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雲中行走》觀后感

《雲中行走》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雲中行走》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回憶,致敬 --《雲中行走》觀后感

  付帥

  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約瑟夫 戈登 萊維特主演的電影《雲中行走》正在中國各大院線上映,而我一直都對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感興趣,所以最近在洛杉磯和紐約的展覽空隙看了這部電影。

  表面上這部電影是聚焦於一個來自法國的雜技藝術家菲利普·帕特在1976年8月於還沒有完全竣工的紐約世貿大廈-雙子塔塔頂之間進行的鋼索行走表演。但其實越看到後面您會越覺得這部電影其實講的是911世貿大廈被恐怖襲擊事件和其造成的深遠影響,當你看完了這部電影走齣電影院,你會更深層次的感受到這部電影是美國精神的再次體現。

  電影一開始,菲利普就堅持要說英文,而且讓周圍的朋友也說英文,雖然他說這樣做是為了能更融入在紐約的生活,但其實這是明顯的在講英文和法文的那個小梗,但這也是影片體現更大的情懷的開始,什麼情懷?美國精神的廣闊,接納,包容。菲利普本人就像美國這個國家一樣,嚮往自由,調皮,喜歡挑戰。菲利普要在世界最高的兩棟樓之間走鋼絲,他要挑戰權威,挑戰法律,更是挑戰恐懼,挑戰自己。而美國這個國家也是非常開放的包容像菲利普這樣的藝術家,美國也像是在國際社會中走鋼絲的那個人。不管是菲利普,還是安迪沃霍爾,還是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太多太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來到美國,在美國紮下了根。就是因為美國這個國家喜歡挑戰新事物,也接受新事物的挑戰。菲利普被警察逮捕,從天台上被帶下來,迎接他的卻是建築工人的掌聲,另一些警察的讚歎,觀眾的掌聲和歡呼,來自媒體的關注,記者的發問。這也是體現美國這個社會對於藝術和更高精神的接納,歡迎和崇拜。

  所有的藝術作品,或者說好的藝術作品,都是用一種非常明確但卻無法形容的比喻去講述它要表達的精神,這種作品總是可以用不可名狀的情感打動你。那種感覺就像你突然驚喜的吃到了這世界上最獨特最美妙的食物,但是你卻和上帝簽下了協議,不可以告訴別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好的電影永遠都不是關於它好像要說的那件事,至少不僅是關於它好像要說的那件事。這部電影同樣如此,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塔,我們都知道在哪一年的哪一天,那裡發生了什麼,但是這部電影中隻字不提,只帶給你美麗,帶給你喜悅,帶給你讚歎。那種感覺就像一個美麗的姑娘,站在那兒,靜靜的等待,你不知道她是誰,你不知道她在等誰,你只知道她非常非常的美麗,而她正在等待的人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傢伙,而你只能心裡默默的羨慕和祝福。這部電影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美麗,喜悅,更是勇氣,信念。看似那次恐怖襲擊帶給人們的是悲痛,憤怒,但那不是永遠的,它帶來的更多的、更深遠的,是希望,是憧憬;是擦乾淚水重新微笑,更是原諒。

  菲利普在世貿中心之間行走,他也成為了世貿中心。之所以這麼說,因為他也代表了這種要建立世界第一高樓的精神,是美國要做第一個登月國家的精神,更是美國要做世界第一大國的精神。菲利普對生命,藝術和夢想的追求也是美國人對生命,藝術和夢想的追求。當然,當世貿中心被恐怖主義摧毀,就像菲利普第一次表演時掉進了池塘,他受到了挫折;但是美國人卻因為這件事情更加團結,更堅強的站了起來。大家可以回想那些在廢墟中滿臉塵土的紐約警察,那些不顧自己安危第一批衝進大廈的消防員,甚至還有那些為了保護群眾,讓大家躲進他的咖啡店的咖啡廳老闆。紐約人的勇氣,其實更是美國人的信念,都像世貿大廈一樣高聳雲端,更像菲利普一樣無懼任何困難,堅信自己。

  整部影片中菲利普站在自由女神像上的火炬說了那麼多旁白,我只記得最後最後他說的那句話,世貿中心的設計者給了他一張天台參觀券,不像別人的都有截止日期,他的那張上面寫的是Forever 永遠。這個"永遠"更是說,世貿中心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正如片中盧迪爸爸一直教菲利普的那樣,向藝術致敬,向觀眾致敬,菲利普在鋼絲上向紐約這座城市致敬。)然後鏡頭再一次轉到世貿中心,最後一次向美國人致敬,也給美國人最後一次機會向世貿中心致敬,更是給全世界看到這部電影的人們向那些所有勇敢的不屈不撓的靈魂,致敬。

  《雲中行走》於美國首映的日期是2015年9月26日 - 911事件的15周年紀念日之後的第15天。

  最後再來看《雲中行走》的這張海報,三個元素簡單明了的體現這部電影:世貿大廈,鋼絲上行走的人,十字架。

您正在瀏覽: 《雲中行走》觀后感
網友評論
《雲中行走》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