋惜,有人甚至評論說,漢娜在選擇尊嚴和自由之間沉默了,她選擇了自尊而放棄自由,她寧願多判刑也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識字的真相。這樣的言論,我覺得帶了過多教科書的意味,要知道她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生硬搬弄的例子,尊嚴這樣生硬的字眼套在她身上簡直是一個罪惡的枷鎖,她只是一個人,有猶豫,有取捨,你有,我有,每個人都有,要真實的解釋,她就是怕以後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我盡量用這樣的詞來形容,我怕傷害這個人物的身影,在她看來,不識字這樣的事實比終身監禁更加令她感到難受,她只是取了後者而已,僅此而已。
或許,有人會覺得那個寫書的女子在這裡看來一點都不人道,而漢娜卻誠實的有點可悲,她只知道自己的職責,的確也是,她不覺得她堅守她的職責有什麼錯誤,很多時候,我們經常看到兩方面的無奈,就像深陷戰爭的雙方士兵,事實上誰也不能指責他們什麼,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則去辦自己的事情罷了,而那個女子也只是對一個當時的參與者發泄一些憎恨罷了,可以看到,當幾十年後,麥克去美國拜訪她的時候,她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不說原諒,那種恨意依然存在,但是人生的經歷應當使她明白了各自的無奈,所以她選擇留下了那個罐子卻拒絕了那些錢,這也是一個取捨。
而這裡,麥克也出現了一次抉擇,我看到這裡很迷惑,到底是什麼讓他放棄了拯救漢娜的唯一一次機會,或許人真的會變的,他已經從那個眼中帶着清澈,帶着迷戀的少年,成長為一個帶着憂鬱的,氣質獨特的男子,但是什麼令他放棄了呢,是害怕以後他會在別人眼裡變得不一樣?是已經反思漢娜與他那段短暫而畸形的愛戀?他怔怔的看着監獄的壞境,我不敢確信他到底看到了漢娜,那個曾今令他魂牽夢繞的女人,但是這一陣佇立之後,他放棄了這次對漢娜的救贖,然後去學校和那個女孩瘋狂了一晚,接着一個人獃獃地苦痛,這是事實,剛才我隱隱抓住了思緒,但是現在又在眨眼間溜之而去了。
隨着一段蒙太奇的平行鏡頭,打扮整齊的麥克最終是心事重重的看完了對漢娜的宣判,然後這裡出現了一個幾十年的留白,中年的麥克伴着隆隆的火車開動聲帶着年幼的女兒回到了他的家鄉,在這裡,一場朗讀開始了,他開始為漢娜寄去自己朗讀錄音的磁帶,在看守所的漢娜因為磁帶幾乎是像煥發了第二次生命一樣,羞怯的她因為這個去看守所的借書處借了那本《一個帶着小狗的女人》,然後僅依靠着朗讀,自己慢慢學會了閱讀,當看到她寫給麥克的拿第一封短短的信時,我心中真的是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無法形容,酸澀,欣喜,疑惑更多的感慨,都揉在一起。
漢娜被監禁了20年,這個我不想都不敢想的時間,看守所所長說,“現代的外面世界對於漢娜來說實在太恐怖了。”這裡讓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贖中摩根弗里曼說的那句話,“監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一開始你厭惡它,憎恨他,然後慢慢的習慣它,知道你再也離不開它。”我不曉得漢娜最後的自殺到底有沒有這種因素,抑或是她再次看到麥克,已經感受到麥克已經完全不是那個時代的他了,還或者,她不願意給麥克添任何的麻煩,還是她有愧於心?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漢娜就這樣死了,最後只留下麥克對他女兒的講述,“她是一個幫過我的女人。”這樣的楓葉飄落般的結局,只帶着一點風乾的淡淡的情愫。
相關範文
- ·生死朗讀觀后感
- ·朗讀者的影評
- ·朗讀手冊讀書筆記
- ·《朗讀手冊》讀後感
- ·《朗讀者》觀后感
- ·讀《朗讀手冊》有感
- ·朗讀者電影觀后感
- ·小學朗讀比賽方案
- ·觀《朗讀者》有感
- ·國旗下講話稿:淡淡書墨香,朗朗讀書聲
- ·朗讀手冊讀後感
- ·朗讀者觀后感
- ·朗讀八月
- ·《生死疲勞》讀後感
- ·《生死疲勞》讀後感
- ·生死一瞬間觀后感
- ·生死疲勞讀後感
- ·觀生死相依有感
- ·莫言生死疲勞讀後感
- ·莫言《生死疲勞》讀書筆記
- ·觀看《生死抉擇》有感
- ·生死抉擇觀后感
- ·生死抉擇讀後感
- ·生死疲勞莫言讀後感
- ·生死場讀後感
- ·讀《生死跳傘》有感
- ·讀《西藏生死書》有感
- ·生死牛玉儒觀后心得體會
- ·莫言《生死疲勞》讀後感
- ·《生死牛玉儒》觀后感
- ·生死牛玉儒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