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bbc紀錄片梵高觀后感

bbc紀錄片梵高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bbc紀錄片梵高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BBC紀錄片梵高觀后感(一)

  這幾天看了BBC紀錄片——藝術的力量中,梵高的部分,對梵高的一生及其代表作作了概括和分析,說實話以前從未留意過他的畫作,Starry starry night聽過了,麥田和星空看過了,此前並未有多大觸動,然而就在那時,鬼使神差一般的想要了解這位悲劇性藝術家的生平,於是點開看了,由旁白和主講人來配音,加以演員再現當時梵高的心理活動和"真實"的境況,是一部很精彩的片子。

  或許是因為年少的我太過無知的緣故,也或許是因為學校的環境實在不適合細細品味任何的東西,從前在中學的課堂上,老師把梵高最富盛名的畫作《向日葵》放在投影幕布上時,看到的只有一朵黃黃的向日葵,應試教育的頭腦隨後響起"這是一副名作"的字眼,便再也沒有了其它東西。如今時過境遷,心裡歷經了種種矛盾與掙扎,再次打開,觀想起來卻有了很大的不同及感慨了,每一片花瓣都好像燃燒着的火焰,經由花托到尖端血脈噴薄之感,便覺得這向日葵的每個細胞都在跳動,熾烈而奔放,如同艱難困頓生活中生命的堅韌困苦與狂熱,初看時的木然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震撼,這便是把整個心身與靈魂都灌注在了紙上,說灌注也不確切,應該說是焚燒,生命去作畫才能達到的高度……

  我不是美術學生,甚至不是一個繪畫愛好者,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人,吸引我的到底是什麼也亦未可知,而我想,真正的藝術無需華麗的 辭藻,也無需專業科班的術語分析,是可以跨越國界年齡時間等障礙,經由一個感受力的心靈直達靈魂深處

  而在星空中,那是梵高餘下不久的人生里創作出的畫作,夜空中巨大的月亮,藍色的漩渦狀星夜和雲團,暗示了他一生至高無上的追求,和超脫於現實的理想主義,無處安放的愛與激情,升華的精神上美好的層次,都在紙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這似乎印證了他的一生:一個狂熱而不羈的個人主義者,理想與世俗壓迫之下被困苦折磨的天才。

  之後的幾天,又看了畢加索,通過解說了解了一些背景,與梵高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位現實的人,甚至有點殘忍,冷酷,玩味及無情,直挺挺的將問題毫不美化的顯露無疑,然而兩相對比之下,同樣身為世界藝術大師,我卻仍然對梵高有所鍾情,這也許也和我內在的某個部分相呼應了吧……然而也只是那麼極小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我依然是個平凡平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為,過着平常生活,嚮往平常生活的傢伙。

  也許,可能也沒有也許。

  BBC紀錄片梵高觀后感(二) :先 知

  梵高,一位易激動而富於神經質的藝術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傑作,在他生存的時代,他被認為成狂躁的瘋子,而在今世,他無疑是無比偉大的藝術家,真正的藝術總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高於現世大眾審美的,而在這方面,梵高無疑是最偉大的先知。

  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是表現主義的先驅,其作品《星夜》、《向日葵》、《吃土豆的人》等都是全球最著名、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隨之其傳奇而不可琢磨的一生也被人廣泛關注,梵高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有着怎樣的內心世界才使其具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BBC的紀錄片《梵高》用藝術的手法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梵高極賦傳奇色彩的一生。

  紀錄片以梵高書信為線索,細細剖析了梵高的一生,以段落式的方式闡述了梵高畫作的幾個創作階段,從素描畫的模仿者到擁有自己獨立的創作風格,從灰白走向明亮的色彩對比,梵高內心的情感在畫紙上塗抹,同時影片輔助表現了梵高在藝術創作中的種種,家庭教育對其的影響,他的弟弟提奧一直為他提供物質上的支持,畫家高更對其創作的影響,連梵高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與妓女的戀情,濟慈的詩,飽受精神病折磨的梵高,及日本浮世繪對其創作風格的影響在影片中一一展現。

  藝術品經紀公司的職員,牧師,畫家,精神病人,梵高的一生經歷了多種身份。受到家庭影響,梵高努力想要成為一名牧師,卻在佈道時感受到困苦、無奈、無法改變的生活,同時,在狄更斯、喬治等人的文學作品中,他關注到工人階級,勞動人民,這也促使了其早期寫實繪畫風格的形成,在礦區佈道期間的礦工素描使其弟弟發現了梵高的繪畫天分,從此開始支持梵高走向藝術道路,從某些方面講,梵高從此時正是走向了藝術道路。不斷地做巴爾格的繪畫練習,向米勒這樣的大師學習人體素描,"人要全心全意的投入藝術"米勒的作品無疑對梵高的初期創作起着指引作用。 病中的梵高是極端憂鬱和完美主義的,但在不發病的時候卻是可以正常的作畫,畫面色彩對比強烈,色調明亮,具備屬於梵高的藝術符號。

  從梵高不平凡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與普通從業者存在的一些差別。藝術家以自己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紅生產出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作品,而普通從業者大多生產一些具有一些共性的物品或產品,即使是通過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進行生產,其生產產品的本質上也會與藝術家生產的產品有所區別,純粹的藝術是非功利性的,是不以獲利為最終目的的,而這也就導致了一些純粹的藝術家們在作品沒有收到市場認可時的窘境,甚至終其一生的貧困,比如梵高,在當時的他被人們稱為瘋子,終其一生窮困潦倒,只能靠弟弟的接濟生活,而在其藝術作品大放光芒的今天,梵高的作品無疑是受到貨幣市場極度的認可。 這個時代給人一種錯誤的幻覺,好像藝術家是明星般令人艷羨的職業,與精英為伍,時尚的前沿,但這一切都是假象,藝術家是用前半生的困苦掙扎作為籌碼與虛無賭博的人。大多數知名藝術家在年輕時都在艱苦的生存條件下磨礫技藝,在中年以後生活才有了轉機。晚年才開始衰年變法的齊白石五十歲之前還蟄伏在湖南老家。德庫寧剛移民美國時以油漆工、木工、壁畫繪製為生,直到三十八歲才第一次參加了畫廊展覽。藝術家的生活也常常伴隨着不尋常的人生苦難:博伊斯二十二歲駕駛飛機在蘇聯領空被高射炮擊落,險些喪命。行為藝術家大同大張至今也不知名,他生活在垃圾堆般的陋室中,2000年在以自縊完成了一生最後一個行為藝術。

  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藝術家藝術創作與普通從業者的一些差別,伴隨着生活的貧困和不遭人理解的苦悶,真正的藝術品是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是高於現世審美水品的作品,藝術家必須具有獨到的眼光和思維才能實現"真正藝術品"的創作,當然,我們不能說受到市場歡迎的藝術品就不是真正的藝術品,藝術家創作的精神世界往往是異於絕大多數人的。

  身為藝術經營或管理人才,應該怎麼與藝術家合作就成為了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首先要理解藝術家,理解他的創作風格,不同階段的創作特點,了解藝術家的精神世界,這樣才能與藝術家有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才能在幫助藝術家經銷藝術品的時候找到合適的宣傳點,幫助大眾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我們不能僅僅把藝術家的作品當做一件普通商品,而是獨一無二的,充滿熱愛、喜愛的與藝術家交流和工作,是成為一個合格的藝術經營和管理人才的必要前提。

  當然,涉及到經營與管理,就不得不涉及到利益問題,藝術家委託藝術經紀人或藝術經紀公司出售自己的作品,藝術經紀人與藝術經紀公司從中抽取比例提成,同時,藝術經紀人或公司也為藝術家的提供策展或保管等服務,但作為藝術經紀人或公司來講必須首先明白兩點:一、藝術家是作品的擁有者,他有權利制定作品的價格;二、經紀人的名聲是建立在對藝術家價值的正確的市場價格判斷上,定價過低和過高都無益於建立穩定長期的市場。尤其對於年輕藝術家來說,一開始相對低的價位是為了讓最先一批作品能夠進入市場,最好是出售給有影響力的收藏家(他們在圈內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當第一批作品賣空而買家的名單還在增加時(意味着市場需求的增加),藝術家作品的價格自然會得到提升。

  在利益方面與藝術家有分歧時要分情況處理,若是經營需要,為了藝術家作品長遠的市場發展考慮,應盡最大可能的說服藝術家贊同自己的作法,但也要保持在盡量尊重藝術家的前提下。藝術家是藝術市場中的生產者,要儘力的維護與其的良好合作關係,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採取與藝術家簽訂合同的方式來保持雙方合作的順利進行,要保證合同的全面嚴謹,這樣在出現分歧時也能合理合法的解決,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前期制定合同時要有預見性,在保證藝術家利益的同時不使自己的利益受損。 藝術家與藝術經紀人或公司的關係是僅僅相依的,藝術經紀人或公司不可能離開藝術家,而藝術家缺少了藝術經紀人或公司也不能很好的讓自己的藝術品為大眾所接受並以此獲得經濟利益支撐其繼續創作,藝術家的特殊性,藝術市場的特殊性,都促使我們在這條道路上不斷的探索和鑽研。

您正在瀏覽: bbc紀錄片梵高觀后感
網友評論
bbc紀錄片梵高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