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中國往事——《一九四二》觀后感影評

中國往事——《一九四二》觀后感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中國往事——《一九四二》觀后感影評 標籤:春晚觀后感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中國往事——《一九四二》觀后感

  馮小剛的片子我一般都會看,繼表現友情的《集結號》與表現親情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表現的是國情,與調侃味很濃的《非誠勿擾》系列,馮小剛這類片子要大氣很多,嚴肅很多,有深入靈魂的東西,讓人看后很沉重,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在看《一九四二》之前,我在教學樓過道里看到一個孩子在問一位數學老師“1942年抗戰結束了沒有?”因為大家都認為這部片子一定是跟抗日密切相關的,我在鳳凰網上搜到1942年外國人拍到的河南鬧飢荒的真實畫面,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在啃大樹,而我在電影里看到的是人們將樹砍下來剁碎了磨成粉煮着吃,馮導大概是不忍實拍啃大樹,所以將這個情節藝術化了,由此可見我們透過電影看到的,遠不及歷史本身真實,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段歷史呢?我們長期以來認為河南人中乞丐多,殊不知這一切都是歷史使然,他們是中國的縮影,是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悲慘往事的主角!感謝馮導和編劇劉震雲,用藝術的手法還原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讓我們知道1942年的中國內患重於外憂!

  遭遇自然災害不是什麼奇特的事,人在災害面前無能為力也是很正常的,人類有災難上帝不會拯救,這也是理所當然,沒有人能全部讀懂自然的奧妙,更無法阻止災難的產生,但是當災難產生后,集體的力量,或者說國家的力量可以將災難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一九四二》的主題直指國家的不作為,信息不暢、尋找借口、內部貪腐、依靠外人、各自為陣、、、一句話待民如螻蟻,棄民於不顧,終於導致兵敗如山、退居海島,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國民黨失敗的根本原因。飢餓使百姓賣妻鬻子,人性盡失,更不要想百姓在這個關口會助國家抗日,所以范偉扮演的伙夫投靠日本人苟且偷生在影片中並不可恨,人們為了生存所表現出來的所有醜惡都可以諒解,因為生存是人類的最大要義,無論什麼樣的政權和組織,如果不關注國民的生存,不解決人的肚子問題,就沒辦法獲得民心,也就無從立國,抗日救國與賑災救民本來並不矛盾,但是在領袖面前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崇尚權力和地位者一定是會以救國為幌子棄民不顧,殊不知民不聊生,流離失所,無以為家又何從有國!我妄加揣測,電影被刪減掉的部分,一定是日本人為了籠絡人心給災民發糧食而災民倒戈向國人的情節,如果有這個情節,一點也不妨害主題的表達,甚至更加深刻,因為絕大多數餓着肚子的百姓絕不是捨身取義的君子,道德和尊嚴在飢餓面前不堪一擊,馬克思早就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着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馮小剛和劉震雲不過是用電影藝術論證了這樣一個真理。

  有人會說《一九四二》展現的是歷史,回顧的是往事,今天的我們慶幸早已經擺脫了窮困和飢餓,但是請我們不要忘記今天的中國還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比如畢節,那五個在垃圾堆里死去的孩子的家,那些貧困的西部地區,一天只吃一頓飯的學生,中國如今如果還有人因為災難餓死,或者根本就沒有災難而餓死,那就是典型的政府不作為,那就一定要想想老蔣的下場!

  希望一九四二真正成為往事,永不再現。

  作為攝影愛好者,我對影片中的美國記者白修德表示深深敬意,他冒着生命危險關注中國饑民的精神正是上帝所歌贊的大愛,我在鳳凰網上看到的一組照片,沒準就是這個角色的原型拍攝的,記錄歷史的方法有很多種,攝影最能還原真實,我終於能理解拍攝埃塞俄比亞兒童因飢餓而被禿鷲虎視的照片的記者,因為受良心的煎熬最終自殺的選擇,當我今天再想拿起相機去拍所謂紅葉和銀杏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有些可笑,白修德的相機重於泰山因為它承載責任,我的相機輕如鴻毛,因為它僅僅粉飾小資,看過《一九四二》后,我突然沒了心情!

您正在瀏覽: 中國往事——《一九四二》觀后感影評
網友評論
中國往事——《一九四二》觀后感影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