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標籤:三生教育 語文教學

  篇一: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繫,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上課前,讓學生細讀課文,列出文中所學事件,要求他們用簡潔的語言說出來。(學生通過閱讀,不難找出事件主要有14點。)接者,我讓學生根據這14件事與刻畫人物的關係分成三類,並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件的作用。學生對於第一類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時,費了不少周折,但經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他們不僅明白事迹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皆為抒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類(1—3、10—11、)的事件里,未寫藤野先生,似多餘之筆,但在這些自然段里,卻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即棄醫從文),或者說,令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為文中提到的電影事件。(學生立即活躍起來。)至此,本文的選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後,本人提出問題:“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有的學生回答為:以藤野先生其人為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後憶藤野先生。支持這一觀點的學生過半。亦有學生反駁:以愛國的情感為線索,學醫為愛國、棄醫從文亦是愛國。贊成這一觀點的近半。

  爭議由此起,教師適時調解: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衝突?二者有無交點?學生們馬上做出反應,二者並不矛盾,因為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他們立即明白了二者的關係。教師趁機點明,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就本人看來,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為還是可以的,因為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後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后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 。

  篇二: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在和同學們一起了解了《朝花夕拾》后,我疼熱打鐵,想先後對《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這些經典篇目做重點賞析。魯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語文課本裡面選取的較多,雖然由於時代語言、社會背景等諸多原因大多主題深刻且含蓄難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約4000字的課文,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決定以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剖析典型事例,探究作者心路歷程,感悟主題情懷。

  首先, 基礎了解。熟悉、解決字詞疑難、了解鞏固作者及其寫作時代背景,通過閱讀,了解基礎事件,根據文中地點轉換的提示明確段落層次,從而使學生形成簡單而明晰的思路。並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回憶他早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達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外,還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其次,典型事例入手,分為有關藤野先生及除此以外兩部分,這樣不僅對人物形象,而且對行文的線索理解,也會逐漸明晰化。通過學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通過有關事件,引導學生探究魯迅先生的心路變化歷程,學習魯迅先生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也就是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脈絡,理解文章的意圖。

  最後,通過賞析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語言,深化主題。因為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別後雖未再聯繫,但對其的懷念卻化為了愛國的行動。通過一些重點詞語的賞析,如“無非”“日暮里”“水戶”“大概”“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良心發現”“增加勇氣”;“吃了一驚”“不安和感激”“很擔心”“總算放心了”“悲哀”------把對藤野先生的感激與懷念和對祖國的愛融為一體,深化了主題。

  經過實踐的證明,再艱澀難懂,再長的篇幅,只要條理清晰,抓住重點入手,引導思考與交流討論相結合,定會有新的理解,魯迅也不再那麼遙遠!

  篇三: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段。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留學, 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

  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以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這篇回憶錄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讚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本文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默讀去感知文章內容,以此來繼續提高學生的概括水平。

  其次,我主要從“分析人物”入手。引導學生把直接描述藤野先生的部分提出來分析,幫助學生從藤野先生的聲音、神態、語言、行動以及與“我”的關係中,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徵,然後再了解作品的其餘部分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隨着本課教學的結束,我認為成功之處在於在分析傳記類文章時從感知內容到分析人物到了解文章這個教學思路是科學的,這也為後邊的教學工作開了個好頭。

  不足之處我認為本課教學所用時間較長,如何做到深入淺出、長文短教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您正在瀏覽: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