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 標籤:幼兒國學 語文教學

  篇一:有趣的圖案

  目標: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根據提供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準備:具有兩組相對稱的圖形若干,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19頁《有趣的對稱圖案》、水彩筆。人手一張長和寬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紙、剪刀、水彩筆。已拼插好一半對稱圖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過程:一、後面躲着誰(教師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圖形或實物,讓幼兒猜猜後面會是什麼。再是讓幼兒折對稱圖形)

  二、找朋友(展示圖形片,請幼兒在提供的圖形中找找每個圖形的朋友,說說它們為什麼是朋友,再集體觀察兩個圖形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三、找一半(讓幼兒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對稱物體和自己身體上有沒有對稱的地方,指導幼兒操作活動材料,找出對稱的圖畫並塗色請幼兒觀察已經拼好一半的圖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對稱的另一半)。

  修改後活動 方案 :

  目標與上面同。

  準備:三張對稱圖片:三角形,花朵,小鳥。

  對稱及不對稱圖片若干。

  操作紙每人一張:有找對稱塗色的,有畫對稱圖形的。

  過程:一、猜一猜(分別出示三張對稱圖片的一半,讓幼兒猜出後面是什麼。三張全出示后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兩過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張圖片,讓其尋找對稱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尋找對稱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體做對稱的動作)。

  四、畫一畫(在操作紙上先找對稱圖案,再塗色對稱圖案,最後畫對稱圖案的另一半)。

  活動設計的反思:

  這是一個對“對稱”含義理解的活動,而“對稱”的物體、圖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告訴幼兒“對稱”的條件,幼兒能容易找到,但是這種方法回到了原來的“灌輸、傳授”式,幼兒在活動中永遠是處於被動者。所以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樂意去尋找發現,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如今有了首席備課人,但設計的活動思路不屬於自己,要使這活動盡量減少紕漏,那就精心的構思活動方案,琢磨活動過程,把握每個活動中每個環節,活動後進行反思。因此活動前我仔細琢磨了原活動方案,總覺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應手去實施,因此對活動進行了修改調整,讓幼兒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的幾個環節中,引導他們發現了“對稱”所需的條件,每個環節清晰、明了,重點突出。

  活動目標的反思:活動的目標實而在,不空不廣也不難,並已在過程中很好的體現,特別是“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我覺得非常好,都是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而得到的正確答案。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反映。

  活動過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動的第一環節。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尋找左右兩邊的異同點,這就是重點。在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因為我對幼兒的猜測答案都沒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們就特好奇,給下面的“尋找”增加了更大的興趣。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尋找着每張圖片兩邊的相同點與不同,最終自然的發現了“對稱”的條件: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讓他們找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麼不一樣”,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還真的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會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們“看看小鳥吧朝哪邊”,幼兒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顯然這是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這環節讓我滿意的是話比較簡潔不多,靈活的面對幼兒的“猜測”。讓我遺憾的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

  “找一找”是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后的初次應用。我就請班上學習、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兒回答,結果是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並極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

  “做一做”是為了增加一點趣味性,前二個環節都是以說為主,而做一做即是讓他們鞏固“對稱”的理解,又是能讓他們好動的身體能得到輕鬆片刻。雖是動的一刻,但師幼配合非常默契。

  “畫一畫”的操作活動有看、想、找、塗色、畫的過程,是前面學習的綜合反映。在此中我覺得不足的是:在幼兒操作前沒有再次或是小結一下對稱條件,也沒有示範,因此很多幼兒出現了對稱的顏色沒有用上,他們只是塗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許幼兒塗色時會主意到色彩的變化與對稱。

  這就是我對“有趣圖案”整個活動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篇二: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區域活動的問題

  區域活動創設的是一個豐富多彩、多功能、多層次的遊戲活動,它具有自由選擇的條件。並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符合自身特點的環境,並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外界。區角活動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給予幼兒自由的遊戲空間長自主的遊戲氛圍,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同時它具有靈活性,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區角遊戲是孩子們的最愛。

  每當孩子們進入遊戲區,很快就進入了角色。他們有的看書、有的下五子棋、有的開心的搭積木、玩插塑……他們常常將搭好的積木拿給我看,並開心地告訴我自己搭的是大炮、飛機、寶塔……看着孩子們一個個快樂地玩着,我也很開心。因為在這個環境中,孩子們可以盡情地發揮,盡情地釋放盡情地構思他們的奇思妙想。所以,每當進行區域遊戲活動時,孩子們就會高呼“萬歲”,很快就融入其中,盡情地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因為在這裡,他們是區角的主人,伴隨他們的是愉悅、快樂、興奮和滿足。培養了他們自我發展的興趣,這也是我們最初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我們能從多方面了解孩子,敏銳地觀察孩子之間的差異。從而因材施教,更有效地開展教育活動孩子。

  但是在區角活動中,我們也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問題一:準備了許多材料,孩子們卻不理會,或操作馬虎。出現這種現象,其原因可能是活動本身缺乏趣味性、單調枯燥,操作活動難度大(或過於簡單)。我們嘗試增加活動的趣味性,適時地調整活動材料,除了考慮教育的需要外,幼兒興趣及發展的需要也能忽視,通過與幼兒共同商量,更新豐富材料,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區域活動的主人。當然,區域活動的材料還應具有層次性的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顧及到幼兒的個體差異。

  問題二:我們可能指導不當,或急於指導,讓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悄然流失,使區角活動喪失了應有的價值。要解決此類現象,首先我們應樹立幼兒是區角活動主體的觀念,只有在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才能充分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更好地獲得發展。在區角活動中,活動的整個過程主要是一個幼兒自發生成、自由想象,積極創作長大膽表現的過程,要給幼兒留出充分探索、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在活動中給予積極的期望。

  通過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教研學習,我們知道所謂區角活動,簡單地說就是小組或個別活動,也就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有意識地將整體活動範圍分割成小區活動活動空間,有目的、有計劃 地投放材料,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和交往。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的分析反思,在觀察指導的基礎上,做好觀察記錄長進行理論、實際的分析。在這其中,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教師自己,環創是否適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做調整;遊戲中的介入行為是否及時、適時,對幼兒的遊戲是否有推動作用。二是幼兒:孩子的興趣在哪裡,遊戲中需要幼兒積累怎樣的經驗,幼兒是否已經具備幼兒在遊戲中的效、合作等達到怎樣的水平,還存在什麼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有了分析反思,才能體現指導的價值,幫助我們不斷發現區活動的價值,促進幼兒在自主遊戲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同時,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將主題與區角有機結合,互相滲透,使主題在區角中生成和發展,使區角在主題背景下豐富和深入,體現課程內容的整體性,促進幼兒整體性發展。

  篇三:大班歌唱活動《五隻小青蛙》聽課反思

  曾經錯過了幾次聽歌唱活動《五隻小青蛙》的機會,今天上午聆聽了王春霞老師的大班歌唱活動《五隻小青蛙》,感覺這是一首情境性較強的歌曲,王老師動情優美的演唱,有趣的動作,簡單的活動設計卻深深吸引了孩子。整個活動除了圖片幾乎沒有其它道具,顯得很輕鬆自然。

  歌曲的內容是這樣的:

  五隻小青蛙,站在池塘邊,捉蟲子做美餐,一隻小青蛙跳進池塘里,還剩下四隻小青蛙;

  四隻小青蛙,站在池塘邊,捉蟲子做美餐,一隻小青蛙跳進池塘里,還剩下三隻小青蛙;

  三隻小青蛙,站在池塘邊,捉蟲子做美餐,一隻小青蛙跳進池塘里,還剩下二隻小青蛙;

  二隻小青蛙,站在池塘邊,捉蟲子做美餐,一隻小青蛙跳進池塘里,還剩下一隻小青蛙;

  一隻小青蛙,站在池塘邊,捉蟲子做美餐,一隻小青蛙跳進池塘里,青蛙都回家找媽媽。

  給活動的一點建議:《五隻小青蛙》共有五段幾乎一樣的歌詞,所以在范唱時可以捨棄幾段,就從兩隻青蛙唱起。五隻小青蛙富有童趣的圖片沒有演示,可以在演示中讓幼兒感受歌曲中表現的五隻小青蛙在池塘邊捉蟲子,一隻一隻跳進池塘里的情景。歌曲的節奏中有兩處有趣的念白,可以進行置前處理,在完整范唱時讓幼兒在念白處進行互動。讓幼兒在完整感受歌曲時體驗合作曲的樂趣,避免歌曲長而造成的枯燥。

  篇四: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教學反思

  這個月的主題是:動物,我們的朋友。因此,我事先讓小朋友帶來了一些小烏龜。因此,到了下課時間,小朋友都會迫不及待蹲下來去觀察烏龜的外表。然後,對於烏龜幼兒非常感興趣。

  這次的教學是一堂語言活動《聰明的烏龜》,剛開始我出示了一個烏龜玩具,為了吸引幼兒,我烏龜後面的繩子一拉,烏龜就開始“遊動”了。後來,我臨時想到,假如有一個狐狸故事的話,你覺的會是烏龜贏還是狐狸贏?幼兒,頓時有了自己的想法,接下來我就引出了《聰明的烏龜》,讓幼兒意識到這隻烏龜聰明在哪裡,先來完整聽一遍故事。接下來的教學,我都是讓幼兒邊看圖片邊按自己的想法說出你看到了些什麼?他們在幹什麼等等,然後我再把一張圖片的內容完整的講一遍,激發了幼兒積極向上的慾望。整體效果還可以,跟幼兒的互動也不錯。但在教學中,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此,我列入了幾點:

  1、在開頭部分中,在猜測烏龜與狐狸的結局中,我設計的不是很全面,後來又提到了烏龜戰勝狡猾的狐狸,有點矛盾。這可能也是臨時想到的一個提問,然後沒有組織好而造成的!

  2、在各個故事的提問中,提的問題比較狹窄,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有些對話可以讓幼兒自己去想、自己去說。如圖片上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盡量讓幼兒說的多一點。總結出一點,開放性的問題應該再多一點,這樣就更有趣了。

  3、題目是《聰明的烏龜》,主題是突出烏龜的聰明才智,烏龜聰明在哪裡?烏龜又是如何騙狐狸的?這些都可以讓幼兒進行情景表演,這些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此教學活動的精髓所在。

  後來,自己反思了下,其實,也可以讓幼兒說說你最喜歡哪張圖片,為什麼?這樣的話,既能鞏固故事的部分內容,又能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後來的一次延伸活動課上,我就把這些不足,在那次的課堂上展示了出來,果真,效果很好,甚至比第一次上的課還要好。

您正在瀏覽: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