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牡丹亭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崑曲牡丹亭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崑曲《牡丹亭》觀后感
開場時,一曲宛轉悠揚的笛聲彷彿把人立刻帶入了夢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興奮,不僅僅是視覺、聽覺,彷彿心靈也受到藝術美得洗禮。我能在這麼特別的文物劇場觀看這麼古老的崑曲傳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謝貴公司提供的這次觀演機會。
整場表演呈現出一種令人驚異的美,有些場景細節更是驚艷。比如那些蝴蝶飛向光亮,這一些都好像在夢中,或是在經歷詩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嬌美容顏,清亮亮的婉轉歌喉真的令人迷戀。我一直認為只是年紀老的人愛看戲,年輕人並不愛看戲,但沒想到來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紀差不多的。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電視上看過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這次演的《牡丹亭》是針對時代變化而改變的,和一般人以為沒意思、無聊的、以前舊的《牡丹亭》不一樣,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時尚。這種幽默的部分,驅趕走了觀眾的煩惱和生活壓力。本來在我的理解上"崑曲是京劇,京劇就是崑曲",但我又不能準確的區分他們的不同。簡單的說,我對京劇的感覺是"華麗",對崑曲的感受是"優雅".我想崑曲無論從音樂的節奏,樂曲的基調,還是詞曲的內容,人物的舉止都表現出一種優雅平緩、溫文爾雅的氣氛。相對比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劇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純真,而且更質樸。看了崑曲經典《牡丹亭》后,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唯獨對崑曲情有獨鐘的原因了,崑曲實在是一個從外到內都極盡雅緻的藝術。這果然是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國戲劇史上的巔峰之作,最能體現崑曲精緻浪漫的經典劇目。它的故事美:講述的是 南安富家千金杜麗娘,一日去後花園遊玩,春色沉醉,不覺小寐。夢中見一俊朗書生(柳夢梅)持柳枝而來,兩情歡好一晌溫存。夢醒悵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彌留之際囑丫鬟春香將她葬在後花園梅樹下,將其自畫像藏於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夢梅亦夢有所感,因赴考路經南安,抱病淹留,機緣巧合拾得麗娘自畫像,一見傾心,日日玩賞聲聲呼喚,叫得杜麗娘魂魄跨越陰陽前來相會,以幽魂之身薦枕於柳夢梅。二人情到深處,杜麗娘托出實情,柳夢梅痴心一往,掘墳救杜麗娘回生,二人終成眷屬。在現代生活中,已經如此開放的社會,像杜麗娘這樣開放的女子也不多見。可能是現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太多了,愛的真正意義理解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人們追求的愛已不再那麼的"純潔"和"奔放",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可能對愛還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想像杜麗娘那樣轟轟烈烈的愛一回!
它的唱詞、唱腔、台詞美:演員、樂師皆按明代服飾裝扮;舞美設計充分尊重皇家糧倉建築原貌;現場演劇採用明式傢具陳設;角兒完全靠嗓子和身段,樂師完全現場演奏,杜絕麥克風和揚聲器;開放式扮戲房一覽中國戲曲勾臉絕活;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台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娘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滿園春色,麗娘作為一個大家閨秀所具有的內斂、含蓄、靦腆的特性沒有遺漏的展示在了我們眼前,而她作為一名養在深閨的少女所擁有的傷春的神態更是迷亂了我們的雙眼。
它的舞台、服裝美:整個舞台布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着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它的主題美: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謂理想的愛情必然是兩個人的愛情,所謂愛情的理想,也必然是兩個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繹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曠世之戀。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糧倉有着600年的歷史,崑曲之作也傳誦了600年,我7月20號觀看的是第599場演出,在明晚也將迎出它的第600場演出,這真是別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預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滿!
篇二:崑曲《牡丹亭》后感
常有人說《牡丹亭》是中國版的《人鬼情未了》,其實我很討厭這樣的說法。《牡丹亭》作為崑劇之母,其藝術魅力絕不是一部驚悚加言情的歐美電影所能比擬的。崑曲之旖旎悠揚,牡丹亭之曲折夢幻,二者結合,在彼此基礎上迸發出的美感染了自北宋至今無數的國人,就連湯顯祖自己也感嘆道臨川四夢,得意在於牡丹處。一部本質上仍未跳出才子佳人的作品竟有着這樣巨大的影響,自有其不可及之處。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於院中梅樹下,說兩人姻緣今世,夢醒之後久久難忘,思念不已。官宦人家的小姐杜麗娘知書達禮,偶然讀到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禁心神蕩漾,愁腸滿懷,步入後院感嘆這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縱然是如花美眷,也付予這似水流年。不覺於一棵梅樹下夢見一位俊秀書生手執柳枝,二人鍾情相許,幽會與亭中。回去后麗娘相思成疾,一病不起,臨終前要求來到花園將自己的畫像埋在梅樹下,最後香消玉殞。三年後,柳夢梅進京趕考,借宿於此,機緣巧合地發現了太湖石下的畫像,驚訝地發現原來麗娘就是他魂牽夢縈的佳人。夜裡麗娘魂游後院,與夢梅再度幽會,後來柳夢梅打開墳墓,麗娘死而復生,兩人私下結為夫婦。不久后被麗娘的父親發現,告柳夢梅盜墓之罪,幸好柳夢梅科舉拔得頭籌,在皇上的幫助下最終與麗娘白頭偕老。
這是一個女子追求真愛的故事,這是一個為愛而死因愛而生的神話。這園外春色無邊,這牆角繁花開遍,奼紫嫣紅。我花容月貌,我錦衣玉食,卻得不到愛情,這無邊無際的乏味與空虛何日才是盡頭。既然求愛不得,如此終老,不如就此死去,至少還懷抱着對他的回憶。麗娘的勇敢與痴情即便是現在也是極為少見的。故有人這樣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漠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她的這種大膽看似少見其實在北宋這樣一個如此封建的年代,無數被精神束縛的女子早已遙想過千萬遍,湯顯祖無疑借麗娘之身道出了她們難以言明的渴望,那就是自由,那就是真愛。這婉轉的唱腔,這纏綿的絲竹,一寸一寸渡進我的心湖。女為悅己者容,其實是女為己悅者容,因為你所以有了美麗的理由,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為了你能長一點的停留。若生不能與君相伴,那麼死又有何懼。人精神上的共鳴雖然抽象可卻有着不可忽視的力量,如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樣,我心有所願,便愈發有着沖脫周圍的慾望。然而求之不得,只好寄夢想於他人,在戲曲里需求精神寄託。兼之崑曲本就有其活色生香之長,更是將牡丹亭這段死生纏綿的愛情故事唱了個蕩氣迴腸,引天下女子為之嚮往。
痴情勇敢的麗娘最終獲得了圓滿的結局,然而還是有那麼多渴望追求夢想與所愛的女子紅顏薄命,她是一個奇迹,因愛而死,為愛而生,如同漆黑夜色上一盞高高在上的孔明燈,寄託了夢想,最終成就了牡丹亭這樣一部名曲。
篇三:崑曲牡丹亭觀后感
——《牡丹亭》之美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崑曲表演。沒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鴻良等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參與演出的崑曲經典劇目——《牡丹亭》。走進劇院,親身觀感后我為《牡丹亭》的美而震驚。無論從音樂的節奏,樂曲的基調,還是曲詞的整飭,人物的舉止,程式化的動作都透露出一種優雅平緩、溫文爾雅的氣息,好似一個大家閨秀在娓娓道來一段欲說還羞的往事。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為何獨獨對崑曲情有獨鐘的原因了,崑曲實在是一個從外到內都極其唯美的藝術。湯顯祖曾說: "一生四夢, 得意處惟在牡丹。"毫無疑問,《牡丹亭》代表了湯顯祖戲劇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講述了一個在明媚的春天裡開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寶家的後花園是一片奼紫嫣紅,但是他的獨生女兒杜麗娘被牢牢地關在閨房裡。奼紫嫣紅的後花園作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麗娘在百花爭艷、春心蕩漾的季節里接受一個六十多歲、咳嗽多病的老學究陳最良關於《詩經》的講議, 灌注賢達、風化的教義。
不妨說,在《牡丹亭》的開頭作者扳開了封建禮教的重閘, 放進一絲新鮮的氣流, 然而讓我們可憐的女主角傾刻間迷醉和眩暈了。哪個少女不善懷春? 她竟然吃驚地發現《詩經》中還有坦率表達男女戀情的詩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閨房後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飾的春光!因此,麗娘雖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熏陶,卻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后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着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唱詞、唱腔、台詞美——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台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娘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滿園春色,麗娘作為一個大家閨秀所具有的內斂、含蓄、靦腆的特性沒有遺漏的展示在了我們眼前,而她作為一名養在深閨的少女所擁有的傷春的神態更是迷亂了我們的雙眼。"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如此凄美的唱詞道出了柳夢梅與杜麗娘之間的苦戀。陰陽相隔,柳、杜二人無可奈何,麗娘便許下了"梅根相見"的諾言。配上婉轉、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卻又神聖的愛情被展示的淋漓盡致。
舞台、服裝美——整個舞台布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着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主題美——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她對愛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換言之,就是認為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着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