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大秦帝國觀后感

大秦帝國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大秦帝國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綜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國》這部電視連續劇值得世人觀看,更值得當下希望變革或者正處於變革中的企業和國家深思和借鑒。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為什麼會大出天下、統一六國?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與其它六國的變法有什麼不同?我們更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取得成功的關鍵和保證是什麼?

  四、《新大秦帝國》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

  《新大秦帝國》的演藝陣容和實力自不用說,絕對上層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覺得《新大秦帝國》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懸;老秦人的英雄氣概更是令人蕩氣迴腸、熱血沸騰。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主人公塑造的雖然有些過於完美,但決對成功。《新大秦帝國》里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商鞅拜左庶長時的答辯和秦孝公墨家論證台的答辯也可以和諸葛亮的“舌戰群儒”媲美!劇中象老甘龍那:“颶風過崗,萬木盡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隨處可見。至於有些網友評論《新大秦帝國》的某些情節與歷史不附,說什麼硬傷,說什麼觀后如鯁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認為那不過是嘩眾取寵。什麼叫創作?什麼叫藝術?那能一字不動的照抄史書嗎?既使能的話,我想那還有這個味嗎?還有些網友評論說《新大秦帝國》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國演義》是大家公認的經典,試問諸葛亮不高大全嗎?不象神嗎?更何況,魯迅先生評論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以上為我看《新大秦帝國》之後的觀后感。

  篇二:電視劇《新大秦帝國》觀后感

  文/凌雲子

  剛看完電視劇《新大秦帝國》,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寫點東西。

  電視劇《新大秦帝國》將戰國時代的商鞅變法拍成了一部大氣磅礴、蕩氣迴腸又充滿激情、浪漫的長篇歷史電視劇,採用大量的虛構甚至是改變史書記載來塑造了兩個幾乎完美的藝術想象:秦孝公和衛鞅(后因封為商君才稱為商鞅)。

  秦孝公贏渠梁(侯勇飾)接任國君之位時,秦國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絕境。秦穆公稱霸后,秦國四代君主君權旁落,宮廷政變不斷,國力劇降。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更是以戰強國,卻屢戰屢敗,耗盡國力,還被迫向魏國割讓了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大遍土地。六國在山東召集大會,準備分秦。秦國正臨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秦孝公清醒地認識到秦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事都遠遠落後於其它六國。秦軍士兵基本上沒有盔甲,武器簡陋,後勤不繼,兵源匱乏,老爺爺和小孫子同上戰場。全靠老秦人的捨生忘死、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才勉強保住暫時不亡國。為了穩定最急於滅秦的魏國,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對下,釋放了被俘本應斬首為先父祭靈的魏國丞相公孫痤,並拿出國庫與皇室的大量財產和稀世珍寶賄賂六國權貴,力保秦國暫時無戰事,為秦國贏得了一絲喘息之機。他手刻國恥碑,以血塗字,立於宮門,誓以變法強國。他向天下發出《求賢令》,以與賢士“分享秦國”的誠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為官。他讓來秦的士子先到秦國各地走訪三個月,根據實情寫出對策再論才任用。衛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論》更使他看到了秦國的未來希望。他們連談三天三夜,決定實行變法,以法治國,並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負”的誓言。秦孝公拜衛鞅為左庶長(相當於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進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變法。在衛鞅實施的充滿艱難險阻、危機重重的二十年變法期間,秦孝公頂住一切壓力,包括老世族和宮廷內部的壓力和陰謀詭計,讓衛鞅放手變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險、親至墨家駐地神農大山,解釋秦國變法的情況,說服了墨家鉅子,阻止了墨家因誤解衛鞅變法是暴行而想刺殺衛鞅的行動。秦孝公在意識到自己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時,為保護衛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宮廷內部勢力報復,不惜想違法採取非常手段除去對衛鞅威脅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長公子嬴虔和老太師甘龍。在劇中侯勇演活了一個胸懷大志、目光遠大、堅忍不拔、重情重義的國君形象,是全劇演技最好的演員,是劇中最大的亮點。

  衛鞅(王志飛飾)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國丞相公孫痤的中庶子,身懷不世治國絕學。公孫痤在病危時向魏王推薦衛鞅繼任魏國丞相,但魏王不以為然。公孫痤接着又告訴魏王,如果不能啟用衛鞅,就把他殺掉,千萬別讓他出境,一但別國延攬,那將成為魏國大患。魏王依然不以為然。衛鞅在魏國不受重用,便遊學各國,感動於秦孝公敢於曆數祖上先君的不賢、知恥后勇、發憤圖強的《求賢令》,來到當時七國中國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國。與秦孝公推行一場長達二十年、驚天動地、堪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變法。新法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等,讓七國中國力最弱的秦國一舉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並親領新軍出戰河西,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逼迫魏國返還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土地,為以後秦國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在變法過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廢餐忘食、鞠躬盡瘁,全力推行變法;執法鐵面無私,儲君違法殺人後,衛鞅依法對儲君的兩個太傅進行處罰,儲君的首席太傅長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孫賈被黥面放逐隴西牧馬;為得到秦國宮廷的支持,雖然即將與如心愛的白雪結婚,而且白雪已懷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勸說下,只能放棄了與白雪結婚,接受了與公主的婚事;為了護法,不惜給自己留下殺身後患,勸說秦孝公重新立因殺人被流放並對自己心懷仇恨的嬴駟為儲君,放棄除掉長公子、老太師等人。最後在新國君嬴駟、長公子嬴虔、老太師甘龍和太傅公孫賈等勢力的瘋狂報復下,被誣陷為謀反之罪,被處以最殘酷的車裂分屍而死。王志飛演的衛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飛的演技確是一般,特別是他的言行舉止顯縣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該劇,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啟發:

  一、拍歷史劇時,對已有史書記載的事件的改編要恰到好處,不可過分。

  劇中虛構的三個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給整部電視劇增彩不少。一個是衛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圓圓飾),是魏國大商人白圭的女兒。她深愛着衛鞅,全力支持着衛鞅,並已懷有衛鞅的孩子了,但為了讓衛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勸說衛鞅接受與瑩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離去,獨自養育兒子。在衛鞅被車裂時,她安排兒子的事,趕赴刑場與衛鞅殉情。一個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與秦孝公約定“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由於墨家內部事務纏身,直到秦孝公臨終前聽到消息趕來與秦孝公舉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後的一段日子。還有一個是瑩玉公主,是一個在王宮裡最受寵的天之嬌女。她非常傾慕和深愛衛鞅,雖因政治因素嫁給衛鞅后,不僅沒有半點介意,反而以一個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顧衛鞅,每天晚上在衛鞅工作時,親自給他熱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後,多次要求衛鞅把白雪母子接回來一起生活。在衛鞅身陷牢獄、將被處死時,不惜犧牲生命來救衛鞅。這三個女性形象給整部劇增加了一種浪漫、激情,讓人感受到女性的溫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劇中為了突出衛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對史書已記載得很詳細的事情進行過分改編,甚至是顛倒黑白,對於沒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也許覺得很精彩,但對於已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來說則是難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寫的小說《李自成》,參照紅軍長征的事迹來寫李自成起義,參照毛澤東的形象來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寫一個“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讓很多知識分子難以接受。《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河西之戰,衛鞅率領秦趙聯軍進逼魏國,騙魏國軍主帥公子昂來談判,卻設下伏兵擒住公子昂,並以秦軍冒充公子昂的隨從詐開城門,攻入魏國,大敗魏軍,並殺了公子昂。但劇中卻拍成衛鞅只率領秦國新軍,擺開軍馬,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並放走了公子昂。衛鞅逃亡至邊關因沒有通行證件被拒絕就宿,但劇中卻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絕就宿。魏人因衛鞅曾背信攻破魏軍不願收留他,但劇中卻拍成了公子昂主動邀請衛鞅到他門下避難而他卻不願意。衛鞅回到封地商邑不願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擊鄭國,兵敗於鄭國黽池,被殺死後屍體又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但劇中卻拍成了衛鞅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大義凜然、從容就義,主動走向監獄,含笑走向刑場,坦然接受車裂。劇中為美化衛鞅形象,確實是不惜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把歷史上人格並不高尚的衛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極其寬廣、品格極其高尚的君子,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對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腦袋平息老世族的憤怒充分理解、體諒和讚賞,還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並為秦惠文王策劃殺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國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個,就是連歷史上真正自願以死殉法的譚嗣同也自愧不如。把歷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該劇的最大硬傷。其實如果劇中按史實如實地反映衛鞅得知秦惠文王和老世族要加害自己,在大難臨頭時不願束手就擒,出逃他國,憤起造反,戰敗被殺,屍體被車裂,更讓人感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也無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變法家的形象。

  二、處死衛鞅,顯示出秦惠文王非常高超的馭國治世之術。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變法家不得善終,被最殘忍的車裂五馬分屍,令所有讀到這段史實的人都扼腕痛惜、感慨萬千。秦惠文王雖然殘殺了衛鞅,但仍然按照衛鞅制定的法度治理國家,使秦國越來越強,最後一統天下。其實平心而論,秦惠文王殺衛鞅是非常高明的策略。當時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勢單力薄、君權旁落。一方面衛鞅大權在握、權傾朝野,無論是權力還是威信都處於最高峰,剛繼位的秦惠文王被衛鞅巨大的光芒掩蓋着,君權名存實亡。另一方面在衛鞅變法中失去權力和受害的公子虔和老世族們在秦孝公死後蠢蠢欲動、妄圖復辟、報仇雪恨,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顛覆新法、打擊衛鞅。這兩股勢力的明爭暗鬥令秦國政壇暗流涌動、政局動蕩。秦惠文王非常聰明地利用公子虔、老太師甘龍、太傅公孫賈和太廟令杜摯等宮廷和老世族勢力對衛鞅的誣陷,果斷地除掉權傾朝野、壓制着自己的衛鞅,然後利用因衛鞅之死引發的朝野眾怒,再剷除妄圖復辟舊制的公子虔、老太師甘龍、太傅公孫賈和太廟令杜制等宮廷和老世族勢力。借力打力、一舉兩得,清除了所有妨礙自己行使君權和繼續推行新法的勢力,真的非常高明。

  三、衛鞅慘死,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見好就收、激流勇退的難能可貴和遠見卓識。衛鞅死於非命,在於他貪戀權位,沒有及時收手和及早歸隱。由於衛鞅變法確實太過於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嚴厲執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樹敵太多,留下殺身之患。雖然新法起到“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功效,但秦國權貴卻懷恨在心,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孝公死後,衛鞅身後的撐天大樹倒了,當時趙良就曾勸說衛鞅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只是勸他拋棄一些既得的功名富貴,以緩和矛盾、化解仇恨。但衛鞅不聽,依然故我,貪戀權位,最後落到死無全屍、不得善終。衛鞅是他看不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時過於自信,認為自己的變法使秦國日益強大,新法已深入人心,誰也無法推翻,新繼位的秦惠文王要繼續推行新法就離不開他。這種“離開了我地球就不轉了”的幼稚思想害死了他。殊不知秦惠文王非常高明地利用衛鞅的政敵來處掉衛鞅,再利用衛鞅的死來剷除衛鞅的政敵。衛鞅與復辟勢力之爭是“鷸蚌之爭” ,卻讓秦惠文王得到“漁翁之利”。衛鞅到死才明白秦惠文王要留的是他的新法,要除掉的是他的人,離開了他地球轉得更快了。因為沒有了權傾朝野、搶盡君王風頭的衛鞅,也沒有了心懷不軌、妄圖復辟的公子虔和甘龍等人,秦惠文王推行新法更加順利,秦國變得更加富強。但歷史上真正能在功成名就時就能激流勇退的又有幾個?數來數去也沒幾個。最出名的是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在扶助越王勾踐滅吳后立即攜西施偷偷歸隱,而戀位不去的大功臣文種很快被勾踐逼得自盡了。漢初的張良在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了漢王朝後,立即借口患病而辭去高位、深居簡出、不聞世事,逃過浩劫。而貪戀權位的另外兩位開國元勛韓信和蕭何最終還是被呂后害死。歷史上還有很多因功高蓋主而不懂激流勇退最終死於非命的名人:吳起、李牧、白起、周亞夫……

  四、“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思想非常的可怕,可以讓懷恨在心、伺機復仇的人十幾年如一日地忍耐、潛伏、等待時機,一旦有機會便是雷霆萬鈞、一招致命。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後為了復仇可以八年一步不出門。老太師甘龍以“颶風過崗,伏草唯存”為座右銘,二十年忍辱負重、不折不撓、堅忍不拔、等待機會。拋開公子虔和甘龍等人復仇的性質不論,單從他們的意志而論,確實讓人敬佩不已,也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颶風過崗,伏草唯存”一言,道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真諦,非常精闢、形象和發人深省。颶風過崗,颳倒、摧毀一切敢於強悍擋道的高大樹木,唯有身性柔軟的小草可以隨風伏在地面,逃過浩劫。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順風順水,“萬事如意”、“一帆風順”是一種願望和祝福,而不可能是事實。人生肯定要經歷無數坎坎坷坷、坑坑窪窪,甚至遭受災難。在遇到坎坷和災難時,就象遇上了颶風過崗,只有象柔軟的小草隨風伏地,低調沉着、修心養性、暗練內功,才能逃過浩劫、伺機東山再起。

  《新大秦帝國》無論是從其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看,都是一部難得的電視劇。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大秦帝國觀后感
網友評論
大秦帝國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